移动互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比较
摘要:个性化、即时化与低成本的媒体新平台对传统通信与媒体的格局和产业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报纸销量锐减,报业巨头陷入困境,实体书店乏人问津。本文对移动互联新媒体报纸与传统媒体作了比较,并对对其如何利用、应对作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媒体;传统媒体
一、移动互联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所谓“媒体”,就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但凡一切能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都是媒体。曾几何时,报纸、广播、电视,风靡一时,成为民众了解政府政策、国内外时事及商业信息几乎唯一的渠道。而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些传统媒体已经在岁月中不断褪色,蜕变为人们打发时间的调味剂。如今,移动互联新媒体逐渐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当手机从传统的电话、短信功能,发展成为人们的阅读工具,当传统的台式电脑逐渐被淘汰,当人们愈来愈倾向于用微博、MSN传递信息时,便昭示着移动互联这一新兴媒体模式已经步入我们的生活。当前,人已习惯于运用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终端设备来获取新闻报道、热点事件、民众反映、商业信息等各种信息。相较于互联媒体,它的特征主要是: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及时服务,信息可以主动送达,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要,让用户的闲暇时间过得充实愉悦。
二、移动互联新媒体模式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一)移动互联媒体与报纸的比较 1.时效性更强
都知道新闻最讲究时效性,一旦过时,就再无价值可言。而一份完整而优质的报纸要想呈现在大众的眼前,必须经过繁琐的过程:首先是新闻记者要有较为敏锐的新闻感知度,进行采访,撰写成稿件;再由报刊编辑对其进行删选,选取较为重大或可以夺人眼球的消息进行刊登;并且需要进行版面的排列,最后才是在印刷厂印刷,经由送报员送到千家万户或是报刊亭,这其中消耗的时间是相当多的。再加上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报纸新闻的更新速度是以“天”为单位的,虽然我们可以采用“号外”的方式补充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样的新闻时效性和新闻含量远远不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弥补了这个缺憾。新闻一旦产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迅速流向每一个人,时效性特强,因此人们阅读到的信息都是即时的。
2.个性化色彩明显 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记者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一的报道方式,对客观的新闻事件更是需要作抽象的概括,这样就与生动鲜活的真实事件有所差距;受版面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而移动互联新媒体却拥有无限容量的消息、便捷的传递模式、传神的图画配置,一经产生,就立即受到一些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人的追捧。
3.传播范围不受限制
数量和地域限制了报纸的发行量,使得新闻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传播效果覆盖
面有限和资源有限的危机。而移动互联新媒体则突破了这些限制,因网络可以贯穿全国乃至全球。尽管有些山区信号不好,导致接收信息时大打折扣,但相较于报纸的覆盖面,仍大得多。[1](P125)
(二)移动互联新媒体与广播的比较
1.信息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形式传播
广播新闻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而声音通常是稍纵即逝,不利于人们记忆,更不容易保存;在视觉效果上更是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另外,广播是通过线性传播方式来传递信息,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并且不能够反复。移动互联新媒体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集图画、文字、声音等多形式为一体,更加方便人们阅读,让人在生活中能够体验到娱乐。而且移动互联的传播方式是从点开始向周边辐射的,因此受众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阅读,并没有局限,并且在任何时候,只要想要阅读了,都可以从移动互联这个媒体上获取原有的信息,所有发生过的消息都可在移动互联这个平台上进行反复的阅读。
2.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 广播想要传递给人们信息,必须接受电台发射的电波频率,而这个频率又会受天气、接收方位和其他电台相近频率的电波等条件的干扰,这样就影响了受众的收听效果。而电信、联通、移动等通信集团为移动互联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优质的网络平台,所有资料一经复制,放在移动存储设备里面,你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随心所欲地去阅读想要知道的信息。
(三)移动互联新媒体与电视的比较 1.拥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电视虽然已经具备了声画结合的特点,但它的表现形式仍然不够丰富,而移动互联网络则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录像、动画等多种形式。
2.可随心所欲地进行浏览
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只能在规定的节目时间内传播相应内容的信息,我们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半个小时,那么就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传播新闻信息,在播出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时,即时的新闻信息只能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在屏幕的下方,影响传播效果,而且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新闻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对该条新闻的更具体,更全面的要求。
采用移动互联新媒体去进行阅读,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困惑,可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去浏览想要知道的信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变得有些随意,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难免会觉得电视过于单调。而现在一个家庭最常见的情景就是:晚上吃完饭,老一辈的人窝在电视机前收看肥皂剧,年轻的一代往往都是在自己的房间,利用网络去阅读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四)移动互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终极比较
传统媒体,不管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属于单向传播的。无论是声音、文字、图像,发布这些消息的人如何传达,阅读这些信息的人就如何地接收,形成了单一、固定的模式。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与信息发布者交流。而移动互联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与单向被动传播信息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可双向乃至多向的相互传递信息,往往网络上一有新的信息爆发出来,随即就会有一大堆的评论紧跟其后,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可获取信息,而且可获取众多受众的反映,了解大量的
外界信息。移动互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双向乃至多向传递信息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其不受空间限制的阅读模式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2](P4)过去人们常常是手捧着茶杯,通过读报纸、看电视来了解各地在发生着什么事;而现在,街头巷尾随时可见有人拿着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只需轻轻一点,世界各地的信息尽可知悉。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便利、个性、全方位的心灵大餐。
随时随地阅读,是移动互联媒体的重要特点。2011年4月,一个新的名词在网络上走红, 即“途书族”,也就是在上班、上学或是旅游途中,进行随时阅读的一种新的阅读的方式。人们可利用在地铁或是公交车上坐车、等车的时间来阅读一些东西,比如说新闻、小说及股票、基金的最新消息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眼界。
三、媒体从业者对移动互联
新媒体的利用和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移动互联新媒体恰逢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故而蓬勃而富有朝气。但是,机遇在不断来临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数巨大的挑战。
标准化不够好,终端适配困难,移植成本高,手机定制开放性不够,应用的开发进程较慢,无限网络能力也面临挑战,用户多的时候网速下降比较明显,终端的电池、显示、输入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另外,一些谣言、非理性信息,由于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网络上一旦传播,就会肆意蔓延,媒体从业者必须注意:一些看似真实,其实不然的信息的传播可能会造成人心惶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使一些人对移动互联这个媒体产生抵触性。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媒体从业者,必须加快脚步,变革信息发布平台与内容视角,紧紧抓住网民们不断“移动”的脚步。
(一)建设更为包容的新媒体平台
当前,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发展正成为3G通信技术的推动力;未来,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与互联网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逐渐融为一体。互联网本身的内容就非常多,包含量也相当大,怎样去和互联内容本身保持兼容,在这个软件上保持一种互通性是个亟待克服的难题。手机都有互联网,智能手机也有很多的软件平台,不管消费者用什么样的手机都会用QQ,怎样保证在各个软件平台上的互动性?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努力建设更为包容化的新媒体平台。当前,尤为紧要的是:借助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通过技术改造建设“3网融合”、发展3G技术,以此变革媒体传播的格局,使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一种互联网信息终端,使得互联网应用的触角伸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二)使用多样化的编辑工具
电视虽然已经具备了声画结合的特点,但它的表现形式仍然不够丰富,而移动互联网络则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录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更加方便了人们阅读。由于内容的多媒体化,编辑工作不仅仅是文字工作,更涉及图文影印的编辑、截取等工作,因此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学会文字编辑,而且要掌握编辑图表、图片、声音、录像、动画的工艺技术。
(三)适应泛阅读、软性阅读与娱乐化的阅读趋向
所谓“泛阅读”、“软性阅读”,也就是大致地阅读,大概了解内容所要传达的消息。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没有耐心,再不愿拿太多的时间
坐在电脑面前,细细地阅读各方面的信息。传统的媒体方式,带给人们的将不再是便利,而是拘束;而移动互联新媒体则顺应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仅仅可以移动,而且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
泛阅读和软性阅读的出现,要求信息发布者的文章更加简短,短而有趣,内涵深刻,让人乐此不疲。愈来愈焦躁的都市人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简单、再简单,要求所阅读的信息也要简单而能吸引人。这就要求在网上传播信息者尽可能地选取好玩又深刻的消息,并尽量把信息压缩成精华,内容更替更加快速、及时,借以领先竞争者,引来更多的读者。当然这就需要后台编辑拥有更强的新闻敏锐度和较强的语言功底。[3](P85)
[参考文献][1]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3]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