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词 解 释
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向洪秀全提出一个振兴太平天国的改革计划,即《资政新篇》,提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各方面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表达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清末“新政”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各省设武备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等,以缓和国内矛盾,巩固
其封建统治;但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以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以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权相交换,借款600万英镑,激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护法运动
1917年,因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发起护法运动,出师北伐。不久因受军阀排挤,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于广州举行。大会通
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实际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国民党改组成功,国民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成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新起点。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确立起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八·一三淞沪抗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亡华”的美梦,同时为京沪等地和沿江沿海重要工厂、学校等部门的内迁,争取了时间。
《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并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
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三三制”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样,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和阶层。
延安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整风的开始。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和疯狂掠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包括抗暴运动、抢米风潮、二二八起义等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之外,形成了第二条战线,加快了国民党统治的败亡。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通过的文件,提出“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指导思想及相关政策,指导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改运
动高潮,使亿万农民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内容包括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基本的民族政策、经济工作方针和外交工作原则等,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一化三改”
中共中央在1953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简称,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党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八大所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9年庐山会议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会议,彭德怀在给毛泽东信中指出“大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毛泽东在会上对彭提出尖锐批评。随后八届八中全会作出《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升级,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天京事变: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发生的一次严重内讧,它的发生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的六个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戊戌政变: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为了反对清政府出买铁路利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掀起保路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在四川发展为武装暴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护法运动: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青年杂志: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 。陈独秀主编,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北洋军阀: 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
中央紧急会议,会议上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打打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赣南会议: 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第一次代表大会。把毛泽东的主张说成“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主张反右倾,开始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效柳条湖村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突然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以致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团奋起还击的事件。其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新时期。
一二九: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并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五四指示: 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 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
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和疯狂掠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包括抗暴运动、抢米风潮、二二八起义等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之外,形成了第二条战线,加快了国民党统治的败亡。
共同纲领: 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内容包括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基本的民族政策、经济工作方针和外交工作原则等,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主体三补充: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
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是为补充;国家市场是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土改: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
“六又”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由于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一种政治局面。
农业六十条: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以后几经修改,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要求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废除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因与会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故名。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 答
中国资产阶级的双重特点和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因此,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其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这不仅使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1.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工业资本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比重大。
3.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4.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述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而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中共二大规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简述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
(2)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3)苏联政府的多方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正面战场在抗战前期是主战场,抵抗大部分日军;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作用日益增强。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实力对比上,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2.战略对比上,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3.战争性质上,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4.战争结果上,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简述土地改革给解放区带来的新面貌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及解放区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
简述《共同纲领》的内容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第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论 述
一、试论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1)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在
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践效果。
(2)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变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终失败了。
(3)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教等方面提出维新变法,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虽然失败,但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没有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二、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及其历史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过三种主要的建国主张:
1、第一种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并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联盟专政的国家,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他们的主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很快被推翻了。
2、第二种先后以孙中山和某些民主党派中的一些人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孙中山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篡夺。后来某些民主党派人士虽然力图实现这一主张,但已为国内外条件所不允许。
3、第三种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最终得到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三、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共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1、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举例论述1927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第五,列举事例加以说明。如: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等。
五、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一文中说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完全是
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来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没有出现过,也不是没有一点进步作用,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扼杀于摇篮中。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更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封杀而胎死腹中,民盟本身也因此而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取缔。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也遭到蒋介石集团的断然拒绝。
纵观近百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可以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除了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欢迎外,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也不允许它存在。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完全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六、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办,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
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使得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