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说明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

一、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类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那么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通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干净地立在水中,(只)能够从远处观赏,却不能切近去玩弄啊。

我以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关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关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关于牡丹的爱,那固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二、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出名,因此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 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闻名的政治家。 西蜀,此刻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

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假设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冷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勇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明白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情愿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遍地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抵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连年成功归来。

成功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照功行赏)。给木兰记专门大的功勋,取得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肯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打扮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小孩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路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咱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不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因此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路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原文: 4、《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旧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此刻身当要职把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莫非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普遍地学习知识而没必要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置许多事务,哪个比得上我处置的事务呢?我常常念书,自己感到取得了专门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途经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观点后超级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华谋略,已再也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较的了!”吕蒙说:“关于有志气的人,别离了数往后,就应当擦亮眼睛从头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什么缘故看到事物的转变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老友,然后辞别而去。 五、《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世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世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世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世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世人罢了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熟悉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惊讶,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而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供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弄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当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址。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以为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四处造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好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抵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之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形,(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犹如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取得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样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伶俐,如此有才干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一般人,此刻那些天生就不伶俐,本来确实是一般的人,又不同意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而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址。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以为如此是有利可图的,天天拉着仲永四处造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世人矣!(倒装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犹如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世人。 译:最终成为一般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