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看见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心平气和?怎么可能?教一年级的学生要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做小学教师的都知道,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是老师和学生最艰难的时期,班主任总是忙乱的、教室总是嘈杂的、工作总是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去年9月份,开学才第二周,我的嗓子就讲不出话了。当时感觉真是苦不堪言。甚至在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教一年级了。一年级,它怎么能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呢?于是我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惑,第一次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安徽的一位一线老师薛瑞萍用教育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她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走向和平和第二部分请跟我来。分别讲述了一年级教师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自我心态、成长以及与孩子相处的经历和应该采取的方式。??

薛老师认为: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父母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平和地与孩子说话。

感悟一:常规教育不能急

刚入学的孩子特别爱唧唧喳喳,静不下心来,看见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时,我们恨不得一下子让学生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全都养成。但薛老师不是这样。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等

这一条入了孩子们的心里,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

为培养孩子的静气,薛老师说: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能够态度温和。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于是,薛老师自己先小声说话,以静传达静;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午休时,学生看课外书放上轻柔的音乐,每天坚持看20分钟的课外书。放学时偶尔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名字,你就可以到门口去了。是的,当铃声一响,学生便急忙整理书包,根本就没耐心听你布置作业,背起书包就想走。这时我学着薛老师用一用静寂游戏,我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时,孩子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效果真好,不但赢得了课堂秩序,久而久之能培养孩子的品性。

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弱,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长时间抓一项常规,反复强调,达到了表扬,再进行第二项常规训练,这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呢?

感悟二:语文学习不能赶

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当别的孩子能阅读注音读物了时,这几个孩子,还纠缠在AOE里。看着这些孩子,当老师的总是又急又气,开小灶,请家长,想尽各种方法,希望他们能跟上大部队。但薛老师却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读着这样的真知灼见,让我不禁脸红。不多说话,不急不躁,

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的确,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不能一味地和别人比。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那么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

感悟三:静心阅读不能少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读书的人,《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随处可以看到薛老师读书的影子。在她看来,阅读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更难得的是薛老师还引领着学生、家长一起读书。她让家长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也给自己买一本。薛老师说得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读着读着,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羞愧。想想自己,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整日觉得苦闷与压抑,烦躁与愁苦,正是少了书的滋润,迷失了自我。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拾自己。跟着薛老师的脚印,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也看上几页书,同时告诉学生每天在睡觉前看20分钟注音的书。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踏着薛老师的脚印,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让心平气和辐射开来吧!让我们放大孩子们身上的优点,温柔以待,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不一样的、珍贵的一年级。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在心平气和中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