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白桦》1(第二课时)部编本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白桦》(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读明义

1.导入新课。

(1)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白桦》。(板书课题:白桦)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引导:诗歌以“白桦”为题,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桦的?请大家试着从每个小节中找到答案,并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

2.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学习全诗。 (1)学习第1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1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与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朋友!

③师指名读。

④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白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⑤生交流。

示例1:枝条挂满白霜的白桦树,是那么圣洁!

示例2:我仿佛看见一个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

1 / 6

满是怜爱。

⑥师指导朗读。

a.师:娓娓道来的诗句——“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如见其貌的诗句——“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藏着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b.师指名朗读。

⑦概括本小节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b.生交流。(预设:窗前的白桦;涂银霜;披雪花……)

c.师小结:“披雪花”更具体地概括了本小节白桦的特点。(板书:披雪花)

⑧师引导想象画面,生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2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范读后引导:在听的过程中,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预设: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树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是流苏舞动……

④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并评价。 ⑤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b.生交流。(预设:雪中的白桦、白桦枝头、绽流苏……)

c.师小结:“绽流苏”与上一节的“披雪花”对称,显得更和谐。(板书:绽流苏)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3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读,并评价。

③预设: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准确;读的时候注意了“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

2 / 6

④想象画面。

a.师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看到诗人眼中的白桦。

b.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朗读。 ⑤引导理解。

a.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白桦?(生交流) b.师讲解:白桦静中有动。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用“朦胧”来修饰“寂静”,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洁,“玉立”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晖”,衬托出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⑥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根据上两节的小标题,我们可以拟定结构对称的小标题,谁来说一说?

b.生交流。(相机板书:立金晖) ⑦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4)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你又读出怎样的白桦?(预设:朝霞中的白桦,身上披着彩霞,煞是好看!)

③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引导评价:他读出白桦的美了吗?你会怎样读?

b.师指导: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这样表示色彩的字词。(生自由读) ④引导理解。

师述: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⑤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诗写了朝霞中的白桦。谁能从下列短语中选择合适的

3 / 6

小标题?(生自由交流)

朝霞中的白桦;白雪皑皑的树枝;沐朝霞;抹光华 b.相机板书:沐朝霞。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此板块主要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诗歌每一小节的意思,读出诗歌描绘的画面,从而初步感受作者对白桦的情感,为理解意象做准备。同时,学生在明确意思、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成诵。

板块二 品读悟情

1.师述:叶赛宁的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自由读一读整首诗。

找出能表达作者对白桦不一样的情感的地方。 3.生自由朗读全诗。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全诗。

(1)师指名交流。(相机将课件中的重点词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示例1:“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的洁白;“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的一层洁白的表皮;“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的、高洁的白桦的爱。

示例2: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落的叶子上落满了松软的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如流苏一样好看。

(2)师小结:这些美丽的诗句中藏着诗人对白桦的爱! 5.体会意象,悟出真谛。

(1)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白桦有着这样深厚的情感?

(2)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4 / 6

(3)师范读后指名读。

(4)小组读;全班齐读。师指导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中所传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此板块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既是对诗意的体会,也是对作者情感的感悟。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理解,不能是标签式的、程式化的,而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优美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板块三 研读赏韵

1.拓展阅读《悬崖边的树》。

(1)师:《白桦》,是诗人叶赛宁的情感流露;白桦,是诗人叶赛宁情感流露的寄托。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仔细读读下面的小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有没有读懂诗人的心?

(2)课件出示《悬崖边的树》。 (3)生自由朗读后,师指名读。 (4)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悬崖边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树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2:诗中写了悬崖边的树虽然经历了风雨,但依然坚强。

师小结:诗人选取生活中独特的自然意象,以表现人间的种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悬崖边的树的赞美,对不屈的精神、高远的理想的赞美。

(5)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课件出示《白桦》和《悬崖边的树》。 ②师引导:这两首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③示例:两首诗都借助事物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不虚假。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5 / 6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在。因此,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探究发现不同诗歌间的关联,是品赏语言的一种有效手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习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类文链接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