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创新教案(第3课时)】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河流》设计(第3课时)

【教材分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学情分析】

一本节课主要面向初二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已经基本形成,从知识的角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长江开发的方向和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探源母亲河: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感恩母亲河: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 忧患母亲河:通过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任务1 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第一篇章:探源母亲河

【教师】承转:几千年来,黄河一直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括也了如指掌。

【教师】组织探究,引导自学,可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

2、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3、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和地形区?

【学生】阅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自学,回忆学长江时老师给的读图方法。小组交流整理,然后组织汇报并适当点评。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

2.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主要支流游有渭河、汾河等。

3.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黄河干流依次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教师】总结补充: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

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黄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教师】承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但是我们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你会发现什么?

我们再来对比黄河、长江的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思考成因?

【学生】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教师】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学生】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第二篇章:感恩母亲河

【教师】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的大地上。由今天上溯百年,由百年上溯千年,由千年上溯万年直至几十万年,由古而今,黄河塑造着大

地,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母亲唱着赞歌。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乐章《感恩母亲河》,感受一下母亲无私的奉献。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畅所欲言地举例说明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

【教师】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

讲解: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两千年前,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人们就引黄河水灌溉。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位于黄河上游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我们知道黄河流经的地区,是我国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般降水都不足。是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教师】黄河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与长江一样,都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向东流去的过程中,总落差达到了4000多米,形成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提问:两幅图结合来看,对黄河水能开发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哪里?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地处我国阶梯之间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学生】开发最密集的地区位于我国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教师】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黄河上还没有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进行了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

【教师】讲解黄河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壮观的景象,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许多旅游项目。

【教师】出示壶口瀑布图讲解

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教师】小结,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任务三 通过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第三篇章:忧患母亲河

【教师】承转: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但是历史上万古奔流的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黄河陷入危机。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

下面我们来观看段视频,请同学们一一说出黄河不同河段产生的问题各是什么?

【教师】出示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

【学生】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

【教师】你能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吗? 【学生】植树种草,合理放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凌汛景观图》和文字资料。 1、凌汛一般发生在什么时间?(初春时期) 2、容易产生凌汛的河段在黄河上中下游的哪些河段?

3、产生凌汛的河段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流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凌汛?

【教师】出示黄河水含沙量大的图片和数字资料。

引导学生读图2.42《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观察并思考: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万条沟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学生】读图回答:①黄河中游;②因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③沟壑纵横、黄土裸露、植被覆盖不好、土层疏松。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教师】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提问】黄河还会什么危机呢?出示“地上河”景观图和示意图。 【学生】读图观察认识下游形成“地上河”。

【教师】请读地上河示意图和《黄河干流泥沙的变化》,把两幅图结合起来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形成与中游地区的问题有关吗?如果有关系,请你讲一讲它的形成过程。(读图提示:黄河下游的泥沙大多来自于哪个河段?黄河下游进入什么地形区?可以想象一下此时黄河河道、水流速度和泥沙有何变化?)

【学生】读图思考,指图讲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①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哪个河段。②黄河流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③此时黄河河

道会变宽,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使黄河越“长”越高,成为“地上悬河”。

【教师】分析得很好,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越来越多,黄河安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安全。因为泥沙越来越多,黄河下游的河床逐渐抬高,两岸就可能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造成洪水灾害。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多年黄河安澜无恙。尽管我国控制河流的能力已经十分强大,可是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其中约1/4淤积在河床,1/4输往深海,1/2在滨海地区填海造田。“悬河”依然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只要黄河“悬”着一天,中华民族的心就悬着一天。

【教师】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

观看视频,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结语:我们对河流的依赖十分久远,我们对黄河以及一切哺育了我们的河流以“母亲”相称,我们对母亲河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还为时不长,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也还在起步阶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我们仍要继续思考: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量充沛、奔流不息?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质良好,甚至摘掉“天下第一浊河”的帽子? ──黄河能不能变得山清水秀,随着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成为旅游热线?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路畅通,成为一条运输繁忙的“黄金水道”? ──黄河能不能变得温顺依人,不再狂放不羁?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东部长江、黄河、淮海、海河等四条大河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其中表示“黄河”的是( )

A. B.

C. D.

2.与长江相比,黄河最突出的利用价值在于( ) A.航运 B.发电 C.灌溉 D.旅游

3.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差别很大,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4.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

阅读对话,联系所学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大哥,帮帮忙啊,我已经入不敷出了。” 长江:“弟弟别急,我来了!

4.原因中会造成黄河“入不敷出”的是( ) A.流经地区用水量较大 B.流经地区都是干旱区 C.含沙量大,水量小 D.黄河下游是地上河

5.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治理的根本在于( ) A.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B.在上游修建水库 C.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解决凌汛带来的影响 二、综合题

1.图甲为我国部分河流分布示意图,图乙为黄河和珠江流域面积、年径流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 高原,下游流经的地形区是 。

(2)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是 。由于泥沙的大量淤积,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 河”,人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中中游的治理措施有 等。(写一条即可)

(3)与黄河相比,珠江的流域面积更 、但年径流量更 。这是由于黄河主要流经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而珠江流经 区(干湿地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