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5、《世说新语》两则

2023-12-2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5、《世说新语》两则

学 设 计

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朗读背诵课文。

5.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咏雪

课时目标:1.积累《咏雪》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赏析文中的比喻句。

课时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课时难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 过程:

一、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学生给雪作比喻,教师导入课文: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 二、作家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释题: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四、诵读课文,把握感情。

1.读音

2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注意下面的读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无奕(yì)谢道韫(yùn)尊君在不(fǒu)可拟(nǐ)柳絮(xù)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句读、语调等。 四、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请教老师。 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明确。 注意下面词语的解释: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学生展示,教师明确。 1.融洽、欢快、轻松。 2.“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3.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

4.文末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作者虽没有直接表态,但最后这一笔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假如你当时正在谢太傅家做客,请你说出一句咏雪的句子。 3.两人一组,从给出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物作诗。要求仿照“白雪纷纷何所似?”提问并对答。对答要工整,比喻要贴切。(流水、鲜花、芳草、阵雨、云雾、群山等)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雪”的诗句。

小结: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课时重点: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时难点: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

4

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五、再读课文,说大意。 (一)再分析

1、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 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 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 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 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 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小结: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作业:研讨与练习 反思:

5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部分实词,了解古今异义词。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积累“期”“舍”“否”等常见的文言词语;

2、合理补充情节,复述故事,触摸人物性格;

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

值。

课时重点:合理补充情节,复述故事,触摸人物性格; 课时难点: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出示课件) 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6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 示例: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布置作业:字词的积累 反思:

7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人物情感。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的美德 。

课时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课时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把握感情。 1.注音

要求学生注音,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太丘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客人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提示关键的语气词:不,哉) 一处:询问,很客气。 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2)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提示关键词:信,礼) 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

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 3.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疏通文意,夯实基础。

1.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请教老师。 2.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明确。 注意下面词语的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相委而去】丢下我就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

【顾】回头看。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可译为“没有”。)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8

下车引之 古:拉 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或顾客 (3)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名词活用作动词日期(名词)——约定(动词)

3.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的理由是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明确: 1.“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无信、无礼。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1)他认为客人“无信”“无礼”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

9

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阅读《世说新语》,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小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我们要学会聪明地应对他人, 强调礼信的重要。 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