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示范学校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质量监测
语文
(七年级学年末)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考场号。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号位置上【10(1)、13、16题,用2B铅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诘问(jié) 侮辱(wǔ) 海市蜃楼(chén) ...B.炽热(zhì) .C.嗥鸣(háo) .D.愧怍(zuò) .
譬如(pì) .
颤抖(chàn) .
鲜为人知(xiǎn) .
诲人不倦(huì) .
忧心忡忡(chōng) .
锲而不舍(qiè) .
深恶痛绝(wù) .心有灵犀(xī) .
呜咽(yàn) 酣然入梦(hā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污秽 取缔 颠沛流离 语无轮次 B.迟钝 告罄 天涯海角 以身作责 C.幼稚 烦燥 五脏六腑 奈人寻味 D.稠密 恳切 悲天悯人 慷慨淋漓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肝胆外科手术之父”吴孟超为中国的医疗事业鞠躬尽瘁,他的离世令人悲痛万分。 ....B.疫情严重的印度,可谓祸不单行,超大气旋“亚斯”又在其南部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C.王霜在下半场连进两球,帮助球队成功逆转韩国女足,让关心出线的球迷如释重负。 ....D.电影《疯狂外星人》中,演员幽默的台词和搞笑的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地捧腹大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绵阳市积极实施“足球进校园计划”,该项活动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B.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音乐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象征,更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C.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绵阳,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成渝经济圈七大区域中心之一。 D.暑假即将来临,学校提醒全体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5.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需要适当的圈点和批注。下面是小李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时所梳理的相关信息,其中不符合原著内容的一项是
A.祥子将车视若性命,被当兵的捉去时,他不在乎身体受伤,却因为车被抢而伤心;逃跑后,心里一直盘算着卖掉马匹买车。
B.祥子非常尊重曹先生,因为曹先生待人和气,即使拉车时将曹先生摔伤,曹先生也没有扣祥子的工钱,还劝祥子不必辞工。
第 1 页 共 9 页
C.鹦鹉螺号被困冰隧道时,海水不断结冰,尼摩船长让船员往冰上浇开水,减缓了海水结冰的速度,为脱离困境争取了时间。
D.鹦鹉螺号会定期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工作,并储存一些新鲜的空气,这让人即使待在鹦鹉螺号潜水艇中也能够自由的呼吸。 二、(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②③
廖德明,字子晦,朱文公高弟也。少时梦谒大乾,阁者索刺,出诸袖,视其题字云
④⑤
“宣教郎廖某”,遂觉。后登第改秩,以宣教郎宰闽。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亲友..相勉,为质之文公。公沉思良久,曰:“得之矣。”因指案上物曰:“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
⑥
笔不能为砚剑止能为剑不能为琴。故其成毁久远有一定不易之数。唯人不然,有朝为跖暮.为舜者。故其吉凶祸福亦随而变,难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力行好事,则前梦不足虑。”廖拜而受教,后把麾持节,官至正郎。 .(选自《鹤林玉露·甲篇·卷三》,有删改)
【注】①大乾:皇上。②阁者:守门吏卒。③刺:名片。④改秩: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⑤宰闽:治理福建。⑥跖:盗贼。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梦谒大乾 .C.亲友相勉 .
谒:拜见 觉:发觉 勉:劝勉 朝:早晨
B.视其题字云“宣教郎廖某”,遂觉 .
D.有朝为跖暮为舜者 .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廖德明,字子晦,朱文公高弟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B.以宣教郎宰闽 .D.廖拜而受教 .
C.故其吉凶祸福亦随而变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其一犬坐于前 .
濯清涟而不妖 .
第I卷(共86分)
三、(21分)
8.用现代文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赴官,但力行好事,则前梦不足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为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2分)
人 与 器 不 同 如笔 止 能 为 笔 不 能 为 砚 剑 止 能 为 剑 不 能 为 琴。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淮西独坐 袁凯 ①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第 2 页 共 9 页
【注】关河:山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二句写酒已饮尽,诗人独坐西楼听雁唳,既写出环境之静,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B.“莫怪”一句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路人皆白头,触发时光已逝却一事无成的失落之情。 C.“异乡秋色不胜多”,自然风光本是客观存在,但在游子眼中不免处处皆秋,处处可愁。 D.本诗于平淡中抒发悲愁之情,虽没用愁、苦、哀、泣之类的词语,但读来令人悲惋欲涕。 (2)诗歌首句“萧萧风雨满关河”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所交往的人中没有平民百姓,都是高雅之士。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喻指自己虽已经脱离官场,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 与命运的两句是“ , ”。 四、(7分)
12.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是心系祖国并为之奋斗的一生,为了“禾下乘凉梦”,为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他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为纪念袁隆平院士,自强中学初一(3)班召开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7分)
【材料一】相比于普通水稻,杂交水稻的根系发达,根扎得深,分布广,吸收能力强。常规水稻一般每穗实粒数在80粒左右,而杂交水稻一般每穗实粒数在150粒左右。不论山区、丘陵区,或平原地区,也不论肥田、瘦田,杂交水稻都能适应。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2013年—2020年粮食产量统计图。
【材料三】 下面是袁隆平院士在广州黄埔区大吉粮仓题写的一副对联。 杂交稻大吉稻隆平稻,稻稻可解苍生苦。
天下梦振兴梦中国梦, 。
(1)杂交水稻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9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2013年-2020年的早稻产量和秋粮产量的变化趋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将材料三中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0分)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癯、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那好,我这就去把家里的两把菜刀拿来磨。”
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轻轻点了点,水珠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米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
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自己的磨刀手艺很自信,自信来自于他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的经验。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
磨刀匠爽直、敞亮,他不仅分享他的快乐,也乐意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顾客倾诉。他说他姓张,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
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颏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
第 4 页 共 9 页
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有跟张师傅熟识的老顾客,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可我不怕。一来现在我不靠这门手艺过日子,他学去能养家,而且他的手艺若能超过我,说明这门手艺有提升,这是好事;二来这么大的城市,我只做了两三个小区的生意,市场还大得很呢。切磋技巧、把手艺做精才是正道,手艺好、讲诚信,不愁没有活儿做。”
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张师傅说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他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过过创业瘾。说到这儿,他开怀大笑起来。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末出来透透气”说明张师傅在城里的生活压抑且不愿意带孩子,磨刀能让他得到调节。
B.张师傅对收晚工表示“担心”,既说明他对质量要求高,也表现了他对受到大家信赖的得意。
C.面对没有揽到活的中年磨刀匠,张师傅安慰并且指点他磨刀,作者借此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D.文章多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和推进故事,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特点明显,给读者亲切自然之感。
14.初试磨刀匠的手艺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老邹是个“凡事喜欢较真”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磨刀匠张师傅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8分)
香椿——事不过三
祁云枝
香椿是一种独特的植物,喜欢和不喜欢香椿的理由,皆与它那独特的气味有关。 在喜欢的人眼里,香椿的味道是清香,是醇香,是“香风惊艳,簇簇嫩、枝头灿烂”,直呼香椿为香芽儿,凉拌热炒来者不拒,整个一副饕餮的嘴脸。不喜欢的人呢,大概连想都不愿想它的味道。有人曾发过这样的微博:香椿对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怨恨,居然散发出这么鬼畜催呕的气息?
我女儿就不真欢吃香椿,她说香椿炒鸡蛋里有股臭屁虫的味儿,她说这句话时的动作和表情,让作为香椿粉丝的我,瞬间失去了对香椿的狂热。
第 5 页 共 9 页
香椿,大约希望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它吧,对于人类送自己的外号“树上熟菜”,肯定也是深恶痛绝的。
原产于中国的香椿,没有想到,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作为高大乔木的自己,竟是以蔬菜的身份,与荔枝齐名成为贡品,也没想到世界上唯一食用香椿芽的国家,竟是自己的故乡。
香椿没想到的事情多啦。
起初,香椿像个高深莫测的化学家,一股脑儿鼓捣出三、四十种挥发油、酯、醇、酚、酮类物质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化学成分,添加在自己的枝叶里,其目的是要警告食草动物和昆虫——这里是禁食区,最好离我远点!
出乎香椿的预料,人类,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类,却迷恋上这种奇怪的味道。再高的香椿树,也难不倒一张张垂涎的嘴巴,借助工具、手脚并用,将香椿孕育了整个冬天的嫩芽,撕扯下来据为己有。
一些人,甚至别出心裁地登上梯子,给自己枝头的一簇簇叶蕾,扣上一枚枚鸡蛋壳,光秃秃的枝头仿佛戴上了一顶顶小白帽,又似结了一只只的鸡蛋,远远看去,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好笑。末了,人们会将“蛋”采收,一一磕开蛋壳后,里面即露出黄绿色、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鸡蛋型的嫩芽和嫩叶,说是这样的香椿,口感特别棒……
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香椿》,开头是这样写的:“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读到这里,我对作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嗯嗯,接着看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当人们变换花样再三攀折香椿,并自以为在“咬春”“嚼春”“吞春”的时候,有谁?真正站在香椿的立场上想过,懂得香椿的苦与痛?
接连受伤的香椿,不得不琢磨对策。香椿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让自己的青春期变得非常短暂,不几日,原本鲜嫩的香椿芽,就变得粗枝大叶、粗糙不堪。
第一次被人掐掉后,好脾气的香椿会长出二茬,但品质明显比头茬差一截,叶肉也显得羸弱许多。如果这时还有人觉得不过瘾再次掐掉的话,第三次香椿树萌发出的嫩叶,已经难以下咽了——叶脉发柴,木质纤维粗糙,嚼都嚼不烂。
当香椿第三次长出嫩芽时,时令已经进入夏天。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不懂得香椿树的“语言”,管不住自己嘴巴的话,香椿树会以“死”抗争——发蔫,然后死给你看!
看来,香椿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 香椿的做法,正应了这句俗语:“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气味,无论是将其视作美食的人还是避而远之的人,皆与气味相关。
B.文章用“撕扯”来表现采摘香椿的过程,暗含了喜欢香椿的作者对人们酣畅采摘香椿的羡慕。
C.“不得不琢磨对策”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香椿为应对人类的大肆采摘,不得已进化以自保。
D.文章结尾借香椿的做法,表明做人待事应如香椿,在遭遇伤害时,应该积极地想办法进行抗争。
17.文中说“香椿没想到的事情多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香椿没想到的事情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6 页 共 9 页
18.文章引用张晓风《香椿》一文的部分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一杯热乎的奶茶,可以温暖一双冰凉的小手;一个灿烂的微笑,可以温暖一段奋斗的岁月;一句关怀的叮咛,可以温暖一颗迷惘的心灵……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不期而遇的温暖,温暖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请以“温暖,就是这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语言连贯,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1年夏季示范学校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 (10分,每小题2分)
1. C (A海市蜃楼shèn;B炽热chì;D呜咽yè) 2. D (A语无伦次;B以身作则;C烦躁,耐人寻味)
3、D (语义重复,忍俊不禁:忍不住笑;A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B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C如释重负:像放下沉重的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4.C (A项搭配不当,“培养”不能和“水平”搭配;B项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关系,应将关联词后面内容互换;D项双重否定不当,“防止”与“不要”重复。) 5.A (“心里一直盘算着卖掉马匹买车”错,应该是卖掉骆驼) 二、(4分,每小题2分)
6.B (觉,在文中为惊醒或醒来之意)
7.A(表判断语气,可译作“是”;B.介词,“凭借”/介词,“用来”;C.代词,“他的”/代词,“其中的”;D.表顺承,“并且”/表转折,“但是”) 三、(21分) 8.(6分)
(1)(廖德明)想起之前的梦境,害怕自己的官职仅止于宣教郎,(于是)不想赴任。
(画线处各1分,共3分)
(2)现在你去赴任官职,只要尽心竭力做好事,那么之前梦中所见就不必担忧。 (画线处各1分,共3分) 9.(2分)
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笔/不能为砚/剑止能为剑/不能为琴。
第 7 页 共 9 页
(错1处扣1分,错2处,不给分)
10.(5分)
(1)(2分)B(“由眼前路人皆白头,触发时光已逝却一事无成的失落之情”,错) (2)(3分)①交代环境:风雨交加;②渲染氛围:阴寒凄冷;③为抒情作铺垫:为抒发漂泊在外,孤独愁苦的情感作铺垫。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8分)
(1)万里赴戎机(2)自缘身在最高层(3)造化钟神秀(4)独怆然而涕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空1分,与原文不符,该空不给分) 四、(7分)
12、综合性学习(7分)
(1)①根系发达;②穗实粒多;③适应性强。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早稻产量持续下降;秋粮产量持续增加。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3)梦梦皆为百姓甜。 (句式工整,意思对即可,共2分) 五、(18分)
13.(2分)A( “生活压抑且不愿意带孩子”错。)
14.(4 )①由“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来首先检验张师傅的磨刀技术,增强故事合理性;②引出后文磨刀过程的描写,为张师傅受信赖作铺垫;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到两点给满分)
15.(4分)①技艺高超;②直爽开朗;③善良大度;④做事认真;⑤乐观自信。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到四点给满分)
16.(2分)B(“暗含了喜欢香椿的作者对人们酣畅采摘香椿的羡慕”错。)
17.(3分)①成为与荔枝齐名的贡品;②自己的故乡是唯一食用香椿的国家;③散发“独特”的气味免受动物食用,却让部分人类迷恋;④人类想方设法攀折香椿的嫩叶。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到三点给满分)
18.(3分)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②凸显香椿的特点;③表现出人们对香椿的粗鲁无情和香椿的隐忍顽强。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
六、(40分)
19.(40分)(按中考作文评卷标准评卷) 附:参考译文
廖德明,字子晦,是朱文公(即朱熹)的学生。(廖德明)年轻时曾梦到自己拜见皇上,守门的吏卒向他索取名片通报,他从袖中抽出一张名片,看见上面写着“宣教郎廖某”,一下子就惊醒了。后来廖德明中榜派官,被任命为宣教郎,治理福建。(廖德明)想起之前的梦境,害怕自己的官职仅止于宣教郎,(于是)不想赴任。亲友都劝勉他,却拿不定主意,于是去征求朱熹的意见。朱熹沉思良久,而后说:“我知道了。”接着指桌上的文具:“人和
第 8 页 共 9 页
器物不同。像笔只能是笔,不能当砚台用;剑只能是剑,不能当琴弹。所以不论它的年限有多长,它的功用是不变的。只有人不是这样的,也许早上还是凶残的盗跖,到晚上成为了尧舜。所以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也会随人的际遇、心念而改变,很难事先有定论。现在你去赴任官职,只要尽心竭力做好事,那么之前梦中所见就不必担忧。”廖德明拜谢离去,后来(廖德明)拥有指挥旗和符节,官至正郎。 附2:诗歌鉴赏
译文:风雨潇潇洒满山河,独坐西楼,饮尽美酒,只听那归雁孤鸣飞过。
不要惊怪于行人的满头白发,只因为他乡的秋色更让人惆怅难过。
赏析:第一句“潇潇风雨满关河”点明客观环境,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
绪,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写作者个人的活动: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感到百无聊赖,这时天边一声雁唳,由远而近,复由近而远,渐渐地过去了,消逝了,一切又归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写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惊风暴雨的震荡,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摧伤,那么离乡的行人为什么头都白了呢?“异乡秋色不胜多”啊!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然贫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光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所谓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然袁凯却能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将它表达出来,这大概便是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