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压制了其社会性;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是从教材、学生、教师这课堂的三要素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激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激活“文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的大课堂,熔多学科知识为一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人生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月光曲》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人公,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曲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情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通过聆听《月光曲》片段,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又实现学科之间的融通。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激活”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这些好动的学生。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佳),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
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一副喜笑颜开的面孔,比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美得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一些微笑,少给学生一些压抑感。教师要尊重课堂,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1.通过扮演角色,把课堂激活。
如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一文时,先让同学们分组、分角色朗读,然后再扮演角色,再现课文情境。同学们把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广阔、机智勇敢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的内涵,从而立下“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做人理念。
2.自由表达观点,把课堂激活。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学中我还打破了以往“一问到底”的提问形式,经常让学生讲讲“你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话,谈谈你的看法”等等。这样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要多激励,少批评。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非唯一,即就答案唯一,那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相信自已,勇于发言,更何况“说”的过程本身就是整理自已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对于出了错的学生,即使出了“不可思议”的错,也不能训斥,因为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更何况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三、“激活”教师
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从教师自身来说,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位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在对其人格否定的前提下,怎能接受其心口不一的说教。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自已的人格尊严,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自动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讲《渔歌子》时能顺手画一幅“春江垂钓图”, 在讲《二泉映月》时,来一段二胡曲,那么你的学生怎能不受到艺术的熏陶。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二)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
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2]胡娜.对如何改善高校语文大班教学课堂气氛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