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024-08-2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背景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因此,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寻找国家未来的道路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以洋务运动为主的自强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但受制于内部封建末期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强大阻力和自身脆弱的根基和生命力,企图自上而下的变革都仅产生了有限的影响。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旧式农民战争,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均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在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主义,以及由国民党领导的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通过有别于国民党的,直接触动封建根基的革命方式,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最终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取胜,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完成了中国革命。

二、 有利的经济形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加剧,各经济形式鱼龙混杂,使得中国社会出现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五类阶级。其中地主和买办阶级为受帝国主义操控的代表封建主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是束缚生产力,造成中国社会两半性质的根源。

1、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创了地主制经济。地主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中国历史上,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维系封建统治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出现,地主制经济无法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因而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为了消灭这种落后的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通过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组织工农革命军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同时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建立农会,以此逐渐变半殖民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战时期,由于主要矛盾产生变化,对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暂缓了农民与地主的对抗,转为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建立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以剥夺为主,赎买为辅的方法,全面开展平分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使土地革命发展到高潮。最终,作为新民主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根基,使农民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目标。土地革命之后,人数最多原来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废除了地租和高利贷,取消了所欠土豪劣绅的债务。除此之外,农民还获得了政治权利,在乡政权中承担工作。

2、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欠发达国家转型早期,利用官僚权力的保障,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在发展至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国家权力和私人资本的结合,官僚利用其政治特权而非正当市场竞争的方式对其他企业进行兼并,形成垄断,控制原料和市场,其本质上是通过掠夺其他社会财富谋取自身暴利,同时极大阻碍其他资

本的发展,严重恶化经济。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起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兄弟为首的国民党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崛起。国民党统治期间,蒋宋孔陈四人利用行政权力扩大官僚资本吞并民间资本,垄断原料控制市场和残酷剥削工人为己谋取暴利,除此之外还与对外妥协外国帝国主义,对内勾结本国封建地主阶级,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这种统治已严重损害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束缚了生产力,理论与实际上,都以处于被历史淘汰的边缘,因此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也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毛泽东总结革命经验后认识到,要想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没收官僚资本。在与以国民党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采用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并以此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在两次国共内战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终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之后,官僚资本企业失去靠山。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关于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中央关于对旧职员的处理原则的指示》等文件,全面开展了没收官僚资本的行动。在没收的过程中,对于大官僚,考虑其政治态度,区别对待他们的资本。具体操作中,共产党采用逐步渐进的方式,以保证生产为前提,对它的组织和机构予以一定保留,同时对人事制度上做了适当改革,调动了职员生产的积极性。到1949年底,全国官僚资本企业相继由人民政府接管。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胜利。通过土地革命,重创了地主制经济,扫除了封建的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私产,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同时,农民也获得了大量的政治权利,成为新中国最为庞大的一股力量,这大大巩固了工农联盟,成为无产阶级政权领导的重要基石。以工人为核心的无产阶级,在领导革命推翻最黑暗和剥削的官僚资产阶级后,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使国有经济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民族资产阶级,虽也为解放生产力和革命的进行,但

由于历史与自身的原因,没有成为主导力量。因此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已占领导地位,因此经济上,中国未来必然进入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三、 新矛盾及其斗争的出现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在此期间,共产党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在完成土改的农村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助合作运动,同时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得以很大程度的恢复,而此时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剥削工人的一面开始加剧。在城市,资产阶级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追求暴利的特征开始暴露,私营企业中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经济情报和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大量增加。

毛泽东借鉴土地革命的经验,认为矛盾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解决的方法,根据土地革命的经验,可以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同时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自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早期苏联的实践,认为我国具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充分及必要条件,以避免走资本主义的弯路。为了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共产党提出来“一化三改”的路线。“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路线的实施,使资产阶级彻底被消除,生产资料完全变为公有,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四、 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苏联作为有全球领导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提供极好的国际环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经济危机显示了自由主义的危害并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同时,实行社会主义的苏联由其集中、计划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其综合国力位居世界领先,受此影响,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开始全面兴起,一时间,全球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势力持续低迷。此外,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封锁。于是中国最终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选择加入社会主义政营。在苏联的领导和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中,中国加速了自身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在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顺理成章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处于领导地位,加之当时国际条件也极其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新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国家,新中国必须适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