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定义:
3.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2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3.3安全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按照“自主排查、科学评估、分类分级、分级管控”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控。 4.职责:
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4.2确保本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公司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布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
精选
5.1 成立评价组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电器、化验的管理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表格。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分厂的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文件。
5.2 评价依据《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各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
5.3风险控制 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必须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6.评价准则
6.1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判断准则 等级 1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 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或事件。 2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 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精选
4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5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6.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 风险等级 1 一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 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2 二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及时整改立即或限期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 量及评估 3 三级 采取措施及时整改、按操作规程加 强培训及沟通 4 四级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但需定期检查 5 五级以上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需保存记录 近期整改 限期整改 整改 实施期限 立刻 7.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评估后的安全风险归类建档并指导、监督相关班组、车间油管人员贯彻执行。
8.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