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夜深人寂、明月相伴 ; 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足;疑

(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

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

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3.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 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 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 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未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会当: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示例: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 (1)愁;狂 (2)D

【解析】【分析】(1)《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紧扣一个“愁”字,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2)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故选D。 故答案为:⑴愁;狂;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蝶恋花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分析本诗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案】 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解析】【分析】要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人生道理。“赚”“放出”和“栏”这几个动词将山拟人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首诗的意思是: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但这首诗绝不是只写下山这么简单,那一座一座的山不就像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吗?人生的路就像下山一样,解决了一个困难还会遇到第二个困难,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被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我们要意识人生的路漫漫,要做好时刻与困难做斗争的准备。因此,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而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则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由字面意思进行深入联想,并对联想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整合,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写出山西村山环水

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这是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这是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⑵特别提出要结合“无时”一词来分析。这也是在考查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艺术表现力。“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于是别有一番情趣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更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过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⑵“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及句子包含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要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

“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解析】【分析】(1)D.末两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登上泰山顶峰后”。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

9.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体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C.这首诗即景说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D.全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答案】 (1)绝句 (2)B

【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

(2)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错误,“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故选B。

故答案为:⑴ 绝句;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答案为: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 (1)北宋;王安石

(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北宋;王安石;

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⑵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古诗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节选)

(1)①句照应《木兰诗》前文的“ ________,_____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 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答案】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3)A

【解析】【分析】(1)①句照应前面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③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来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为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同时“关山度若飞“一句写出行军的迅速和不易。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兰的 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木兰这个形象,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于B、C、D三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A。

故答案为: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⑵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掌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