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自己的孩子背上小书包,迈入小学的大门,的确,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非常骄傲的,但骄傲的同时又有些担心,担心孩子是否适应小学生活,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上课是否会认真听讲等等。那么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踏入小学大门无疑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境地。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所以说,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起始阶段。那么,作为家长,如何让孩子在这个起点上走得更好呢?
一.认识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条件与幼儿园有许多不同,因此,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要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孩子们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新入学的儿童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及早伸出温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区别。 1、学习时间不一
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3个多到-4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多。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在园内集体午睡两个小时左右,小学的孩子,十月份后到第二个学期的五月份前是没有午睡的,一年级学生除每周上25节课以外,还有较多的集体活动,如午间阅读、晨间阅读、晨会课、早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等等。小学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幼儿园。这些都要求儿童具备承受重任务和快节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质。 2、生活制度不一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所学的只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方法虽然也力求直观性、趣味性,但较少采用游戏等形式,而以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为主。 3、人际关系不一
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5、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小学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增多了,除了课内、课外,还在校外、家里互相来往,除了本班,还有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同学来往。
4、要求不一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吃饭、玩好,长得白白胖胖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会受到影响。
另外,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
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二.让孩子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想要让孩子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必须要重视培养他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 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谈到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都有这个意识,但却无从着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培养: 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十小时睡眠时间。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有节制地观看电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少儿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并要适当控制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一天作息时间。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还没到校门口就很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进校门,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独立地安全地走进教室。有些家长很担心,孩子走进校门了也要注视着他走进教室门口为止才肯恋恋不舍离开,其实你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就像有些家长很奇怪,为什么在家从来没有扫过地,在学校如何做值日呢?7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是你平时都不让他锻炼就错误的认为他不会而已。就算你目睹他走过操场时忽然摔倒了,你也别紧张,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时,他会思考,到底我为什么会摔到呢?下次我可要小心了,这都是他经过体验后积累的生活经验,如果你迫不及待冲上去,然后一大堆怎么这么不小心的,你就大大的的错了,错在你不摔到的原因交给孩子自己总结,导致的后果原本应他自己做的事都让你代替了,他任何事情都依赖你,若干年以后,你突然发觉很多事都该他自己做时他却什么都不会,此时你又开始说,你怎么这么没有用呢?这么笨呢?很早的时候,我有一个家长,很有钱,每天小车接送孩子,因为他怕孩子被人绑架,所以到现在,孩子已经读五年级了,都不知道怎么过马路,怎么才能坐黄包车等。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餐巾等;学会在活动、游戏前后,拿出或放回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4、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桌、书包、文具,按课程表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5、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上小学的孩子,有时要自己上学,成人关注、照顾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如果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树立榜样,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6、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承担家务的能力,还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度溺爱,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小时候的“艰难”;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做家务影响孩子的学习得不偿失。其实,孩子做家务的时候,不仅可以学到不少生活技能,在记忆中留下与家人一起劳动的美好回忆,还可以使自己树立自信,产生自尊,并生成一种良好的责任感。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们可以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的任务指定让孩子去干,并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劳动体验成就感。还可以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使孩子知道父母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吩咐他们做家务。另外,还要经常对孩子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二) 良好习惯的培养 先看一个例子:
张女士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又急急忙忙地接回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一进门她就开始准备晚饭,儿子明明就一个人在屋里玩起“大闹天宫”来了。张女士做完了饭,刚想进屋休息一会儿,就看到屋子一地的玩具,儿子手握“金箍棒”站在窗外大喊:“老妖精你终于现身了,吃老孙一棒”。明明一跃而下,向妈妈扑过来,耳听“啪”的一声——不是明明打了妈妈,而是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给了儿子一耳光。随着儿子“哇”的一声大哭,张女士也难过的落泪了。
这样的生活片断,各位是否在生活中也遇到类似的事情呢?是啊!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压力的确很大,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处理好纷繁的人际关系。累了一天回家还要做饭,收拾家务,真的有点儿吃不消。如果孩子再不听说,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您的火气自然就大了。这时候您是否真想找个保姆帮你一把,把弄乱的屋子收拾干净,并且让她代替你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尝试用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不仅是自身素质的表现,更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家长应该配合学校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这里指的是生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1、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几个方面: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2)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 3)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
4)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 5)节约每一分钱(学会勤俭) 6)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 7)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 8)做事有计划(有功必备)
9)及时感激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 10)干干净净每一天(喜欢清洁)
那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呢? 1)自己收拾文具及第二天所需学具。 2)放学后先做作业后吃饭。 3)不挑食。 4)诚实不说慌 5)不和小朋友打架。 6)尊重老师,遇事讲道理。 2、学习习惯(具体)
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有一个好的习惯将有益与孩子的终身,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努力。
(1)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首先,作为父母,无论让孩子做什么,都应该引导孩子回归生活,使孩子对身边的事感兴趣,这将极大地有助于他的学习。
比如数学课学“元、角、分”时,如果乏味地让孩子学进率,学换算,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孩子会感到很单调,没有兴趣。如果把他们带到超市,实际购物,在购物中品味数学,那么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数学,很轻松,并让孩子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孩子感到数学对我们很重要。
识字对于小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识字又是很枯燥的,那么怎样使孩子对枯燥的知识感兴趣呢?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生活中去搜集。去公园游玩,就可以教儿子认“儿童公园”几个字,去超市购物,可以让孩子认“某某超市”几个字,孩子吃小食品,可以认包装袋上面的字,等等,这样在生活中孩子们渐渐地过了认字关。孩子们由于认识了生活中的字,会在别人面前不经意地读一些东西,这样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更会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鼓励孩子用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孩子善于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比如,这类孩子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运用图画,示意图就可以明白书中的内容;常常能够记清人的面孔,却记不起他们的名字等等。有的孩子善于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比如,这类孩子
往往能够:听了一句话后,能够立刻准确地重复出来,喜欢听音乐和广播,常常愿意以谈话的方式来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动作来探究问题,这类孩子属于运动型的学习者,比如:他们喜欢去做,而不是先听清楚或者看明白;特别喜欢试验、操作等活动,这类孩子上课时用听和看很难集中注意力,小动作较多等等。有的孩子喜欢独自学习,而有的孩子却喜欢很多人在一块儿学习,有的孩子喜欢听着音乐学习,而有的孩子却喜欢躺着学习等等。作为家长,当您了解了孩子的学习风格后,即使这种风格是父母所不喜欢的,也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如果您强迫孩子改变学习的方式,相信马上就招到孩子的抵制,并因此使孩子暂时失去学习兴趣。 第三,按照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
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俗语,吃草的骆驼莫喂肉。说的就是:骆驼是吃草的,肉的味道虽然鲜美,但骆驼是不会高兴,也不会去吃的。同样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要奉行这个道理:即要贴近生活,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孩子,做父母和老师的,一定要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实际,还拿学习方式来说,对于那些主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他们需要的信息。比如,用图画、录像片、投影或幻灯图象、板书、板画等方式帮助孩子掌握信息,对于需要靠动手才能获取有效信息的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比如,带孩子到野外或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生物,自己动手做实验,积极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请教等。 (2)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但是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当回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等。所以,平时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孩子多交流,关心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低段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一年级的家长,你们的重要任务是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上了小学负担太重,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陪读,吃不消。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其次,关注一头一尾,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在几点前必须完成作业。到时间后,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是内容的正误,而是
书写整洁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检查作业,签字不是看我做对了没有,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态度是否认真。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入学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陪读也就不存在了。 ②培养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
为什么同样的作业不同孩子完成时间相差那么多,只需十五分钟完成的却需一个小时?你的孩子会不会一边写作业一边玩东西或发呆,你是怎么要求你的孩子的?我的一个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每天一放学就要求写好作业再做家长布置的作业,早上6点起床读书到吃早饭为止,家长又不在身边督促。结果造成的后果是,孩子读书不用心敷衍了事,写作业磨磨蹭蹭的,连走路拿东西都比别人慢那么一两拍,他想,反正我早点把事做好的话,爸爸又从来不让我去玩、让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又要我多做一些作业,还不如慢慢做。像这样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厌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珍惜时间的习惯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比如以20分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在开始学习之前,应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找本子等。当学习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致志不随意离开座位,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搅孩子。要等这一学习时段结束了再说。大人的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起“学习时间必须一心一意”的观念,从而养成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当然。20分钟的学习时段一到,就应该让孩子休息了。可以休息5分钟,超过了5分钟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时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而达不到5分钟有不利于孩子消除视力和脑力的疲劳。休息时必须离开书桌,干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但不能懒洋洋地躺着或坐着,这样会影响下一个学习时段的精神状态。 (4)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特别是入小学后,心理活动要求增高,因此,家长要在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几方面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不仅知道某一事物的结果,还要了解事物变化的具体过程。如解答应用题\"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三只,还剩三只,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孩子都能回答出6,但是具体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些孩子就会说“减法”,“6-3=3”。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家长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数,什么是不知道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凡知识型的内容,都孕含着智力活动的要求,家长如果能在智力要求上把握契机,那么孩子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智力也会较好地发展。切不能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只回答结果不讲过程应付了事。
(5)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五个音节,每个音节写三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五个音节写一遍的,有一个音节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音节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吃饭饭、睡觉觉等,语言要逐渐精炼、有序。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读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述方法。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爸爸还有妈妈的家。”等不同方法表述。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要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孩子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 3、行为习惯 (1)文明礼仪
入学意味着孩子从家里到了学校,开始了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许多人接触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方面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呢?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从小就养成孩子良好的礼貌行为。如在车船上能主动给老人、孕妇、幼儿、病人、残疾人让座,并乐意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在各种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等);做客时,不乱跑、不吵闹。
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友爱同学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内容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处,平等待人,不逞强、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遇到孩子和同学产生一些小矛盾时,也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应告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需要互相体谅谦让、彼此关心帮助,不能以“我”为中心,任性胡来。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或意外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帮助,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应尽力帮助,不能无动于衷或幸灾乐祸。同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要好的同学和伙伴,还要注意关心那些需要给予帮助的任何人。点点滴滴,使孩子逐步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常想着别人,常帮助别人,才是个受欢迎的人。 (2)、关心集体
人具有社会性。如果说班集体就像一个被简化了的、具体的小社会,那么孩子们正是在班集体中体验着自己未来的社会职责、社会义务,体会着怎样才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一致,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家长应教育孩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建设一个好集体出力,
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努力创造好成绩,也为别人的好成绩而高兴,让孩子知道要为集体争光而不是个人出风头。对集体交予的各项任务,家长也应教育、督促孩子努力完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责任心。对每件事都富有责任心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逐渐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那么,以后他就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 家长需要注意培养方法 1、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的优点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父母喜欢拿着自己孩子的不足和他人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你看,人家某某考了95分,你怎么才考了80分呢!”“你看人家谁谁从小就当班干部,你怎么就不行呢?从来没有教过孩子系鞋带,但看到别人孩子能系时心里暗暗发誓从明天开始教,可到了第二天上学快迟到了又赶紧蹲下身子给他系好,这边又埋怨孩子笨不如别人。诸如此类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到。这些父母没有细想,他们不自觉说出的话是多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曾经有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成天说我这不如人那不如人,我想没有爸爸是真幸福呀。”不知道做父母的听到孩子这样的话,该作何感想。
每个孩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学习时,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个孩子到达终点也都会有差异的,但只要孩子都满怀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属于他的那一份成功和满足。所以别总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孩子的长处,而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志向和兴趣做合理的要求和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生活在快乐、有成就感的状态。 2、让孩子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过,再简单提一提。
低段老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昨天我妈妈给我检查了作业,没把我作业本放回书包,所以今天作业交不了。老师,我妈妈今天没给我削铅笔,我没笔写字等等。
为孩子收拾文具,替孩子背书包,这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使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逐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许多孩子走进校园以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告状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往往领着孩子去找老师或同学理论,甚至为孩子打抱不平。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成长的路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碰到的坎坷,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诸多不如意。这时,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面对,去解决,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积累经验,以便今后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形成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相反,如果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会使孩子遇事畏缩不前,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从而给孩子成长造成障碍,这恐怕不是家长们的初衷吧! 3、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地责任心是被父母剥夺的。一个博士曾经找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
了8个。孙主任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孙主任告诉他:“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如果找不到,第二天就让孩子光着脑袋去上学,让他受到批评。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买帽子,就取消孩子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并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体验到过失的后果,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 其实,这些家长大都认为这是小之又小的事情,是在帮孩子的忙,甚至是在尽一个做家长的“责任”。但是,殊不知这些家长在无意识中却将孩子的责任意识、节约意识、自理能力等,不知不觉地消蚀在这种特殊的“关爱”之中了,不仅对孩子童年的成长不利,而且对孩子终生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诚实,责任心的理解会有所改变,但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先答应再书说,对孩子影响最坏的是父母的朝令夕改和蛮不讲理。当父母高兴或生气时,常常会一时兴致所至,忽然改变对孩子的要求和允诺,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当父母受到较大压力或疲劳时,又常会蛮不讲理,生硬地命令孩子照他(她)说的去做,这样会让孩子迷惑不解。父母的正确做法是,对孩子的要求应长期一致。当然,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应该是父母一言堂,可以和孩子讨论协商,但决不能让孩子跟你讲条件,例如:“如果你给我买冰激凌,我就收拾玩具。”若让孩子养成这种讨价还价的习惯,他们就会认为没有好处就不应该承担责任,这样对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相当不利。 4、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错误,甚至失败中获得经验,下面这个案例也许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一天,大卫正在院子里教他五岁的孩子使用剪草机,这时他的妻子喊他问一件事情。当他再走回他的草地时才发现他的孩子把剪草机开进了花圃,在他精心修整的花圃中间开出了一条“道”。这个花圃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好长时间方才渐现光彩,却在几分钟的时间被毁了,而那个“肇事者”很得意地正在再干一次。大卫不禁怒火中烧,狂吼一声:“你干了些什么?„„”正要冲上去,却被他妻子拉住了肩头。他不解地回过头,他妻子却笑着对他说:“毕竟,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是的,小孩子们在实践中必定会犯些无心的错误,但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决定了不可避免的意外。孩子的初衷是好的,就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去学习和实践。“毕竟,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要多给孩子一些获取经验的实践机会。
三、家教如何更好地与学校配合
1、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统一,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前提。作父母的要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及时了解每个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 2、加强家长、孩子和老师三者之间的沟通
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往往是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就是老师的事了,可是一个老师要教五十几个孩子,怎能顾得过来?最后,耽误了可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习情况以及集体、同学对孩子的影响。还要了解老师对家庭教育的意见。家长还要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性格、兴趣,求得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家长可采取这些方法加强与学校的联系:1.填写家校联系手册。很多老师常把孩子的表现写在联系本上,对孩子的表扬也大都体现在学生手里的专用本上,家长要认真检查签字。2.访问学校和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对每门功课的学习态度。3.有准备地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4、根据老师在校讯通上反馈的信息及时沟通。 3、形成有利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父母本人是否意识到,他的教育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家庭父母都在看电视或打麻将,让幼小的孩子自己去学习,天真的孩子是不是会问您:“我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吧?”还有一个例子,午夜零声已过,父子在看电视,爸爸生气地催儿子快去睡觉。儿子不情愿站起来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电视机面前也人人平等,你为什么不去睡觉呢?”这些鲜活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建议家长在学好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一些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最好懂得一些天文、地理,自然常识现象等。
4、根据学校的要求,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望子成龙”固然是好事,但要讲究实际,粗暴的高压政策会使孩子感到厌烦,产生反感,应该根据学校的要求,为孩子创造丰富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中萌发对事物的喜爱,并调动孩子为自己成长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