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3-11-2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袁枚《卖蒜翁》)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观者如堵(_______________) ②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 ③叟能如是乎(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从甲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①。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②,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奉职佳吏,权笑曰:“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注】①笺疏:奏折。②白:告发。

试卷第1页,总15页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但当涉猎( ) ③见往事耳( ) ④及豫章太守顾邵卒( ) ⑤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4)【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②往来翕忽 翕忽:_______________ ③悄怆幽邃 邃:_______________ ④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__ ⑤守仁以罪谪龙场 以: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试卷第2页,总15页

②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3)【甲】【乙】两文都写到身居偏僻的环境,但主人的态度却不同。【甲】文面对小石潭四周凄清的环境,主人“_______________”;【乙】文写出主人在龙场却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作者欣赏景物而产生的情感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分析。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注】①跂(qǐ)圣: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chài):都是毒虫、害虫。③恤:担心,忧虑。 (1)解释画线的词。

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 ③是数者_______________ ④灾害兴焉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乙】文中用比喻证明观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5.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

试卷第3页,总15页

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军士吏被甲被:_______________ 居无何居:_______________ 吾欲人劳军劳:_______________ 广不尝食尝: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已而之细柳军 B.不闻天子之诏 C.介冑之士不拜 D.乏绝之处见水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后成为典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揖”“拜”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揖”不“拜”,可见其刚正不阿。

D.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6.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试卷第4页,总15页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②旌:表扬。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 ②内侍请上易衣 易: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3)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从。 C.御史诣学宫诣:到。

试卷第5页,总15页

D.属吏咸伏谒咸: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以顺为正者/谒当以属礼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试卷第6页,总15页

①学而时习之( ) ②传不习乎( ) ③静以修身( ) ④非学无以广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都强调修身、治学和惜时,又各有侧重,【甲】文侧重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于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选项中画线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

试卷第7页,总15页

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而 长跪而谢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当余之从师也

D.以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认为,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B.【甲】文中作者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人性天生善良”的主张,并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说理深刻,富于文采和气势。

C.《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国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乙】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D.【乙】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疑邻盗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斧:斧头。②意:同“疑”,怀疑。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试卷第8页,总15页

①及其家穿井 及:_______________ ②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 ③闻之于宋君 闻:_______________ ④人有亡斧者 亡:_______________ ⑤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复: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

(3)两文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9页,总15页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墙壁,②只,③这

(2)①(卖油翁)于是说:“我没有其他特别的,只是因为手熟练了而已。”

②快要死的很老的人了,能死去来成全你的名声,死了又有什么怨言呢? (3)一个人即使有一些长处,也不能骄傲,一定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能因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要保持一颗谦虚求教的诚心,时刻准备倾听别人的建议和看法,不能目中无人。只有认真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能有所成就。强中自有强中手,惟有不断努力进取才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解答】

(1)①句意是: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堵:墙壁。 ②句意是: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 ③句意是: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是:这。 (2)①无他:没有别的(奥妙)。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②垂死之年:行将就木的人。成君之名:成全你的名声。怨:怨言。 (3)甲文中的陈尧咨擅长射箭,乙文中的杨二擅长拳法,从“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可以看出陈康肃的骄傲自大;从“杨大怒,招叟至前”“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可以看出杨二相公的狂妄,两人却都因为自己的特长而轻视别人,最终都落得自讨苦吃的下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有一些长处,也不能骄傲,一定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能因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要保持一颗谦虚求教的诚心,时刻准备倾听别人的建议和看法,不能目中无人。只有认真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能有所成就。强中自有强中手,惟有不断努力进取才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2.

【答案】

(1)①推托,②只,只是,③历史,④到,等到,⑤另,另外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②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不计前嫌,善于听取他人的劝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吕蒙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往事:历史。

④句意:等到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及:到,等到。 ⑤句意: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

试卷第10页,总15页

同“耶”。

②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3)【甲】文中当孙权劝说吕蒙要读书时,他以军中事物繁多推托,而在孙权的谆谆教导之后,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最后终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他善于听取他人的劝告。【乙】文中吕蒙对蔡遗曾经告发过自己之事并不在意,在孙权面前仍举荐他,可见吕蒙不计前嫌的性格特征。

(4)本题是通过对话来分析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的心理作答即可。以鲁肃为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从侧面表现出吕蒙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再如吕蒙所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由中可见吕蒙十分自得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对自己才学的自信。 3.

【答案】

(1)①大约,②轻快迅疾的样子,③深,④停留,⑤因为 (2)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②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 (3)乃记之而去 , 安而乐之

(4)【甲】文作者柳宗元原本借出游来排遣内心抑郁,他站在小石潭边,听到水声,看到游鱼,心情为之高兴;后来周围凄清的环境使他内心的忧伤悲凉又自然地流露出来。

【解答】

(1)①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是: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③句意是:凄凉幽深。邃:深。

④句意是: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⑤句意是: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以:因为。 (2)①澈:穿透。布:分布。 ②陋:认为……陋。弗:不。

(3)【甲】文,根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面对小石潭四周凄清的环境,主人“乃记之而去”;【乙】文,根据“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可知出主人在龙场表现出“安而乐之”。

(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根据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柳宗元听到水声,看到游鱼,心情为之高兴,根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4.

【答案】

(1)①放弃,丢下,②同“叛”,背叛,③这,④产生,发生

试卷第11页,总15页

(2)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4)对比论证。【甲】文用对比突出了施行仁政的好处和不施行仁政的坏处;【乙】文通过对比突出了不改正过错的坏处和做好事的益处,使作者观点更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解答】

(1)①句意:(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委:放弃,丢下。 ②句意:亲属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③句意:这几个方面。是:这。

④句意:灾祸就产生了。兴:产生,发生。

(2)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失道者: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寡:少。 (3)根据题干“用比喻证明观点”的提示,结合句子“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的意思:如果有一方面,就一定要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就容易螫伤自己,不除掉蟊螣就容易伤害庄稼,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损害道德修养。可以判定这句话用“蟊螣”“蜂虿”比喻过错,说明了远离错误和及时改正错误的必要性。

(4)【甲】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的“寡助”和“多助”形成对比,【乙】文“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把不改过的危害和做好事的益处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者通过对比突出施行仁政的好处和不施行仁政的坏处,后者通过对比突出不改正过错的坏处和做好事的益处。运用对比论证,使作者观点更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5.

【答案】

(1)①同“披”,穿着。,②经过。,③慰问。,④曾经。 (2)A (3)D

(4)①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李广为官清廉,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解答】

(1)①句意是:官兵都披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②句意是:过了不久。居:经过。

③句意是: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劳:慰问。 ④句意是:李广不曾吃饭。尝:曾经。 (2)A项,“之”是“往,到”之意; BCD项,“之”是“的”之意。 故选A。

(3)D项,“花荣”人称“小李广”。 故选D。

(4)①上;指文帝。乃:就。使:派。使:使者。诏:告诉。

试卷第12页,总15页

②廉:清廉。得:得到。辄:就。麾下:部下。 6.

【答案】

(1)同“弼”,辅佐。,换。

(2)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3)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知错能改,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解答】

(1)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该句句意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②内侍请上易衣。该句句意为:贴身侍卫请皇上换衣服。易:换。 (2)①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同“增”,增加。能:才干。

②卿:你。如此:像这样尽心进言。朕:我。忧:忧虑。

(3)文言文阅读在于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乙文中的“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为: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乙文中的“上”是一个知错能改,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人。 7. 【答案】 (1)A (2)A (3)B

(4)①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 (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甲文

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的清贫,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主持正义、明辨是非;不畏强权、为民做主在老百姓心中塑下了不朽的形象。 【解答】

(1)A项,有误。“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 BCD项正确; 故选A。

试卷第13页,总15页

(2)A项,代词,他(她);

B项,人称代词,他(他们)的/人称代词,代指海瑞; C项,介词,拿,用/动词,用,使用; D项,动词,算作,算是/介词,替,给; 故选A。

(3)B项,有误。甲文中孟子运用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ACD正确。 故选B。

(4)①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志:实现理想。民:百姓。由:遵循。独:独自。 ②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闻:听说。令:县令。寿:做寿。市:买。

(5)解答课内外知识拓展题,要对选文和题目中拓展文段的大意都有所了解,然后分析题目中的设问角度和具体要求进行回答,围绕“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勤政爱民”谈即可。 8.

【答案】

(1)①按时,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③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增长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当别人的老师了。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学习态度、方法,立志、成才(或:宁静致远)

【解答】

(1)①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时:按时。

②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句意为: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2)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以:凭借。 ③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

(3)根据【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内容可知,【甲】文侧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根据【乙】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内容可知,【乙】文侧重立志、成才(宁静致远)。 9. 【答案】 (1)C (2)C (3)D

(4)①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

试卷第14页,总15页

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他而接受了它。

②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解答】

(1)A项,广:增广、扩充/扩大/广泛/多。 B项,易:交换/容易/平和/容易。 C项,欲:均为“想要”的意思。

D项,闻:听说/听到/听到/出名,有名望。 故选C。

(2)A项,于:介词,比/介词,对。 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项,之:两个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故选C。

(3)D项,“附属于秦”错误,安陵国原是魏国的附属国。 (4)①乡:同“向”,先前、从前。得:同“德”,感恩、感激。 ②徒:只,仅仅。 10.

【答案】

(1)①待,等到,②讲述,③使听到,④丢失,⑤又 (2)①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②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斧子。 (3)为人处事要实事求是(或要尊重客观事实)

(4)【甲】文中的国人轻信传言,而宋君尊重事实,派人前去向丁氏打听真相,国人和宋君构成鲜明对比。【乙】文中的亡斧者丢失斧头时怀疑邻人之子窃斧,得其斧后又觉得邻人之子行为正常,前后构成了鲜明对比。 【解答】

(1)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挖了井。及:等到。 ②句意为:国家里的人都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③句意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使听到。 ④句意为:有一个丢失了斧子的人。亡:丢失。 ⑤句意为: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复:又。 (2)①第一个“若”:像。第二个“若”:及,比得上。 ②俄而:不久。掘:挖掘。

(3)【甲】文中,人们以讹传讹,所以文章说明的道理是:为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不经过验证的道听途说的消息是不可靠的。而【乙】文中主人公则是受自己的主观思想操控,对其邻之子的怀疑毫无道理。所以两篇文章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为人处事要实事求是(或要尊重客观事实)。 (4)【甲】文中,国人听到丁氏的话后,并没有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就以讹传讹,说丁氏家挖井挖出一个人,而宋君听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前去向丁氏打听真相,这样国人的轻信和宋君对事实的探求就构成鲜明对比。【乙】文中亡斧者丢失斧头时怀疑邻人之子窃斧,邻人之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偷了斧子,当他的斧子找到后,又看邻人之子的一举一动都不像偷了斧子,前后两种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