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

2022-06-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第一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第一段第二层和第二段均为两句,写法相同,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议论抒情。其中都有“足以”二字,与会者的欢乐之情隐含其中。从全文看,这一部分属于记叙,作者的意图是从叙入手,极写生之乐,以此为下文抒

发死之痛作铺垫。

第一、二段写生之乐,第三段偏在写死之痛。

特色鉴赏

1.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2.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问题探究

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和道家有关生死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中华传统生命文化的精髓。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尚未明白生,又怎能谈死呢?所以对于生命,孔子的目光执著于现实的生,而对于死,却避而不谈。这说明儒家的生命意识关注的是生命现实,强调的是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人生有限,终有一死,那么如何把握现实生命的每一刻呢?儒家认为,人天生负有一种使命,就是要认识和实践仁道的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道德生命的实现有时要以现实生命的舍弃作为前提,儒家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成了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华彩乐章。但是,儒家只重视

现实生命,忽略了死亡也是生命常态的一部分,对于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一部分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可逃遁的事实。只有客观地认识了死亡,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好地促进现实生命的实现。这样看来,儒家的生死观也就存在缺陷。

庄子在解释生和死的时候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他认为生死是气聚气散,不断转换,就像是神奇的东西和腐朽的东西互相转化一样,生命源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生与死如春夏秋冬往复轮回,所以人不应该为生而狂喜,也不要为死而悲恸。基于这种认识,庄子在妻死之后,鼓盆而歌;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仅“三号而出”。

道家的这种生死观启示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生死应当采取豁然达观的态度,这对于人们正确看待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道家用“道”来超脱生死,认为人应当顺从自然的安排,顺从命运的摆布,对改变不了的命中注定的事,应当放弃任何努力,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提倡“无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显然也有消极的一面。

探究思路:

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格外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怎样使自己活得比泰山还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时深思而熟虑的事情。

年轻的朋友,趁你生命的航船还刚刚起锚,请先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想清楚。

训练提高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ɡ) 稽(jī) 骸(hái) 晤(wù)

D.嗟(jiē) 觞(shānɡ)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语末助词,用得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3)古人云:“死生之大矣”,岂不痛()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A.哉、也、夫、矣。 B.矣、夫、哉、也。

C.也、矣、哉、夫。 D.夫、哉、矣、也。

8.对下面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夫人之相与。④不知老之将至。⑤向之所欣。⑥感慨系之矣。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⑧不能喻之于怀。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①②/③⑧/⑤⑥/④⑦/⑨⑩ B.①② /④⑤⑧/③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⑩ D.①⑨/②③/④⑩/⑤⑥/⑦⑧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语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10.给下列各句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A.处所B.次等 C.次第 D.驻扎。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

)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或者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把它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2.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读这次集会诗文的人,也会产生感慨。

B.后读我文章的人,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答:

14.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⑤。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⑥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⑧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⑩。

[注]①逆旅:旅舍。②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文章:自然景物,如锦绣交织成纹。⑥季:弟。⑦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⑧康乐:即谢灵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此句作者自愧不如谢灵运的

才华,也不如谢灵运之子惠连,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⑩金谷:晋人石崇,家有金谷园,常宴宾客于园中,当筵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

答:

(2)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答:

答:

答案:B。

答案:B

答案:C

答案:D

答案:B。

答案:B。

答案:B

答案:C。

9.A项“贤、少长”均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C项动词“游、骋”用如使动用法。D项“一、齐”形容词带宾语,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答案:B。

答案:①C, ②C ,③A, ④C。

答案:D 。

答案:C

答案:(1)这两篇“序”不同,《兰》是书序,写于书之前。本文是一篇赠序,是给亲友送行时写的赠别的文字,流行于唐宋。(2)两文抒事的语句相近的有:《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兰》文“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本文“如诗不成,罚依谷数酒”。两文抒情议论的语句相近的有:《兰》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本文“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兰》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本文“浮生若梦,为欢几何”。(3)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

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