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文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氏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三)四象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六)十二次
1、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2、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宽窄不一,所以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
十二次 1.星纪 2.玄枵 3.诹訾 4.降娄 5.大梁 6.实沈 7.鹑首 8.鹑火 9.鹑尾 10.寿星 11.大火 12. 析木 二十八宿 斗牛女 ..女虚危 ...危室壁奎 ..奎娄胃 ..胃昂毕 ...毕觜参井 ..井鬼柳 ..柳星张 ...张翼轸 ..轸角亢氏 ..氏房心尾 ...尾箕斗 ..3、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分,叫做黄道十二宫。其用意和我
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止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示:
十二次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4、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
(1)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 (2)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
黄道十二宫 摩羯宫 宝瓶宫 双鱼宫 白羊宫 金牛宫 双子宫 巨蟹宫 狮子宫 室女宫 天秤宫 天蝎宫 人马宫 (七)分野
1、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便是分野
的概念。
2、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甲;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乙:
表 甲 表 乙 宿 角亢 氏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昂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宿 角亢氏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昂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3、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表丙:
表 丙 次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国 吴越 齐 卫 鲁 赵 晋 秦 周 楚 郑 宋 燕 二、历法
(一)日、月、年。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谷熟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
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二)闰月
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¼ 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¼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
古人很重视置闰。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
(三)季节
1、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2、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季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3、再后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四)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与月的对照: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2、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次对照表 太阳视位置 星纪 玄枵 初中 小大 寒寒 鹑火 初中 小大 暑暑 诹訾 初中 立惊 春蛰 鹑尾 初中 立处 秋暑 降娄 初中 雨春 水分 寿星 初中 白秋 露风 大梁 初中 谷清 雨明 大火 初中 寒霜 露降 实沈 初中 立小 夏满 析木 初中 立小 冬雪 (日躔星次) 初中 大冬 节气 雪至 太阳视位置 鹑首 (日躔星次) 初中 芒夏 节气 种至 3、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古人把春分叫做日中,秋风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或日长至,冬至叫做日短或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到《淮南子》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五)古代的纪日法
1、古人用干支纪日。
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初三叫做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但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
2、一天之内的计时法。
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餔)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之后是人定。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其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1 13 15 17 19 21 初 23 正 24 10 12 14 16 18 20 22 (六)古代的纪月法
1、古代纪月的特殊称呼
一月叫做正月、孟陬,四月叫做除,九月叫做玄,十月叫做阳,等等。
2、月建
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配合地支来纪月,则是后来的事。
(七)古人的纪年法
1、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 2、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时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如下表:
十二次 星玄诹降大实鹑鹑鹑寿大析由西向东 纪 枵 訾 娄 梁 沈 首 火 尾 星 火 木 十二辰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由东向西 3、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表:
太岁年名 攝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太岁所在 寅(析木) 卯(大火) 辰(寿星) 巳(鹑尾) 午(鹑火) 未(鹑首) 申(实沈) 酉(大梁) 戌(降娄) 亥(诹訾) 子(玄枵) 丑(星纪) 岁星所在 星纪(丑) 玄枵(子) 诹訾(亥) 降娄(戌) 大梁(酉) 实沈(申) 鹑首(未) 鹑火(午) 鹑尾(巳) 寿星(辰) 大火(卯) 析木(寅) 4、西汉年间,历家又取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法和前面六十甲子相同),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攝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其余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
5、《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阏岁 阳 逢 蒙 兆 圉 雍 维 章 光 黓 阳 十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旃柔强著屠上重玄昭6、十二太岁年名和十二时辰对应表,如下:
攝太岁年名 提单 执 大敦 协 涒 作 阉 大困 赤 荒 渊 奋格 阏 徐 落 牂 洽 滩 噩 茂 献 敦 若 十 二 辰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八)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
月 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十周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历 春 殷 历 十二夏 秋 冬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 一 一二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冬 十夏 一 历 冬 春 夏 秋 冬 十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二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春 夏 秋 冬 (九)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在春分前后),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经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详,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得生日。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初七。传说七月初七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妇女们要结彩线穿七孔针,陈放酒肉瓜果在庭院,以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 中秋——八月十五。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天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腊日——腊是祭名。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