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分析探究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敌 与 友
老 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从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当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了三年,还没回来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当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成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的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这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划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人。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人,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两位村长低下了头。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摘自1938年7月《抗战文艺》第一卷
第十二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面的故事。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当排长的,李村村长的儿子参军后也没有一官半职,这让李村村长一直耿耿于怀。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摒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奇 石
许 行
凌河人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花费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声名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不多,惟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摸摸坚硬细腻,拿起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地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些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的叙事功底却不同凡响。虽然人物众多,行文却从容舒缓。 B.作者以近乎传记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万锦堂的收藏癖好,呈现散文化的结构特点。 C.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与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 D.作者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万锦堂与农民的“战争”,描写极为出彩。 5.文中画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句子该如何理解?
★6.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阅读 (分析探究题)
1.C 解析 A项,是对小说开头情节、艺术手法及作用的赏析,风趣幽默;B项,是对小说情节主要内容的概述,与小说情节发展一致;C项,张村和李村的人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D项,是对小说结尾及作用的分析,结合小说的出处,可知其正确无误。
2.参考答案 ①几个学生来讲演,使两村人了解战事,痛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张荣和李全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和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张村和李村两个村子仇怨太深;而接下来是几个学生的讲演使两村人了解战事,痛恨日本人,但是仇怨并没有减轻;然后是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着回来了;接下来讲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最后张村长主动和李村长成为朋友。根据情节脉络概括两村之间的关系变化。 3.参考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 解析 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文本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尤其注意“敌”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二指日本人的入侵,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具有双重含义,先是两个村长的儿子是友,后来两村也化敌为友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好处,重点从情节、读者的阅读效果入手。
4.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概括及表达手法的赏析。A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作用的赏析,与小说内容一致;B项,是对小说文体特征及技法的赏析,与小说内容一致;C项,是对小说语言特色及表达作用的赏析,合乎小说内容;D项,“以他者的心理视角”错误,应该是“以万锦堂的心理视角”。
5.参考答案 ①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为美玉的行为的辩解;②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③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义。一要锁定语句位置,还原语句语境,从而体察语句的具体内容、对象、位置等;二要对语句所处语境分析揣摩,指出这样说的原因;三要从结构层面思考语句的作用,体察其对表现人物思想特征所起的作用。
6.参考答案 不同意。①对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答出其他性格,言之成理皆可)。②对行文节奏的作用:“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解形成关联,都用快节奏的短句形成急峻的语势,具有冲击力,使小说缓急有致。③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从情感出发,到了丧失理性的程度,甚至会歪曲事实。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人物形象。就本题而言,“妻子”是一个次要人物。首先要看“妻子”在情节上,是否有牵线搭桥的作用,是否能够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其次,看形象上,是否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再次,看主题上,能否揭示主题;最后看效果上,是否能够增加表现力和真实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