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道路和桥梁连接处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问题,则会引发 “跳车”现象,给行车舒适性与交通安全带来了比较大的隐患。要降低桥头“跳车”现象,关键环节是正确处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主要对道路和桥梁连接处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路;桥梁;跳车;设计与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road and bridge connection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can cause” jump” phenomenon, to driving comfort and safety hidden trouble brought bigger. to reduce the” jump” phenomenon, the key link is correct processing road and bridge joi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road and bridge joi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road; bridge; jump;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问题,则会引发 “跳车”现象,给行车舒适性与交通安全带来了比较大的隐患。要降低桥头“跳车”现象,关键环节是正确处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主要对道路和桥梁连接处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 1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现象的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来对桥头“跳车”的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国内学者

认为,产生道路跳梁连接处跳车最主要原因有不均匀沉降、刚度突变和车速与车辆本身的抗振性能等因素。其主要因素是不均匀沉降。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1]:①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满足要求。所有桥梁、通道和明涵等都要求台背填土处治。②桥头引道软土地基处治不恰当。由于地质钻探深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软基存在,或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导致桥头路堤软土地基处治遗漏,或采取的处治方法不恰当,从而造成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③桥头引道过渡段结构设计存在问题。桥头引道过渡段多采用搭板结构。当桥头搭板设计不合理、断板和搭板长度不够都会起不到顺接作用,行驶车辆通过时必然“跳车”。④桥头引道路堤边坡防护不合理。桥头引道路堤边坡防护措施以及台背防水和排水设施的不适当,促使台背填土流失,路基强度降低。在行驶车辆长期反复作下,桥头引道过渡段填土塑性变形,诱发桥头路堤不均降。

2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设计和施工的意义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设计和施工不恰当,直接产生“跳车”现象。这种“蹦蹦跳”一方面影响人们行车驾驶的舒适性,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跳车”现象并不是不可避免,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只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比如桥台台背回填方法、桥梁和道路连接处实施搭板结构的方法对桥梁和道路连接处的基础进行适当处理避免“跳车”现象的发生。在道路和桥梁连接处,利用

当前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和避免跳车现象,从而更好的提高人们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对于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总体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 3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的设计标准

目前,我国路桥分别有各自的设计指标,这就导致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连接处容易出现“跳车“现象。根据《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容许工后沉降为:桥台与路堤相邻处≤10cm,一般路段≤30cm。两者不同。设计时对桥下地基地质研究比较仔细。往往是将桥台基础置于承载力较高的土上。并对基础进行布桩或扩大基础等予以加固处理,故沉降较小。而台后填方段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碰到软土又难以处理彻底,引起土基固结压缩,产生沉降差。根据观察和对驾驶人员的调查表明,在高速公路上,当错台超过1.5cm时,就会出现跳车。因此,在对应两者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针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可能使连接处产生”跳车”的因素,在设计时将这个可能降至最低。

4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在设计阶段避免跳车的措施[2] 在桥梁和道路连接处,由于桥梁的刚度、路基的刚度、路面施工材料、二者膨胀性等方面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而且连接处是一个应力较为集中的区域,加之车辆、自重等方面的影响,桥梁和道路会产生差异较大的沉降现象,通常情况是路面的沉降量大于桥梁的沉降量,从而使得车辆在行使到这一区域时产生跳车。为了有效

的避免这一现象,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合理的勘查,制定针对性的桥基、路基设计,避免沉降现象的发生,减少跳车的发生。 4.1 桥台和路堤产生沉降差导致跳车的设计

在进行桥梁和道路连接处施工时,桥台的基础部分通常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固处理,所以其产生的沉降量较小。对于道路而言,道路施工中的路堤填土都存在不同的压缩型变量,施工中进行充分的压实后,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压缩沉降,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车辆行驶使用

后,这一现象才可能停止。路堤的沉降主要是由于地基的沉降和填土的沉降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往车辆的自重和荷载以及路面自身的重量都会使得路基中的填料发生压缩,填料逐渐变得密实坚硬,从而使得道路发生沉降。对于这种现象,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桥

涵台背填方路基多出地域的地质情况、填方时的高度、路堤的距离以及填料的质量等因素,尽量选择合适的桥涵位置、桥涵的跨径和桥台的防护工程,在施工设计时,尽量避免宽河面上建造小跨径的桥涵。

4.2 解决因排水不畅和填土流失造成跳车的设计

通常在桥梁和道路的连接处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缝隙,而路面上的雨水或积水会从这样缝隙流下来,这些水分会对基础中的土类填料产生冲刷和软化,尤其是当地基中图雷填料压实不够充分的时候,这种冲刷和软化现象影响更为严重,造成基础部分的变形。在

长时间车辆

以及自重的作用下,沉降现象必然产生。因此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应该充分详细的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以及路堤的情况,路面的排水设计应该科学合理,各种排水孔设计排列避免与基础部分重合,从而减少路堤沉降,避免跳车现象。 4.3 充分利用全新的设计方式方法

在道路和桥梁连接处设计一块搭板,能够将柔性陆地产生的沉降逐渐转移到刚性桥台上,从而使得跳车现象的发生机率大大降低。此外,在搭板的后部还应该设计一段浅埋的埋板,通常控制其长度在3-5cm 之间,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次跳车现象的发生。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而言,搭板连接处的路面板也应该改为变厚式板。现实中影响道路和桥梁连接处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可能造成跳车的因素也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设计人员不断改进设计方法,更新设计理念,从设计的角度上避免跳车现象的发生。 5 道路和桥梁连接处施工的质量控制[3] 5.1 加强沥青面的平整度的测量

在进行连接处切缝施工时,首先要对沥青面的平整度进行测量,依据其平整度的测量结果确定切割面的宽度。当对切割宽度进行确定并施工后,沥青面的平整度没有太大的改善,仍然无法满足伸缩缝的安装要求,那么就必须进行返工处理,直到符合规定。在此之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槽宽度的确定并进行放样操作,此后使用切割机进行切缝,需要指出的是,切割线以外的其他混凝土路面应

该使用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灰尘污染路面。在进行且风(切缝)操作时,切割缝应该尽量保持整齐平滑,尤其是在沥青夯路面切割时,一定要切透,避免在接下来的开槽操作时,发生沥青夯松动现象。

5.2 调整好组装定位空隙值

伸缩装置安装之前,安装时的气温与出厂时的温度有较大出入时,必须调整组装定位空隙值,伸缩定位宽度允许的误差为±2mm ,要求误差为统一符号,禁止一条缝在不同的位置上同时出现正负误差。

5.3 两中心线要重合

安装时在顺桥方向伸缩装置的中心线要与桥梁中心线方向重合,并对称放置于伸缩间隙上,使其顶面高度与桥梁路面标高向吻合后垫平。正确就位以后,将伸缩装置上的锚固筋与梁、板、桥台上的预埋筋进行牢固的焊接。焊接时注意焊接的部位和方法,防止伸缩装置的边梁和中梁产生变形。型钢定位后采用分段点焊加固的方法,以免型钢过热产生较大变形,宜分层焊接,先焊顶面,再焊侧面,最后焊接低面。

5.4定位锚固钢筋和桥面面层钢筋要安装合格

混凝土浇筑前,定位锚固钢筋和桥面面层钢筋必须安装合格,并且用水对槽内垃圾进行二次冲洗和清理。为防止浇筑时把间隙堵死,影响伸缩功能,应将伸缩间隙处用泡沫塑料填充。然后安装必要模板,在预留槽内对称浇筑混凝土,并防止混凝土渗入位移箱内,

也不允许填在密封橡胶带缝中及表面上,如发生此类现象应立即清理。混凝土浇筑时坍落度应控制在30mm 以内,并振捣密实,平整无蜂窝,特别是对一些死角的地方,更应注意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性。之后用刮杆将混凝土表面刮平,平整度一般应控制在低于路面标高2mm(不要超过2mm)即位于-2~0mm 之间。 6 结语

总之,要重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与设计,避免“跳车”现象的发生。对于“跳车’现象的防治,一方面要从设计着手,通过对勘察数据的详细分析,确定最佳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设计方案,减少路基沉降,减少跳车现象;另一方面要从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着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各个质量控制点的控制与加强,确保施工质量,提高路基、桥台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要对施工各个阶段的施工方式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确保施工质量。通过多方面的有效结合,减少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跳车”现象。 参考文献:

[1]周仲恒.公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与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1,9:128

[2]卢莹.桥头跳车的原因及防治[j].河南科技,2011(6):63. [3]辛晓恽.议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管理[j].青海交通科技,2009(4):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