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作业指导书解释权为经理部工程部,各作业施工班组,各部门都必须遵照执行。
预应力混凝土张拉
施 工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写: 审核: 校核:
2010年 9 月 10 日
预应力混凝土张拉施工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连续梁预应力体系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连续梁预应力体系的施工。
2.编制依据: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思遵高速公路桥梁设计通用图》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思遵高速公路SZTJ-7合同段宝盆Ⅰ号、七星Ⅰ、七星Ⅱ号及沙滩Ⅰ号大桥上部构造箱梁预制的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施工。 4.作业内容:
本工艺作业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准备、千斤机的定位、张拉、锚固、放张(在滑丝状态下必须进行放张) 5.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阶段预施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和弹模值应符合施工图要求,检验方法:进行同条件 养护混凝土试件强度和弹模量试验。
2)、预应力筋的实际伸长值的差值不大于±6%。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
3)、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数量不超过预应力筋总数的5‰并不得位于梁体的同一侧,且每束内断丝不得超过1根。
6.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 一)、张拉操作步骤
1)、预应力束采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程序为: 0 δk(锚固)
钢束张拉顺序为N1、N3、N2、N4,两端对称张拉. 二)、工艺步序说明
1)、预应力材料进场检验与保管
钢绞线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按照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的以60吨为一批,从每批钢绞线中任取三盘,从每盘端部正常部位取一根试样进行表面质量、直径偏差、捻距和力学性能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锚板和工作夹片应达到《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连接器》(GB/T14370—93)的要求方可使用。
2)、钢绞线下料与编束
下料时要进行料场清理,使料场无积水、脏物以免污染钢绞线,有被污染的钢绞线要将污水清扫干净。
钢绞线一定要先按要求的下料长度,在下料场做出明显下料长度标记,下料时要用轮片式砂轮机断料,严禁采用电焊或风割断料。下料时通过砂轮机拉到标记处用砂轮机切断,并在每端离切口30mm~50mm处用铁丝绑扎,不得使用电弧割断。下料的长度误差应控制在
10%δk
20%δk
100%δk 持荷2分钟 -10~+100mm以内。
3)、预应力筋穿束
穿束前将锚垫板孔口及喇叭管内的混凝土浆碴清除干净。穿索时采用15KN卷扬机进行穿束作业。将卷扬机钢丝绳套在钢绞线束前端,人工将钢绞线端头抬高并放入管道口内,开动卷扬机,使钢束缓缓进入孔道内,避免钢束扭曲,如发生个别钢绞线顶弯,将其更换后再穿束。钢绞线束顺直,不得有死弯,不得沾有油渍。钢绞线伸出梁体两端长度相同。
4)、安装锚具及夹片
锚具安装前先进行清孔、吹孔,使孔内清洁无杂物,并且量一下两端头悬出的钢束长度是否一样长,坚决避免出现一头长一头短和同束钢绞线长短差别过大的情况。然后再安装锚杯,锚杯一定要安装在锚板的限位槽内,并用套筒将夹片打紧,使锚杯不脱离限位槽为原则。
5)、千斤顶的定位
采用三角支架或特制的吊装支架配合手拉葫芦吊装千斤顶,人工定位。千斤顶定位时,要使千斤顶轴线、锚杯轴线、传力筒以及预留孔道四轴线同心,张拉开始后当千斤顶开始受力后将吊千斤顶的吊链放松。然后检查千斤顶活塞顶部是否全部套进锚垫板定位凹槽内,必须确保千斤顶顶部全部套在锚垫板凹槽内。 6)、预应力张拉
预应力张拉采用两端张拉,并左右对称进行,最大不平衡束不
应超过1根。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措施,张拉过程应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预应力张拉应按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三个阶段进行。预制梁张拉时,内模应松开,不应对梁体压缩造成阻碍。终张拉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模达到设计值后、龄期不少于10天时进行。
预应力张拉条件为:
预张拉:为防止梁体混凝土开裂,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60%时,松开内模,对梁体进行预张拉。张拉数量、位置及张拉值符合设计要求。
初张拉: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80%并拆除模板后,方可进行初张拉。初张拉后梁体方可吊离台座。张拉数量、位置及张拉值符合设计要求。
终张拉:张拉前实施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混凝土龄期“三控”:即张拉前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均达到设计要求,且龄期不少于10d。箱梁终张拉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进行。张拉中实施张拉应力、应变、时间“三控”:即张拉时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钢绞线的伸长值作校核,在σK作用下持荷2min。
预制梁试生产期间,至少对两孔梁体进行各种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确定预应力的实际损失,必要时请设计方对张拉控制应力进行调整。正常生产后每100孔进行一次损失测试。需测试的各项瞬时损失有:管道摩阻、锚口摩阻、锚垫板喇叭口摩阻、锚具回缩损失等。
梁体纵向钢绞线束张拉程序:
预张拉:0→初应力0.1σk(作伸长值标记)→张拉至预张拉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测伸长值)→回油、锚固(测量总回缩量)。
初张拉:0→预张拉控制应力(作伸长值标记)→张拉至初张拉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测伸长值)→回油、锚固(测量总回缩量)。
终张拉:0→初张拉控制应力(作伸长值标记)→1.0σk(测伸长值、持荷2min)→回油、锚固(测量总回缩量、测夹片外露量)。
当钢绞线没有经过预张拉而直接进行初张拉时的张拉程序: 初张拉:0→初应力0.1σk(作伸长值标记)→张拉至初张拉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测伸长值)→回油、锚固(测量总回缩量)。
梁体纵向钢绞线束张拉操作工艺:
张拉前先按照施工规范计算出每束钢绞线锚下总的伸长量和两端工作长度部分的伸长量,以锚下伸长量和工作长度部分的伸长量之和作为理论伸长量,用理论伸长量来复核实际伸长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梁体钢绞线束张拉按照设计规定的张拉顺序,采取两端同步张拉,并左右对称进行,最大不平衡束不得超过1束。
安放锚板,把夹片装入锚板,再将短钢管套在钢绞线上,沿着钢绞线把夹片敲击整齐,然后装入限位板。
安装千斤顶,使之与孔道中心对位。安装工具锚,夹紧钢绞线,务必使钢绞线顺直无扭结。
千斤顶缓慢进油至初始油压,在此过程中要拨正千斤顶,使千斤顶与锚具对中,管道、锚具、千斤顶三者同心。
张拉时用4台穿心式千斤顶在两端同时张拉,在张拉的过程中两端千斤顶的拉力和伸长量不能相差太大。先拉到10%的张拉吨位,量两端的伸长量l1、l1´并记录下来,继续张拉到20%的张拉吨位并量出两端的伸长量l2、l2´, 然后和理论伸长量比对。如果不满足理论伸长量则应查清楚原因再张拉,满足要求后继续张拉到100%的张拉吨位并量出两端的伸长量l3、l3´,然后比对理论伸长量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则应查清楚原因。如果符合要求则持荷2分钟后锚固,当压力表的读数为零时量两端的伸长量l4、l4´,然后比对理论伸长量。如果回缩量符合要求则可进入下一条张拉,如不符合要求则应重新张拉。千斤顶回油,测钢束总回缩量和测夹片外露量有无超标。否则,查明原因后重新张拉。
在整个张拉过程中,要认真检查有无滑丝、断丝现象。滑丝、断丝现象如果发生在锚固前,立即停止张拉,处理后再重拉。如果发生在锚固后,可用千斤顶把钢绞线在一端放松后更换钢绞线重新张拉。
终张拉完成后,在锚圈口处的钢束做上记号,24h后检查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方可割束,切断处距夹片尾3~4cm。钢束切割采用砂轮角磨机作业,严禁使用氧焰切割。
张拉完毕,填写张拉记录,有关人员签字,原始记录不得任意涂改,并及时将记录交技术部门。
预应力张拉质量要求
每片梁断丝及滑丝数量不得超过预应力钢绞线总丝数的0.5%,并不得位于梁体的同一侧,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否则,放松
换束或更换锚具。
因处理滑丝断丝而引起钢束重复张拉时,同一束钢绞线束次数不得超过3次,若钢绞线与锚具因滑丝而留有明显刻痕时,应予更换。
锚固后夹片外露量不小于3mm,且平齐,夹片不得错牙。并在夹片与锚圈、夹片与钢绞线啮合处划线标记,24h后检查有无夹片跟进或钢绞线内缩。
钢绞线回缩量控制在6mm以内。
纵向预应力终张拉结束时,在存梁台座上当即实测梁体弹性上拱。在扣除存梁支点悬臂重量产生的影响后,实测上拱值不宜大于1.05倍的设计值。
张拉期间应采取措施避免锚具、预应力筋受雨水、养护水浇淋,防止锚具及预应力筋出现锈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