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墼童 No.7 TIME EDUCAⅡ0N July 浅谈藏文典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索南草 摘要:藏文典籍文化既是藏民族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社会 历史文化现象。继承和发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必须依托各民族高校图书馆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科 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优秀的藏文典籍文化。 关键词:藏文典籍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3.083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藏文典籍同样也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独特而丰 富多彩的藏文典籍,在数量上仅次于汉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藏文典籍文化的形成发展 年,吐蕃王朝在与各种反抗势力的不断战争中分崩瓦解。藏文典 籍文化同样也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 灭佛,“前弘期”(公元七世纪初叶,松赞干布兴佛至公元九世纪中 叶赞普朗达玛灭佛期间的佛教)时期的佛教,只在藏区流传了约 两百年。 自十一世纪至以来,由藏族学者所撰述的佛教注疏和历史传 记、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著作如雨后春笋,内容丰富、卷帙浩 繁。涉及传统的十明学:佛学、逻辑学、天文历算、文学艺术、语言 藏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给世人留下了浩如 烟海的藏文典籍文化。公元七至十一世纪藏文典籍主要以翻译 佛教经典为主。随着吐蕃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蓬勃 发展。公元633年,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 需求,派大臣吐弥桑布扎赴印度求学。吐弥桑布扎返回吐蕃后创 制了新藏文,由此拉开了藏文佛经翻译的序幕,他也是藏族第一 位译师,在他的组织主持下,邀请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 论师,共同将《宝箧经》、《宝云经》、《月灯经》、《集宝顶经》、《莲花 藏经》等20余部梵文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这也是第一批藏译 佛经的版本。除此以外还将21部梵文显密经典也翻译成了藏 文,这21部显密经典的大部分现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 部中。当时的藏区还没有僧人,佛经翻译也处于起步阶段。 公元763年,在赞普赤松德赞的主持下建立了藏族历史上第 一文字、历史传记、藏医藏药、工艺美术、建筑绘画等,题材包罗万 象,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 藏文典籍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萨迦五祖全集》、《隆 钦绕降智麦威赛文集》(1308--1363)、《谷如・坚赞桑布文集》 (1383--1450)、《大仓・译师西绕仁青文集》(145 ?)、《觉囊・多 罗那他文集》(1575—1635)、《卓尼・扎巴谢珠》(1675—1749)等。 藏族的典籍文化除了佛经翻译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 域的各类典籍以外,包括金石铭亥0、竹木简牍等;除此以外还有诸 多的苯教文化典籍,是研究佛苯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不可 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 2藏文典籍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 藏文典籍的主要形式特征是以:呈长条形、活页状印刷、梵夹 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之后就有七名吐蕃贵族子弟首次剃度 出家为僧,史称“七试人”。从此,藏区有了第一批本民族的佛教 僧侣。桑耶寺成为名副其实的译经场,并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 活动,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大翻译家。当时参与翻译经典的 除了印度等地的译师外;还有藏区本土的切吉囊瓦等诸多的大译 师,以及精通梵藏两种文字并对印度的多种语言有一定研究的百 若杂那大译师,其译著有《波罗蜜多集》等,并且参与了当时所有 译经及审订的一系列工作。昆鲁益旺波译师的译著有《佛说宝贤 陀罗尼经》等,并曾参与了《丹噶目录》的编纂工作。另外还有占 本的装帧形式为主,这是藏文典籍最主要的形式特征。由于受古 印度贝叶经的影响,逐步演化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长条形藏文典 籍形式。长条形开本有几种不同的规格,最早是中间打眼穿梭, 后来演化成中间无眼,后又发展为上下左右的边框。而著录尺寸 是按其版心边框的横长与纵宽著录,不是按纸张的长短著录,尺 寸可分为特长、长、中、短等四种。特长的在80公分以上,不便阅 读,主要以供奉为主;最常见的是60—7O公分,称为箭杆本;中等 长度的是40公分,称为一肘本;短的25公分左右,称为短小本。 如德格印经院的书版规格有六七种之多,最大的长110多厘米, 厚约3厘米;一般的长66—77厘米,宽11-18厘米,厚2厘米;最小 的长约1市尺,宽约2市寸。 噶木列高卡等译师从汉文翻译了《百业经》等。赞普赤松德赞曾 多次派人赴印度、汉地学习佛经,在吐蕃掀起了大规模的翻译佛 经活动,使得藏文典籍文化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为了适应和满 足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吐蕃王朝 积极选派子弟前往印度留学,并邀请印度精通五明的班智达前来 吐蕃共同进行佛经翻译工作。期间所翻译的最具代表性的佛教 经典就是从梵文所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共有经 典4570余部(以德格版为例)。 从松赞干布至赤德松赞这一时期,翻译大师们经过对翻译实 践经验和教训的理论总结,对藏文进行了三次厘定,进一步规范 了藏文的翻译标准。 公元843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所建的大批寺院、佛像遭 到毁坏,迫使僧人还俗,烧毁大量的文献典籍。从此,吐蕃王朝进 入了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的混乱局面。公元877 一除此以外藏文典籍文化还有其它载体形式:首先,以文字的 形式书写或雕刻的金石铭刻。主要包括:吐蕃王朝为会盟、纪功、 述德、祭祀、颁赏、封赠等的需要而用文字的形式记载竖立的石 碑、石柱以及金属铸造的铜钟等。石刻文献主要是碑文、摩崖石 刻和玛尼石刻。如长庆三年(823年)竖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著 名的唐蕃会盟碑。金属铭文以桑耶寺兴佛钟铭为主要代表。竹 木简牍(详实地记录了吐蕃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氏族、文书、宗 教等方面的一系列内容)、皮张、帛帕、贝叶(有珍藏在布达拉宫、 大昭寺和萨迦寺的贝叶经享誉世界)和纸张上的文献典籍,内容 丰富,涉及面广。详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民族生 产生活的发展史,涉及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1 1 6— 堕 垫童 No.7 .It】[ME EDUCAT10N duly 化等的诸多方面。其次,早期的翻译、编目及刻版印刷。如:经历 了千余年历史的佛教典籍藏文《大藏经》,其中大多数翻译作品迄 今为至是当今世界保存佛教原貌最为完整的文献典籍,是研究佛 教经典的首要珍贵资料。 国内外相关藏学研究的信息资料;并与相关的科研院所进行统一 网络链接,实行远程资源共享,互补互利,共同开发。 要有意识的加强培养藏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在藏文文献的保 护与开发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3藏文典籍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藏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而内容浩繁的藏文典 籍文化则充分体现了藏民族所创造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科 学成就。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典籍文化,能够更好的增加人们对藏 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提高藏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不 断促进藏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藏文典籍文化无论是大型的佛教文化丛书藏文《大藏经》,还是金 石铭刻、竹木简牍、敦煌古藏文以及早期的古藏文写卷和那些贤 者大德们在文史哲等各学科领域的著述力作,都是藏民族古代文 明的真实体现,有助于人们客观地了解藏区的历史和现状,增进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首先,要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合理 保护藏文典籍文化。要以各民族高校图书馆和相关的科研院所 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献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 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藏文典籍文化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其 次,各民族高校图书馆的相关专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以 认真负责的态度保护和管理好优秀藏文典籍文化,不断提高业务 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藏文典籍文化。在建立 藏文典籍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藏文典籍书目检索平 台。通过书目检索,使读者能够快捷便利的检索到所需的各类藏 文典籍图书,进一步提高藏文典籍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建立藏文 电子阅览室,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读者通过网络获取 (上接第109页) 总之,世代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漫长而艰苦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史,同样 也充分体现了勇于创新、善于进取的藏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任何 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作为其主要基础。在开 发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以科学辩证的态度,科学合理地利 一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藏区社会的不断发展、繁荣与 进步。 参考文献: [1]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fM】冲国藏学出版社,2008. 【2】丹珠昂本.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3]阿华,藏文典籍的分布及其分编问题[DB/OL],中国西藏信息中 心网.2006. [4】陈庆英.藏文古籍文献概- ̄[DB/OL].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网, 2006. [5】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U].中国藏学,2007,(1). 【6】阿华.论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UJ.中国藏学,2000,(4). 【7]陈崇凯.简论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Ⅱ].中 国藏学,2000,(1). 作者简介:索南草,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文献管理,西 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30 3对于“九字经”传承与弘扬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新的尝试。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九字经”内 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一传家宝,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光 辉事迹和精神风貌。新津分院有一大批师生在不断践行着“九字 经”精神,他们以“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气概,书写了分院建设 发展的光辉历史,展示了分院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无畏精神和 巨大力量,他们是“九字经”活的注解。要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 传家宝,就要大力开展树典型、学典型宣传教育活动,让先进人 物的事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思想的标杆和行为的示范。 一涵,不断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提高其理论的 指导性。 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一传家宝,还要建立继承体系的保障 机制。制定和完善“九字经”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以形成有利 于“九字经”传承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坚持普及与弘扬并重,在 收集、整理、保存那些与“九字经”有关的物质性载体的同时,通过 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一传家宝,要将它同事业发展紧紧结 合在一起。“九字经”传承的过程也就是新津分院各项事业发展的 过程。深刻认识“九字经”与分院事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分院事 业的发展与“九字经”的传承紧密结合起来,从指导分院各项工作 的精神财富的高度上来认识“九字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 进一步深化对飞行教育事业的理解。 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一传家宝,要将它融入到师生的血液 之中,变成师生的自觉追求。“九字经”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几代分 院人扎根共和国飞行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的提炼和结晶,也是分 院人最突出的特质和价值共识的体现。要继承这笔精神财富,就 要不断增进对祖国飞行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同,始终把培养民航 制定和落实继承政策,切实保障宣传、教育等手段得到实实在在 的成效。比如:设立“‘九字经’宣传教育日”;将“九字经”列入新 员工人职培训、新生人校教育的必修课,并配套相应考核机制,建 立相应的监督办法;将“九字经”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等等。 “九字经”是新津分院全体师生的价值共识,是分院的精神财 富和传家至宝。继承老一辈分院人优良传统离不开“九字经”,团 结凝聚师生离不开“九字经”,引领分院事业发展离不开“九字 经”。“九字经”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活的思想、活的灵魂,有 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九字经”,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 来仍需要继承、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飞行人才,确保持续安全作为分院人不懈的追求,将“九字经”渗 透到每个分院人的思想中和行动上。 传承和弘扬“九字经”这一传家宝,要不断创新形式,用新的 实践丰富发展它。“九字经”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代要 求同实践价值的融合。要继承和弘扬“九字经”,就要不断解放思 [1]王卫宏.全面认识“九字经”教风弘扬飞行教学的优良传统fz1 【2】石覃华.“九字经”的由来【z】. [3】刘海燕,刘家访.教育学[z]. .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z】.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z]. 想、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手段、新的办法去传播它,发扬它。开通 “九字经”微博频道、举办“九字经”故事会、编写“九字经”之歌、开 展“九字经”辩论赛和征文活动等办法都可以作为弘扬“九字经” —作者简介:唐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四川新津611431 1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