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匡长福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经过碰撞与结合,
最后成功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本文将通过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及具体表现,进而总结出其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适用的启示。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原因启示 正文
2000多年前,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门宗教会有一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印度到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东南亚、日本、朝鲜、欧美等,佛教在这些地区都与本土文化相碰撞,不断演化,形成本土的教派。而在这过程中,佛教也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大国里中国化了。
首先我想大体说一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200年左右的传播,到了东汉末年,逐渐在民间普及。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佛教。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蓬勃发展,中国本土的大乘佛教宗派纷纷建立。其中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须知事物的改变都是有愿因的,即佛教的中国化必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这我觉得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佛教中国化的内因更多的是与中华民族的品德有关。一方面,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儒家法家和道家盛行,儒重礼,法家讲法治,道讲宇宙规律,这正和佛教的事理和佛法相吻合。佛教和儒法道形成了互补的局面,佛教甚至技高一筹,从而佛教极大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我觉得更适合于现在的一方面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的兼容并包的美好品德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其外因则更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统治者都想建立一个永久的统治,要建立永久的统治,不外乎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下功夫,佛教本身的内涵,决定了中国的开明的帝王肯定选择佛教中国化,作为他精神统治的支柱。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全国建立了寺,甚至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许多街道和胡同里都有了寺,寺既是永久统治的意思,也是永久统治的部门。中国的皇帝有两个参谋部,一个是宰相大臣们,另一个就是寺里的高僧大德,寺里的高僧大德直属皇帝,这些出家的和在家的高僧大德和居士们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皇帝每年都要考核审批选拔出家僧尼,以保证为他服务的质量。自上而下的推广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
在具体分析了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之后,我们接着来谈一下其具体表现。在我查阅的文章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禅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我在这里重点描述一下后一种表现。
在这我也不说什么大道理,举几个例子就能非常明显的看出这个表现。第一个就是关于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的例子。观音菩萨的崇拜,本源自佛教。观世音一般为男身(其33法身中只有4法身为女像),但为取悦和招徕妇女信徒,也为创造女性神以与众多道教女神一争高下,观音自唐宋以降便完全成为妇女形象。由于她慈眉善目,又专职救苦救难,所以深受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的喜爱,成为她们的精神寄托,特别是民间还赋予她“送子娘娘”的功能 ,以至送子观音的形象至今犹处处可见。另一个例子则是关于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势。在佛教戒律里,并没有禁止肉食的戒条。但佛教传来中国后,从汉末直到梁初,包括出家僧尼在内的佛教徒,也仍然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萧衍,基于统治需要,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僧尼(以及一般信徒)一律吃素。从此以后,“吃素”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人们便误以为这是佛教的规定。以致在世界佛教史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现象:中国的汉族佛教徒吃素,而包括中国的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佛教徒在内的全世界佛教徒,却都是吃荤的。而在我记忆里,从来都是以为佛教一定吃素,尤其是在那么多电视剧,电影里,吃点荤就是破戒了。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蓄发的。人们知道: 入寺出家的第一条,便是“剃除须发”——就是把头发、胡须剃光。出家比丘,头发长到二指还不剃掉,就算犯戒。可是,中国的汉族僧人中,却有留蓄长发——披发在肩的 (就像《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和《水浒传》里的武松那样),美其名曰:“头陀”。其实 ,所谓头陀,乃是一种苦行,而某些汉族僧人(多半是禅僧和某些“游方僧”),却把蓄长发、留长须叫做“头陀”,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而这样的“头陀行”,却完全是中国汉族佛教里的产物。总之,中国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从这也能看出佛教已经非常的中国化了。
佛教的中国化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哲学方面的启示,佛教的中国化是两种文化互相碰撞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这种中国化的形式,体现了哲学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佛教在印度是印度式的佛教,而当佛教传到中国,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影响下,又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特点的佛教文化。这又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要用特殊性的普遍存在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
其次,佛教中国化启示我们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活力,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中国文化因为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才能壮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见,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要在全球文化的氛围里,不断的吸取好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样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更新,不断壮大。
还有就是,一个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需要保存,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沉积,就不能推动现在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教人入世。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径庭,在融合佛教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入世精神没有被外来文化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这是宋明理学能取代佛教的原因。说明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的要求,不得不变形。中国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历朝历代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态。因此,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大胆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外,我们应该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下寻找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壮大自己的文化。我们还要从佛教的中国化中明白,在任何的环境之下,我们都得找到适合自己各方面条件的道路。中国就应该走中国式的道路,走中国是的发展道路去适应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这样,中国才能在正确的道路走的顺利,走上发展的道路。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之下,我们不能够盲目的跟从,要根据自身国家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策略。
最后联系实际谈论一下佛教中国化的启示。上一段中写到“要根据自身国家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策略”。现在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坚持改革开发。然而从实际上讲,改革开放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也不能不重视其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不重视,改革开放也不能成功。所以希望政府在以后制定的政策中能够很好地考虑到这方面,官员们也不要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好大喜功,看不到其背后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匡长福《宗教学导论》; 2. 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 3.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