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精选文档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其曾祖父迁居下・,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 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 曾经脍炙人口,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受到了日本、越南 等国民众的喜爱,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位富于独创性 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总体而言,白 居易诗歌具有如下特点。

、关注民瘓

白居易从小就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救济苍生。出仕后,白居

易更是多次进谏,要求革除弊政,舒缓民生疾苦。但由于统治集 团的高度腐败,他的许多建议都未被采纳。唐宪宗曾生气地指出: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由 于性格耿直,敢于直言,白居易得罪了不少权贵,一生数次被贬。

中国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视之为三不朽,作为深受儒家 影响的知识分子,白居易也是如此。由于政治上不得志,无法实

现人生理想,白居易于是以大量的精力从事诗歌创作, 正如他自 己所说:“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 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 奖之。”(六十八《议文章》)在《伤唐衢二首之二》中 易也曾说:“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 悴。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 ” 关注民瘼, 对普通底层民众倾注了极大的同情, 是其讽喻诗的一 个主题。这些讽喻诗中最著名的有《歌舞》、《卖炭翁》、《上 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红线毯》等等。 如《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中唐时代的一大弊政,就是所谓宫市。《新唐书

?食货志》

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唐德宗时,这

种情况最为严重, 用宦官专管此事, 设“白望”几百人于东西两 市和热闹街坊,看人所卖货物,有满意的,就口称“宫市”,随 便付些价钱a,要货主送货入宫,还向货主逼索“门户”钱和脚 价钱。百姓往往辛苦一场,空手而归。可见,宦官们利用手中的 权势,强买强卖,掠夺劳苦大众,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白 居易对此极为愤怒,奋笔疾书,勇敢地揭露了宦官们的罪恶。又 如《红线毯》中,白居易发出了对于剥夺百姓辛苦织成的红线毯 做地毯的行为,发出“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 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愤怒谴责。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

这种针对权贵以及宦官等各种残害底层民众的谴责还有很多, 使 得他得罪了许多人,“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 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 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 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 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与元九书》)但恰恰是这些针对权贵的谴责表现了白居易具 有一种关注民瘓的责任精神。

二、感情强烈

“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

而施乎艺也”(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人类情动于中时

最好的宣泄方式,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追求, 只要 人类有感情、有憧憬就有诗歌。人类的情感,古今并无不同。如 今的读者依然能够从古代诗歌中找到各种感情共鸣对心灵的慰 籍。当然,诗歌的情感表达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可以强烈也可 以淡薄。但即使是淡薄的情感表达,其实背后往往也涌动着强烈他曾指出:“圣

的激情。而白居易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 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 至愚■,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 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与元九书》)在其诗歌中,

他确实对于底层民众倾注了极大的同情。 当读者们读到他的《卖 炭翁》等诗歌时,一定对于邪恶的统治者无比愤恨。而读者读了

《长恨歌》时,也必定会被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深深打动。读者读了《琵琶行》也 会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巨大哀伤。 至于

《琵琶行》的末尾:“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 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 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更显示了白居易是一个情感极为丰富之 人。又如:《上阳白发人》是“愍怨旷”之作,诗中叙述了深宫 怨女悲惨的一生。

玄宗末岁初选入, 入时十六今六十 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O 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萧萧暗雨打窗声O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阵专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

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淫欲, 从民间征集大量年轻 美貌的女子入宫。唐高祖时,曾出宫人三千多名,太宗时后宫宫 人达数万人,玄宗、宪宗时后宫宫人也不在少数。这些年轻女子 们一旦入宫后,就过着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见不到父母亲人, 也不能享有美好的爱情, 只能在极度的寂寞中度过一生。 对于她 们来说, 宫中的生活无异于牢狱一般。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白居易尖锐控诉,以及这种控诉背后的强烈情感!毫无疑问,诗 歌要靠情感来打动人。 但前提是作者自己要具有真诚而强烈的情 感,否则就不可能打动读者。 庄子说得好: “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 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渔父》)白

居易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就在于它们是从白居易 心底流出的肺腑之音。

三、通俗易懂

诗歌是写出来给人看的。 如果故意使用一些生僻的的词语以 及句式,就会让人看不懂,就会影响到阅读效果,甚至使人望而 生厌。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总有许多诗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故 意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诗歌, 读者的回报就是对他们的作品敬而 远之,让他们永远躺在阴暗的角落布满灰尘。实际上,古往今来

的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包括优秀的诗歌,都是雅俗共赏的。

白居易在从事诗歌创作时,非常努力且自觉地追求语言的清 新易懂。据说他经常将自己的作品读给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妇 女,问她们是否理解,如果她们说理解,白居易会很高兴,如果

她们说不理解,则白居易会换成一种更通俗的写法, 直到老妇人 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这则故事的真假 尚难确定。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时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则尽人皆 知,这种通俗易懂为白居易诗歌赢得了大量读者,据其《与元九 书》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 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 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 能够理解为止。宋 ?惠洪《冷斋夜话》卷 云: 白乐天每作诗, 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我 们一千多年的后代读者,在阅读白居易的诗歌时,基本不会发生 理解上的困难。而与白居易同时的许多诗人如韩愈、柳宗元、李 贺的许多诗歌,若不借助于注解,已经很难完全读懂了。邓肖达 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 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 心中的地位。”

四、结语

总之,白居易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还有极高的思想 价值。其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 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宋人周必大指出: “本朝苏文忠公

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 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 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