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四 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实验四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典型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 2.掌握软件仿真求取一阶和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工具及材料

名称 教学实验系统 计算机 型号或规格 数量 1 1 备注 三.实验原理和设计

1.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实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区域:

信号源、虚拟示波器、实验电路A1、实验电路A2。 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7-1所示,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U0(s)K Ui(s)TS1

图1-4-1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

2.二阶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实验中所用到的功能区域:

信号源、虚拟示波器、实验电路A1、实验电路A2、实验电路A3。

二阶振荡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4-2所示,二阶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U0(s)n2 Ui(s)S22nSn2

图1-4-2二阶环节模拟电路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内容

(1)搭建一阶惯性环节,绘制其频率特性曲线; (2)搭建典型二阶环节,绘制其频率特性曲线; (3)尝试用matlab软件仿真求取一阶和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曲线,跟实验结果加以比较。 2.步骤

选择信号发生器的正弦波端子与实验电路输入端子相连接,可根据需设置不同频率。观察输出频率-幅值、频率-相位关系可以选用虚拟示波器,也可以用BodePlotter。

1)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

(1) 搭建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

A.将实验电路图1-4-1连接线路; B.按照图设置参数:

图中:R1=50K、R2=50K、R3=100K、R4=100K、C1=0.1uF

(2) 连接虚拟示波器(或BodePlotter)和选择信号发生器:

信号发生器正弦波端子与实验电路输入端子相连接,可根据需设置不同频率。将正弦波端子与示波器通道CH1相连接,实验电路A2的“OUT2”与示波器通道CH2相连接。

(3) 输入正弦波信号,通过虚拟示波器观测输入输出正弦波曲线并调节正弦波频率和

幅值,绘制该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4) 运行软件仿真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理想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并与

实验结果相比较。

2)二阶环节,绘制其频率特性

(1) 搭建二阶环节模拟电路:

按照图1-4-2选择电路参数: 图中:R1=200K、R2=200K、R3=200K、R4=50K、R5=100K、R6=100K、R7=10K、R8=10K、C1=1.0uF、C2=1.0uF

(2) 连接虚拟示波器(或BodePlotter),设置信号源:

将正弦波端子与示波器通道CH1相连接,将实验电路A2的输出与示波器通道CH2相连接。将信号源的正弦波端子与实验电路A1的输入端子相连接,设置信号源不同频率“8Hz~0.16Hz”或“400Hz~6Hz”等。

(3) 输入正弦波信号,通过虚拟示波器观测输入输出正弦波曲线并调节正弦波频率和

幅值,绘制该二阶环节的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4) 运行软件仿真二阶环节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理想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并与实验

结果相比较。

四.实验结果

1.根据一阶环节的理论计算,选择频率测试点ω,填写下表: ω f(Hz) 20logUi(db) 20logUo(db) 20logUi/Uo φ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一阶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3.根据二阶环节的理论计算,选择频率测试点ω,填写下表: ω f(Hz) 20logUi(db) 20logUo(db) 20logUi/Uo φ 4.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二阶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 2) 3) 4)

列表记录系统和环节频率响应的幅值和相位测量数据。

由测量数据做出惯性环节的bode图,二阶系统的开环bode图和闭环bode图。 理论分析系统和环节的bode图,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实验的体会和建议。

六 思考题

1)在测量二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时,为什么要在闭环状态下测量。

2)在二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中,根据e(t)=r(t)-c(t)关系,可以计算出e(t)的相角和幅值,其结果和直接测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七 注意事项

1)实验中,系统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不能太大,否则反馈幅值更大,不易读出,同理,太小也不易读出。

2)实验中,由于传递函数是经拉氏变换推导出来的,而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因此它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所以必须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各环节波形,避免系统进入非线性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