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茶具设计与茶文化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茶具设计与茶文化

前言:自茶叶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起,茶文化变跟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逐渐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具设计的进步创建了良好环境。研究中国千年的茶文化与茶具设计可以激发年轻一点青年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为创建中国本土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茶文化是茶具设计的基点,同时也服从于茶文化,茶文化指导茶具设计,是设计的灵魂和主体。能从茶文化中找到设计目标从而创造出不朽的茶具是中国设计师走向成功的一条可行路。中国的茶具,从古至今没有哪一种工艺品能穿越中国历史长河,源源不断的流传于世,更没有哪一种设计能像它那样把体型和设计情感融为一体传承得那么久远,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系是促进中国设计的有效动力,我们应重视茶具设计的发展过程,从中学习古人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

茶具的定义及其发展简介:古时茶具的定义范围较广,从采茶、制茶、吃茶、煮茶、泡茶到如今的品茶等工艺流程中所用到的器具统称为茶具,而现在的茶具主要指泡茶和品茶的盛具。

茶具发展历程简介:刚开始的茶具如同盛菜的餐具,没有太高的要求,随着文明的发展茶具

从餐具中脱离出来 ,材质从早期的陶、金属到瓷器,再到现代的玻璃和新材料。设计思维不断变化,由简单实用型向精神品味提升。

茶文化: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饮茶始于西汉 ,唐朝达繁荣,元宋快速发展,到明清时已达鼎盛。早期的茶是食用的,当阶级出现时只局限于上层阶级,当茶文化兴起时,茶开始普及。早期的茶叶加工方式简单,大多是制成茶饼,用时捣碎水煮,后来茶叶的加工工艺发展迅速,从“蒸青”、“炒青”到现在的制茶工艺,加工工艺复杂化,对制成的茶叶更是关爱有加,于是茶具成为茶叶的第一个作用----包装袋。茶文化的高度发展使茶的饮用方式发生变化,先后经历过吃茶、煮茶、泡茶、冲茶到后来的喝茶、品茶。中国茶文化包含从制茶到喝茶的全过程、饮茶风俗习惯、饮茶意境、

茶具设计与茶文化的广泛性:古时“茶圣”陆羽写的《茶经》里记载着中国古人不管卑贱、宗教、还是年龄,茶文化的传播源远流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茶文化的传播,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宗教教徒,无不喜爱茶文化,有些教徒还把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正是因为有千年茶文化做蕴床,中国的茶具设计蒸蒸日上,唐朝时,稍微体面的家庭里都有茶具24到30件不等,皇亲贵族们更是大建官窑并收藏经典茶具,闲暇时间有斗茶的习惯,古人的诗句里常有评价茶具和品茶的文字。宋元时期茶具的品种繁多,除了实用型的茶具外,还出现了用于斗茶的专用茶具,物小而灵活、精致。甚至还出现了形状怪异的茶具。

茶具设计与饮茶习俗的关系:对于使用者,古代宫廷里阶级分明,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茶具有一定的规定,身份高贵的人用的茶具小巧精致,做功极为精悍。而平民百姓则偏向于粗俗实用。来客敬茶的礼俗一直流传至今,客人来了首先对客人进行身份、年龄的划分,

然后才考虑用什么茶配什么茶具来招待客人。隆重的典礼对茶具的选择更是挑剔,考虑与作为环境和身份地位的因素比较多。民间的饮茶习俗则简单,也没考虑那么多的礼俗,只要得体愉快就行。茶具设计偏爱简洁、实用型。比如:老百姓喜欢喝大碗茶,早期茶具多为瓷器,修饰不多,经久耐用,实用大方。材质多为厚实,加工粗糙。后来的茶具设计材质取材广泛。对材质的要求很高,有些还加入了化学物质以便控制茶具的颜色和透气性。老百姓里出现了娱乐型茶具设计,比如重庆的掺茶茶具,壶大嘴长,掺茶技术更是拍案叫好。

宗教里的饮茶习俗则和宗教活动紧密结合,没有宫廷里的极度求精,也不像民间那样随便,茶具大都是有关宗教壁画和浮雕,对茶具的装饰作用也没有宫廷的严谨。正是由于由以上不同人的构成和饮茶习俗的不同,茶具设计就有了很大的设计对象和设计地位,这对茶具设计的发展是有利的。

茶文化中使用意境对茶具设计的作用。当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饮茶的意境也逐渐清晰和哲学化。

和谐意境:它对茶具设计提出了和谐设计理念,要求茶具应与使用环境相协调,比如: 绿茶:透色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红茶: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也可用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

和谐不光体现在茶具的材质和颜色,还要描绘出和谐的茶道精神。

茶文化发展对茶具形态的影响。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迫使茶具形态紧随文明步伐发生适应变化,人们的生活观念、信仰、当时的潮流、政治背景、生活条件等等,无时无刻在指导茶具形态的设计,从实用到美观再到抽象意念。早期的茶具外形简单,重在储蓄作用,发展到中期人们开始把茶从食用、药用里脱离出来,对茶赋予精神文化、礼仪的媒介。至此,茶的地位快速提升,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日用品、待客之物。早期的茶具因重在存储,所以大都是茶璧光滑没有什么附属物、厚实,密封、保鲜性好。

东汉陶茶碗 现代茶具

宋朝时喜欢物小巧精致,注重加工工艺。到唐朝时,茶璧变得薄而光洁。并带有“耳”类附属物,其形态也由早期呆板巨大到小巧美观、与使用环境结合得美妙,人机分析全面,很适合使用者把玩和欣赏。到元明清时,茶文化发展到顶峰,此时人们对茶具的形态赋予精神文

化,重在意境和内涵文化,对茶具的材质、加工方式、色泽搭配、茶璧装饰、附属物等等强调和谐意境、人景交融的处理,此时的茶具形态主要服务于表象意境和美感,其实用性并没用多大的突破.到现代,人们喜欢快节奏、高效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对茶具的形态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实用、美观三者的结合。少部分人则对茶具的内涵进行个性化,对形态进行抽

象化。

茶文化中宗教文化对茶具设计的影响。不同的宗教信仰使茶具设计的理念多项发展。比如道家的阴阳八卦学,儒家思想、佛文化,还有高原处的喇嘛等等。它们的茶具都带有很浓的宗教思想和设计理念。

佛家 儒家 道家

佛家宣扬大慈大悲,方圆化,脱离世间的世俗,儒家则提倡典雅,道家则倡导阴阳协调学。 茶文化精髓:茶道精神对茶具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此时对茶具的主要要求是口宽易散热,璧厚。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此时的茶具设计主要考虑对茶的使用过程,点茶过程主要由掺茶末到盏中,然后用瓶之类的器具对清水进行沸腾加热,得到的废水再往盏里加沸水,最后对茶水进行保温,取出,饮用。该过程要求茶具透热性强,有利于水的加热处理,肚大口小,方便观察水的加热,还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对水的加热状况进行判断,即有趣又具科技含量。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这时茶具中的壶和杯被明确定义,分工也较细致。壶的盖气密性较好,杯的盖则主要用于驱赶杯中漂浮的茶渣和调节茶的香气、调和茶水温度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对此,我们应感到惭愧,文化的流失会导致设计文化的中断,从而设计的思维朝单一化发展,这不利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现代茶文化思想对茶具设计的影响:典型的台湾功夫茶最具代表性。工夫茶风盛的闽南、粤东和台湾,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一套雅致的工夫茶具,不少人家还将工夫茶具陈列在多宝格中。功夫茶的加工过程和礼俗对茶具设计的影响非常明显。工夫茶具包括“四件宝”:孟臣冲罐、若琛瓯、玉书、红泥烘炉。

这种小壶用于泡茶时,色香味皆蕴,壶经久耐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壶也有茶味,盛夏隔夜茶不易馊。茶壶耐热性强,寒冬沸水注入,无爆裂之虞。另外,传热性慢,用时不烫手,使用越久越有光泽,显得古色古香。泡饮工夫茶对水乃至水壶的选择相当严格,因金属壶烧的水大多有杂味,而粤东烧制的薄瓷水壶“玉书”,不但无此弊且保温性好,冬日里离炉许久水温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结水垢。水壶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壶茶,即从烫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将开时,小盖被蒸气掀动“扑扑”直响工夫茶具“四件宝”的最后一件红泥烘炉,乃选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高尺余,置炭的炉心深且小,能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门有盖,茶人喜用橄榄核为燃料,火热无杂味。这种炉子通风性能好,水溢入炉火犹燃,炉不裂。有的炉门配有茶联,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茶炉汤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显得古朴雅致。工夫茶人爱茶更爱茶具,有的游山玩水或出外公干,竟要携带“四件宝”,可谓形影不离,其痴情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海峡两岸品工夫茶的风尚经久不衰,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那些古朴雅致、精湛绝伦的工夫茶具“四件宝”,也成了陶瓷发展史最好最完美的实物见证。

功夫茶的茶具设计独树一帜,以茶文化为指导,充分对茶叶的加工流程进行研究,使茶具设计服从于功夫茶文化,加工出来的茶水更具奇香,耐人回味。茶具材质主要为紫砂,紫砂透气性好、物杂味,久用后茶香留于壶中,色泽逐渐光滑,考古。茶具色泽上注重意境和谐,颇有儒家思想的味道。

当代大陆茶文化思想对茶具设计的促进作用。沿海地区表现突出,它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饮茶的时间较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喝到品质高的茶水,这是茶具设计的主旨。材质多为玻璃,新型材料。

泡茶过程更加科学化、简洁化,想喝茶的时候只需加水沸腾即可,还可以用电器设备调节温度,这无疑是宣告茶文化走向衰败,茶具变为普通的容器,只有体态而没有文化内涵,空洞乏味,及容易走形式主义路线。历史的轮子无情地向前滚动,文化的革新必然导致某些文化的枯竭,我们要乐观地对待文化发展过程,从中不断提取设计精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文化,用文化指导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紧随人类文化的发展步伐。

结语:中国孕育千年文化,有的文化传承千年,有的文化已消亡。沉甸甸的文化蕴含丰富的设计思维,作为新一代的设计青年,在设计酝酿的初期,如何做出流传千年的产品是设计师的主要奋斗目标,研究中国古文化是培养设计思维的有效途径,面对当代中国设计的模仿风气,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设计路线,没有文化做铺垫,一切的设计就只停留在形式上,盲目的形式追求将使设计走向极端,不利于本土设计的发展和设计的长久发展。中国的千年文化是设计的强有力动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设计将引领时尚,走向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