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探究

2022-02-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探究

作者:淡亚男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2期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

摘要:在我国, 林业生态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农业系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类型。本文对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设计、 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重要目标是追求森林整体功能健全, 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同时, 达到生态、 社会、 经济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可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 主要是指:对已经实施或者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分析, 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 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 [ 1] 。 从宏观角度讲,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 从微观角度讲,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个方面。

我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 其主要目的为: 首先, 通过效益评价工作, 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 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已完成工程, 指导在建工程, 改进待建工程, 努力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 其次, 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和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 发挥评价工作其监督功能, 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 建立工程评价监督机制, 包括决策、 投资、 建设、 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争取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 根据评价结果, 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 2 ] 。

森林能够产生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 3大效益当中, 森林生态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的基础, 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经济效益是手段, 只有经济发展了, 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目标, 因为生态、 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自然物质基础 [ 3] 。因此, 森林三大效益同时产生、 同时存在、 有机结合。

1 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是一种多用途、 多功能的资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蓄水库、 基因库、 能源库和碳贮库, 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 合理、 正确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 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 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 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商品林提供的各种产品, 它是无形的,难以直接量化的 [ 4] , 但是, 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

近几年, 国内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做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 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 也尚未看到确切的概念。根据国家 “九五” 公关专题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效益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 文本, 把森林生态效益界定为: ①森林涵养水

源效益; ②森林水土保持效益; ③森林抑制风沙效益;④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⑤森林吸收 CO 2效益; ⑥森林净化大气效益; ⑦森林减轻水旱灾效益; ⑧森林消除噪声效益; ⑨森林游憩资源效益; ⑩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

郎奎建、李长胜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整体扩散模型,根据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 数据, 对我国 “三北” 林业生态工程、 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 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和沿海林

业生态工程四大工程的 10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体做出估计。庞恒才等从国土绿化、 调节气侯、 涵养水源、 保护水土、 防风固沙、 改良土壤、 减少污染、 美化环境、 抵御自然灾害、 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从森林产生的效益价值估算看出, 森林是一笔宝贵的公共财产, 而且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持久的, 其价值是巨大的。 汪树生、 杨光道从生态效益的7个方面对其进行数据计算的评价。

2 经济效益评价

森林的经济效益: 一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已经被人们开发并利用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 二是指森林系统本身内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如生产药材、 木材及林副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对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早, 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森林效益评价方法。根据国外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分为 2类: 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与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 前者的评估方法又分为费用支出法、 市场价值法、 影子工程法、 旅行费用法等, 例如,比利时的 在 1925年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 美国的 首次用此法核算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 后者则以支付意愿 ( W TP)和净支付意愿( NW TP) 来, 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 例如, 美国的 Davi s在 1964年研究湎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 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 和 根据多次研究结果, 首次提出 W TP ( 支付意愿)和 W TA ( 补偿意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等人提倡 “超市场的商品” 价值测量可以用直接询问法。 等人研究认为“公共商品”的 CVM 核算,可以提供比实际保守的结果。 和在研究威斯康星州鹿狩猎价值时,成功地证实了条件价值法的有效性。 ( 1988) 对世界 2个地区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之后, 对这些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生产纸浆材和锯材获取经济收益的情况和潜力, 采用人工林模拟模型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国内, 1973年 《企业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模型》一文中, 郭孝民等提到了环境经济效益, 并在工业生产中纳入把污染物治理费用作为环境的价值。 张建国教授等提出了森林综合效益的整体性、 发展的阶段性、 计量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主体性特征等一套较系统的理论。1994年, 孔繁文等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综合效益量化方法。 张颖等认为, 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无非是林地、 活立木和经济林生产的果品等,并用收益法和市场评价法计算了林地价值和林价。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3 社会效益评价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在被人们认知并且确认为为社会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那部分效益。对其评价开始于 20世纪 40年代,在 20世纪 70~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原苏联、 美国、 德国、 日本等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归纳为 2大类: (1 ) 效果评价法, 它从森林效能的利用效果出发, 以森林社会效能所带来的本地级差收入和劳动节约为依据评价森林的社会效益。 (2 ) 消耗评价法, 通过评价森林发挥其社会效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和附加消耗费用间接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在社会效益评价方面, 研究最多的是森林的旅游和保健效能。1959年, 美国学者 M.Cl aw-s on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旅行费用来评价森林旅游价值的方法( TCM) 。1964年, 对 TCM 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使其成为国外目前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法( CVM) 也是评价森林旅游效益时常用的方法,其理由是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可通过直接询问获得。TCM 和 CVM 目前在美英等国十分流行,

是评价各种无形效益的有效方法。日本林野厅在 20世纪 70年代初, 对全日本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作了全面评价, 并且提出了费用分担的理想形式, 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 5] 。

我国在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评价理论、 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国内学者周冰冰用效益法测算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张健国等对福建全省森林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 119亿元, 与经济

效益之比为 4: 1。 吴楚材等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价值用 TCM 法做了社会效益评价, 且认为森林的旅游价值是旅行时间、 休息时间及消费者剩余 3者的总和。 张祖荣提出多种效益评价的多元线性模型, 并对井冈山地区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在当今理论界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较为公认的经济基础有劳动价值论、 稀缺价值论、 边际效用轮和最佳效能论 4种观点。因此, 评价方法 [ 6] 主要包括: (1 ) 价值法: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社会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 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 社会劳动节约量, 作为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值, 一般用货币额表示。 (2 ) 效益法: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 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 作为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 并用货币额表示。 (3 ) 效能法: 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 作为计算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 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的目的在于, 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并且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 人们认识水平相一致, 使

其能被社会所承认。 评价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 指标间也要相互独立, 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作出客观评价。 由此从森林的社会效能和表现形式出发, 通过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 提出了环境美化、 疗养保健、 固碳制氧、 增加就业人数、 产业结构优化、 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文明进步 7个评价指标。

4 结语

关于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国内外已经开展较多, 而且方法各异。 在对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进行评价时, 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曹强.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概述[ J ] . 农林科研, 2013 (1 )

2 付瑜.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 J ] . 农林科研, 2015 (32 )

3 苏立娟, 张谱, 何友均. 森林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 J ] . 世界林业研究, 2015 (15 )

4 张淑娟, 张鸿斌, 张伟. 浅析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J ] . 内蒙古林业, 2012 (9 )

5 张祖荣. 我国森林社会效益经济评价初探[ J ] . 重庆师专学报, 2001 (3 )

6 张颖. 森林社会效益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J ] . 世界林业研究, 2004 (3 )

(责任编辑 舒丹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