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范文汇总一

2020-08-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范文汇总一

目录

洪峰漂流”太危险 岂能无视生命安全........................................................ 体验“洪峰漂流”?这是绑架公共安全 ....................................................... 肇事者众筹丧葬费是伪公益 ...................................................................... 众筹不能成为“非正义”的护身符 ............................................................... 众筹“车祸丧葬费”的口子不能开 ............................................................... 撞死人“众筹赔偿”为何有人解囊? ........................................................... 被撤档的电影还能回春吗?难! .............................................................. 《阿修罗》撤档,差评是同行抹黑还是观众选择 .................................. 知识盗猎者,做内容的搬运工 割用户的韭菜 ......................................... 游戏推广员自曝像演员 这剧情真熟悉 .................................................... 恶心人的不仅有吓尿体,还有捧尿的文化怪胎 ......................................

洪峰漂流”太危险 岂能无视生命安全

7月13日,有重庆市民报警称,洪峰正在过境的嘉陵江中有人被困。消防官兵驾冲锋舟沿江寻找1小时发现7名“落水者”,但7人均拒绝救援。他们自称是专业游泳队员,故意到此体验“洪峰漂流”,消防队员只得在洪水里护送7人直到天黑。这段“洪峰漂流”拒绝救援的视频传到网上后引发对漂流者的广泛谴责。

洪峰不仅水流湍急,还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树木、动物尸体等杂物碎块,如果人在其中,很容易被水流卷走,危及到生命安全。这7名所谓的专业游泳队员,无视危险擅自玩“洪峰漂流”,不仅令自身陷入危险境地,还长时间占用公共救援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正常的漂流活动,都是在安全系数较高的水域地段进行,并事先进行安全防护工作,以降低风险性。可是,“洪峰漂流”人员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跟普通的野泳差不多,他们明知道洪峰过境的消息,特地赶过来体验“洪峰漂流”,冒险进入湍急的嘉陵江里,寻求刺激,埋下了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在洪峰过境期间,沿岸地方政府部门都高度警惕,安排大量人手盯防,避免发生群众被淹、溺水等伤亡事故。可“洪峰漂流”人员却把危险当成挑战乐趣,不仅不听救援人员的劝阻,反而继续在危险的激流中冲浪游泳,导致救援人员被迫长时间陪伴,严重浪费公共资源。因此,对于“洪峰漂流”人员无视风险和禁令的行为,不能简单视之,他们不是普通的极限运动,乃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故意冒险行为,应依法对其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给“洪峰漂流”人员一个警告。

每一起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因素。如果“洪峰漂流”人员发生伤亡事故,不仅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悲剧,亦会产生社会悲剧事件,当地政府部门也要承担责任。显然,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视公共安全,有违社会道德,应予以公开批评谴责。同时,各地游泳协会要引以为戒,完善会规,明确会员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擅自搞“洪峰漂流”等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冒险行为,如有违反者应予以开除,以免损害到协会声誉。

体验“洪峰漂流”?这是绑架公共安全

江是公共场域,游泳爱好者擅自“洪峰漂流”,也会危害公共安全。那么多消防人员一路陪同,浪费救援资源不说,也将消防队员的安全置于了不测境地。

嘉陵江是公共场域,游泳爱好者擅自“洪峰漂流”,也会危害公共安全。那么多消防人员一路陪同,浪费救援资源不说,也将消防队员的安全置于了不测境地。

7月13日,有重庆市民报警称,洪峰正在过境的嘉陵江中有人被困。消防官兵驾冲锋舟沿江寻找1小时发现7名“落水者”,但7人均拒绝救援。他们自称是专业游泳队员,故意到此体验“洪峰漂流”,消防队员只得在洪水里护送7人直到天黑。这段“洪峰漂流”拒绝救援的视频传到网上后引发对漂流者的广泛谴责。

消防官兵驾冲锋舟搜救“落水者”,而“落水者”却丝毫不领情,仍沉浸在“洪峰漂流”中,甚至被救上船后再次跳江游泳,这样的错位令人错愕。

客观而言,那7名游泳爱好者拒绝救援,并非完全不可理解。洪峰过境、大江畅游,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性。从消防人员的观察看,这些人也并非菜鸟,而是有着专业基础的专业人士:“他们选择

了江心水域,能避开漩涡。漂流者身上穿的救生衣也属于更加贴身的专业救生衣,不是普通船只上用的那种。而且每个人的身上还都绑了不止一个漂浮球。”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人的做法也不足取。这样的冒险是一种鲁莽举动,也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不负责。要知道,任何探险行为,都应该是预做绸缪,系好“安全绳”,从而有备无患。无论是盲目相信自身的经验能力,还是低估大自然的破坏力,他们的行为怎么看都是一种轻忽。

再者,嘉陵江是公共场域,游泳爱好者擅自“洪峰漂流”,也会危害公共安全。那么多消防人员一路陪同,浪费救援资源不说,也将消防队员的安全置于了不测境地。

近年来,不少人都热衷于这种缺乏常识的探险,也往往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无论是京西的小五台山,还是关中的秦岭等,每年都会曝出穿越者被困后被艰难救援的新闻。就在昨天(7月16日),据报道,经过百余救援人员的18小时救援,被困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绝望谷的宁波驴友何先生获救。今年6月25日,10名野营者不顾汛期警示,在重庆市丰都县河滩上露营遭遇河水突然暴涨,好在消防救援及时,幸而脱险。

类似事件频发,每每招致公众质疑,遗憾的是,这些事情过去了

也就过去了,当时的质疑很快消散,而紧接着,另一波“不怕死的”又接踵而来。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强化约束,管好这些任性的冒险者。

一方面,可尝试实行救援收费制度。尽管保障每一个公民生命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但政府也没有必要为明知故犯者的恣意买单,要让那些冒险的人适当付出代价。此前,媒体关于救援费谁来支出的问题曾有过热烈讨论,驴友、冒险者既然敢于尝试危险行为,就应有付出代价的准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前提,是所处理的事务具有高公共性。探险行为不仅公共性低,且有着不测风险,加之许多人自身行为鲁莽,所以救援费用不应全由政府买单。

另一方面,必要的情形下,也可以赋予消防人员紧急带离相关人员脱离险境的权力。以此次的“洪峰漂流”为例,尽管消防人员心急如焚,但他们没有强行带离人员的权限,所以“只能去劝阻和引导”,而这并无益于公共安全。

无论如何,我们的公共安全不能被形形色色的“洪峰漂流”绑架。个人爱好与公共安全之间,一定要有明确的界限,不得随意逾越。

肇事者众筹丧葬费是伪公益

如果众筹善款可以降低违法成本,那将是对慈善事业的讽刺,是对爱心人士的亵渎,是对公益慈善资源的滥用

7月8日上午10点40分许,四川省道106线中江继光路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私家车与一辆机动三轮车迎面碰撞,造成三轮车上3男1女共4人当场身亡,私家车上一男一女受轻伤。10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事车主在网络上众筹丧葬费。24岁的车主杨龙称“赔不起,不想进去坐牢,请大家帮我”。当天晚些时候,其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随后,轻松筹平台关闭了筹款链接(7月17日《成都商报》)。 从视频来看,机动三轮车逆向行驶,三轮车驾驶员在这起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不会小,但驾驶员已经在事故中死亡,不会追究其责任,而私家车司机车速也比较快,事发时正在下大雨,私家车司机自己都称当时车速在六七十码,而事发时正处于弯道,弯道一端有明显的限速60码和连续转弯的警示标志,另一端的下坡路段也装有强制减速带。私家车司机在这起事件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三轮车中的4人都

在事故中死亡,私家车司机毫无疑问要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只有等待警方的认定结果才能下定论。

此起事故造成三轮车上的4人全部死亡,这是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肇事者杨龙通过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自己筹款,解决死者的丧葬费,这样的筹款并不多见。

筹措善款,主要用于扶贫济困等爱心目的,而杨龙作为这起惨烈车祸的肇事者,却在众筹平台发起筹款,这种行为很不当,他并不属于需要救助的对象,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杨龙筹措善款,虽称是为遇难的人众筹丧葬费,但这部分丧葬费本就应该归其所出,也就是说,这本来是需要他承担的责任。如此筹款就有骗取同情,让爱心人士为其违法行为埋单的嫌疑。事实是,肇事者杨龙的这一筹款发出当天就筹到了23900多元,可能也存在一些爱心人士非理性捐助、盲目捐助的情况。

对众筹丧葬费,不能乱开这样的恶例,如果撞人后可以众筹丧葬费,那杀人后是否也可以众筹赔偿费?这等于是通过众筹善款来降低违法成本。如果众筹善款可以降低违法成本,那将是对慈善事业的讽刺,是对爱心人士的亵渎,是对公益慈善资源的滥用,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

“轻松筹”平台最终关闭了这一求助,值得肯定,但这一荒唐的众筹行为,本就不应出现在众筹平台上,“众筹丧葬费”暴露了众筹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

众筹丧葬费或是一个极端例子,但一些人利用众筹平台诈捐、骗捐等事件频频发生,如开奔驰、戴钻戒求捐款、筹措的善款不公开使用等等。

轻松筹等众筹平台属于民间自发组织,这类民间自发组织近年来兴起于网络,成为民间爱心行动发起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些众筹平台却普遍存在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对此,需要平台加强建设与管理,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要把民间慈善活动导入正轨;而爱心人士不是“撒币”就行,而是需要明辨是非,理性捐款,这样才能避免“众筹丧葬费”这样的慈善闹剧出现。

众筹不能成为“非正义”的护身符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曾在“何为正义”的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后者坚持认为“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结果当然是苏格拉底把对方反驳得无言以对。讽刺的是,两千多年以后,还是有许多“非正义”拥趸,层出不穷地试图地用各种方式侵蚀正义的土壤。近

日,一位四川的年轻人杨龙,就差点使用众筹这种本意在于民间互助的渠道,逃避本应由他承担的赔偿责任。

不久之前,杨龙在驾驶私家车时与一辆机动三轮车迎面碰撞,造成三轮车上四人当场死亡,因此被判赔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龙为了赔款,竟然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用于支付为死者垫付的丧葬费。或许是因为他的诉求实在太过“标新立异”,在众筹发起的当晚,他就收到了超过2万元的筹款。随后,平台在用户提醒下发现了这起荒谬的众筹,关闭了筹款通道。 其实,此事并不像很多极端案例一样,需要人们在法与情的逼仄空间之间作艰难抉择。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杨龙这是在试图用众筹的方式,逃避一场正义的惩罚。然而,如此扭曲的“非正义”诉求,竟能通过众筹平台的检验,成功发布上线,显然暴露了当前公益活动中的理念偏差和执行问题。

近些年来,在公益活动中模糊事实,妄图蒙混过关的情况层出不穷。有些众筹者为了自身诉求,常常以牺牲真实性、选择性陈述的方式博人眼球,甚至把公益当营销,消费人们的爱心。在这一事件中,杨龙的陈述就带有不少诉诸感性的色彩,譬如“赔不起,请帮帮我”等等。可是,在具体案情一概没被披露的情况下,杨龙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妥。当时事故现场的真实状况如何?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是谁?有多少赔偿款是保险可以覆盖的?这一系列关键问题都没有在杨龙的

描述中得到解答,而这也体现了众筹平台对事实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此外,当下众筹门槛低、泥沙俱下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在众筹平台上,众筹者的一个个需求和倡议形成了一个“意见市场”,人们可以为打动自己的项目进行捐款,贡献一份力量。可是,众筹平台和监管方必须把好第一关,以免劣币驱逐良币,让众筹失去基本的公信力和严肃性。众筹发展至今,玩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花样,比如众筹环游世界、众筹创业、众筹拍电影等。可是,好的众筹应当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矫正社会正义,关照社会弱势群体的;而坏的众筹,则会成为违法行为的“护身符”,或是某些人牟取灰色私利的道具。 众筹不一定非得是慈善项目,许多众筹的点子都非常独特,比如飞机众筹、机器人众筹、自建蜂巢众筹等。这种多元化也鼓励着人们打破常规,推动社会的创新进步。但是,社会多元化的前提应当是不侵犯社会的道德底线,显然,杨龙这种将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转移”出去的做法,是对社会基本规则和契约精神的破坏。

在各种众筹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创意牌、感情牌似乎被众筹发起人屡试不爽。不过,如何在这一新兴平台上厘清责任,划清界限,避免“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畸形状况,是众筹平台管理者们必须思考的关键议题。

众筹“车祸丧葬费”的口子不能开

7 月8日,四川省道106线中江继光路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私家车与一辆机动三轮车迎面碰撞,造成三轮车上3男1女共4人当场身亡,私家车上一男一女受轻伤。10日,24岁的私家车车主杨龙在网络上众筹丧葬费,“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当天晚些时候,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随即引发舆论风波,轻松筹平台关闭了筹款链接。(7月17日《成都商报》)

四人不幸罹难,的确令人感觉到悲痛和惋惜,撞人小伙面临的自责与困境也值得同情,只是采取网络众筹的方式凑丧葬费非常不妥当。虽然撞人小伙为死者垫付丧葬费的初心是因为愧疚感、责任感,但是这种丧葬费本质上属于可能发生的赔偿款,毕竟事故的具体原因当地交警部门仍在调查当中,也就是说交通事故的责任尚未正式划分。如

果撞人小伙责任不大,赔偿也不多,那么众筹就可能变成了一场无意的骗局。即便撞人小伙要承担责任,死者的丧葬费更不应该让善良的网友买单,因为丧葬费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撞人小伙违法在先。 如果任何人因为违法行为导致的债务都能够靠众筹解决,那么无异于变相地鼓励违法,违法处罚的结果必须要让违法者自身承担,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和约束力才能真正发挥警示作用,引导更多的人尊法敬法守法。

互联网众筹的机制是慈善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其信息传播的广度、社会透明度、筹款的效率等优势特点促进了社会慈善,既让社会公众拥有了更加便捷的善意表达平台,也降低了困难人群获得慈善救助的成本。慈善法就规定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行为属于慈善活动,并不包含帮助违法者摆脱因为处罚导致的困境。慈善法还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很显然以“不想坐牢”博取同情的众筹活动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不符合社会公德,必须坚决反对。另外,撞人小伙“赔不起,不想进去坐牢,请大家帮我”的说辞也会误导捐款人,因为积极赔偿并不意味着能够绝对地免除刑罚,两种不同的法律责任不能相互抵消。由此可见,众筹丧葬费事件不仅违法背德,还严重误导捐赠者对法律问题的认识,误导性和迷惑性都不容小觑。

这起众筹事件也反映出某些人对社会慈善的误读,鼓励慈善活动并不是放任爱心泛滥,让善良乱施于人,慈善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游离于社会公德之外,严格限制慈善活动的范围,避免严肃的慈善活动娱乐化,更要正确引导群众热爱慈善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慈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发展。虽然轻松筹平台已经关闭了筹款链接,可是亡羊补牢之后要及时吸取教训,平台对于众筹的申请信息应该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坚决避免这些不符合慈善法规定的众筹申请上网。

撞死人“众筹赔偿”为何有人解囊?

背景:因为车祸“撞死4人,赔不起”,四川中江小伙杨龙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解决为死者垫付的丧葬费。这事很快引发舆论风波。据悉,该项目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有1215次帮助,有81人为他证明。不过很快,“轻松筹”平台关闭了该项目,平台给杨龙的答复是,项目不符合申请条件。

新京报发表观点:杨龙在发起这次众筹时,虽然上传了身份证和撞车瞬间视频,也有不少朋友和同事为他证明,可最终真正的依据,依然还只限于他个人的诉求,那就是按照家属要求的赔偿金额,他觉得“赔不起,不想进去坐牢”。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当地的交警部

门尚未明确最终的责任划分,案子仍处在调查阶段。换句话说,具体要赔偿多少,众筹多少,他是否赔偿得起,目前谁也不清楚。杨龙这次发起的筹款,严格来说是在推卸法律责任,它不属于一般我们认知的众筹或公益众筹的范围,当然也就得不到现行《慈善法》的支持。杨龙众筹赔款,等于是让公众分担他个人的交通肇事法律责任,这是明显的僭越法律的行为,不仅不该支持,甚至应及时制止。就是这么一个漏洞百出、严重违背了慈善伦理的项目,却轻松筹集了一定数额的捐助。这充分说明了,当下社会乃至机构对慈善认知的混乱。频发的相关争议告诉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相关问题的源头。这次“众筹交通事故赔偿”事件也是在提醒:该让类似众筹救助走向规范化,有关方面和各界人士也需要不断通过舆论引导,廓清法治和慈善伦理底线。当然公益、慈善众筹平台也需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加强审核责任。

小蒋随想:母亲的一个同事的儿子,前几年出了与杨龙类似的事故——不但开车撞死了人,自己也身受重伤。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等等,花了百八十万元,肇事者自身的治疗费也很高昂,当事家庭陷入困境。随之,有同事帮忙发起捐款。听说要给肇事者捐款,有的人有不同看法。但大家终归是同事,碍于情面也好,不忍见肇事者父母心力交瘁也罢,不少人还是捐了。究竟捐款是帮受害者,还是帮肇事者,再或是帮肇事者年迈的父母,谁能彻底厘清?想必,兼而有之。

这种事要是上升至《慈善法》的高度,恐怕得不到法理支持。但现实比法律条款复杂得多,一些事处于模棱两可的地带。我想,这也是杨龙发起众筹时,一些人解囊的原因。一些好心人不是不懂法,也不是对慈善认知混乱,而可能是出于“对事不对人”的同情,是出于哪怕是罪人(包括其家庭)也有获得帮助的权利。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样的事“叙述手法”不同,结果可能很不一样。杨龙直白而赤裸地说“赔不起,不想进去坐牢”(坐不坐牢根本不是他能决定的),很容易产生大家捐款帮他脱罪免责的观感。如果杨龙文笔好、会煽情,或找枪手写催泪软文,剧情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会不会有人说“法不外乎人情”“法无禁止即可为”?君不见,也有警察捐款帮助困难的罪犯家庭,这还被视为温情和美谈。加强网络众筹监管是对的,但要完全消除各类争议,可能有些理想化。

被撤档的电影还能回春吗?难!

现在观众欣赏水平普遍提高,不好骗。更何况宣传如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撤档”先把自身气焰给灭了一大截。

今年暑期档的几部国产电影挺争气,《动物世界》《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次第上映,类型题材丰富多元,各有拥趸。但在这些电影中间,夹了部“耗时6年,耗资7.5亿元”的奇幻巨制《阿修罗》,

豆瓣评分只有3.1,且票房凄惨。《阿修罗》的投资方于7月15日发出简短公告,宣布将于是日22点起撤档停映。这就好比枪声一响,大家都在奋力往前冲刺,忽然有个落后的选手转身往回走,嘴里嘟囔:不公平,我不玩了!

投资方和影评人的评价悬殊甚大

撤档公告微博的下面,有人留言:“中国现代影史上第一部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市的烂片,值得鼓励!”但这话不准确。显然,投资方心里是不服气的,临时撤档只是“中止”,而非“终止”。他们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市场不公平”,遭“黑水行为”被刷低分,具体所指是“猫眼”评分只有4.9,而“淘票票”评分是8.4,悬殊甚大。但一些业界人士和众多网民非但没有半点同情,还认为8.4分才是水军在刷高分。

有人一听说要撤档,会出于好奇特意购票观看。比如《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导演毕志飞,看完称“这是我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具好莱坞国际水准的中国大片”;还有网红作家马伯庸,讽刺“该片与《封神传奇》地丑德齐”,丑如“前一阵大火的河北动物园和游乐场”。评论红红火火,但都不利于《阿修罗》的口碑。

电影撤档后翻盘希望渺茫

电影临时撤档这些年时有所闻,分不同情况。一种是尚未公映就

宣布撤的。比如突遇天灾人祸,陈建斌的金马获奖电影《一个勺子》因主演王学兵疑似涉毒,并没有在完成宣传后如期上映。去年我们亲历过冯小刚的《芳华》从国庆档退出,当时影片还没正式公映,议论更多的是预售成绩太差,冯小刚可是老泪纵横。好在到年底,《芳华》重新上档公映,第一天票房就过了一亿元,最终的票房和口碑都不算差。但撤档后赢得市场成功的是极少数,2015年张艾嘉的《念念》也曾避开势如破竹的《速度与激情7》,改到五一档上映,结果票房仍旧相当糟糕。

还有一种是已经上映后再撤档的,那就更少有翻身机会了,尤其是片方不满风评主动撤档的。轰动全国、创下豆瓣电影最低2.1分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是上映5天后宣布停映,改档期再上映,票房只有可怜的200多万元。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被啃过的,大家都咂摸出滋味,不会再上当。可见《阿修罗》就算日后再上档,翻盘的希望也很渺茫。

好电影不是天文数字堆砌的

在中国,以魔幻特效作为主要卖点的电影,大多数公映的下场都相当惨。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西游记》《封神榜》改编成电影,成功的没有几部,就连《画皮》也是有《聊斋》及之前各版为背景的。那些抛开传统另外搭建空中楼阁的奇幻大片,一败涂地的可能性和中

国队踢不进世界杯一样大。

以本世纪而论,头一个想到的是陈凯歌“东方奇幻史诗电影”《无极》,不惜各种铺张,请来中日韩三国大牌明星,没想到宏大叙事的影片被中国观众集体嫌弃,更因为眼里容不下一个“馒头”而成为“网民的敌人”。

还有郭敬明的《爵迹》,第一部请了大堆明星,来势汹汹、信心爆棚,但上映后就被吐槽为烂片,票房也没有达到预期。而《爵迹2》干脆出人意料地紧急撤出了今年暑期档,称因制作原因改档。有人戏言:“《爵迹》真的要‘绝迹’了”。

《阿修罗》则像是在搞奇幻“土创”,有一种“鼓足干劲、大干快上”的感觉。据说剧组还在山与山之间实地拉钢索,让演员飞行,武术指导出身的导演舍得玩命。主创人员的辛苦,都拍成了一部“流金岁月”款的纪录片。

可惜,好电影还真不是“天文数字”堆就的,也不是比谁吃的苦多就送谁小红花。现在观众欣赏水平普遍提高,不好骗。更何况宣传如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撤档”先把自身气焰给灭了一大截。

拍文艺片的导演心知肚明,会说一句“票房尽力而为”。可打着“唯

我独尊”奇幻大制片名头的电影,却老妄想着票房赶超《战狼2》,和电影本身一样盲目不清醒。这个档,其实撤与不撤区别不大。

《阿修罗》撤档,差评是同行抹黑还是观众选择

电影市场当然存在水军行为,但观影人数增加,最终会冲淡这种拿钱差评或者点赞的行为,影片的口碑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到真实的水准。

最近的国产电影市场显得不太平静,既有收割话题,豆瓣评分9分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国产片,也有刚刚上映的评价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的姜文新片《邪不压正》。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同期上映的的电影,突然来了个大新闻。7月15日下午,电影《阿修罗》的官微突然发布公告称,经全体投资方决定,《阿修罗》将于15日晚22点起撤档停映。

为何突然撤档,片方并未给出具体原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所以然。这部聚集一众知名演员、拍摄周期长达六年的奇幻片号称有着高达7.5亿的不菲投资,但上映三天票房却不足5000万,豆瓣评分仅3.1分,与同档期其他电影形成惨烈对比。有人指出,《阿修罗》撤档是为了避风头,避免排片被挤压得太过严重,收不回投资;更有甚者,

结合《阿修罗》的上映前后表现,认为其有借电影洗钱的嫌疑。

不管如何,口碑和票房双双扑街,首先都应该反思影片质量问题,但《阿修罗》官方团队却将矛头指向了电影评分网站。在宣布撤档之前,其官微便发文《<阿修罗>的8.4分和4.9分,是这个行业的耻辱》,怒怼猫眼评分体系,控诉电影遭遇水军黑粉恶意差评,并且将其上升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水行动”,将自己打扮为水军攻击的受害者。

在观影成本降低、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的前提下,核实一部电影的好坏,并非难事。那么,《阿修罗》到底拍得怎么样?老实说,这是一部在画质上相当炫酷的电影,特效制作据说也有好莱坞班底,看得出真得花了不少钱。然而作为奇幻大作,电影却毫无故事性可言,影片设计了一个六界轮回的世界,但却缺少驾驭的能力:平庸的叙事,三头人的莫名其妙的角色设定,毫无逻辑的故事推进,加上拙劣的演技,映衬出一个崩塌了的奇幻世界。看过《权利与游戏》的还会发现,女主简直就是照搬龙母的造型。这种中西混搭的奇怪画风,时刻让人出戏,也让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

这样一部缺少故事内核的电影,观众用脚投票理所当然。中国的电影市场,早就过了只靠特效就能圈钱的年代。即便是《邪不压正》的两极分化,也是围绕故事的深浅和流畅度。在这样的前提下,《阿修罗》电影方以为用画风奇特的特效,就能掩盖粗制滥造的故事内核,

无疑是挑战观众的审美和智商。

电影市场当然存在水军行为,但观影人数增加,最终会冲淡这种拿钱差评或者点赞的行为,影片的口碑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到真实的水准。所以,依靠评分网站作为观景指南的人多会发现一条不成定律的定律:高分的电影不一定好,但低分电影是烂片的可能性极大。而回归到《阿修罗》片方的控诉,事实上在豆瓣、猫眼、淘票票几大电影评分网站上,其基本都处于口碑跳楼的状态,这显然不应仅归结为某个评分网站水军刷差评的结果。

故事讲不好,就不能怪观众不买账。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市场埋没一部优秀影片的几率仍然有,但真得不多。同样的闹剧,在《逐梦演艺圈》已经上演过一次,如今《阿修罗》再次拉评分网站下水,并将影片差的问题偷换概念,转换为行业欺压的黑幕。这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掩耳盗铃,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在侮辱观众判断能力的同时,只会徒增观影者的恶感。从长远来看,如果形成口碑差的电影片方习惯性“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的风气,则不利于整个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知识盗猎者,做内容的搬运工 割用户的韭菜

一些知识付费产品标榜“病毒式营销”,一味把心思放在如何扩大销量上,知识本身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媒介。

“免费微课,5天拼会所有英语单词。”看到这样颇具诱惑力的广告,你相信吗?有媒体报道,有商家以免费英语课为名,让加入微信群的学员每天转发海报到朋友圈“打卡”。5天免费课程后,开始“知识收费”,全套课程398元,而教授的内容却盗用自他人。所谓直播授课,实际上是在播录音。这样的商家,被形象地称为“知识盗猎者”。 知识付费是近年来颇为火热的概念。有别于传统上人们通过学校教育学习的途径,一些机构和个人通过自媒体开展商业性质的知识传播。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模式,知识付费产品在市场上经受了一定检验,一些“知识明星”甚至以此发家致富,获得了比在传统教育行业高得多的巨额收入。

互联网时代,社会的知识结构体系日新月异。昨天站在风口上的还是人工智能,今天的区块链也迟早变成明日黄花。受此趋势影响,很多人产生了知识储备跟不上时代的焦虑感。知识付费产品的盛行,跟现代人的知识焦虑是分不开的。而恰恰是这种焦虑,有望促成社会整体智识的更新迭代,让“终身学习”理念贯彻到实践中。

但是,知识付费的概念被反复包装和炒作,难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的知识付费产品只关注营销,并不真正关心是否让用户学有所

成。更恶劣的是,不少知识付费产品没有真正的原创能力,它们不过是知识的“盗猎者”和“搬运工”。

面对现代社会的知识焦虑,知识付费产品将艰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的传播商品,确实能满足部分公众的需求。然而,如果真的期待通过所谓知识付费产品获得个人知识体系的跃升,恐怕是不现实的。很多知识付费产品为了吸引人购买,注重把内容讲述得通俗化、娱乐化,并以牺牲系统性和准确性为代价——这样的学习,显然跟在大学课堂里扎扎实实地听完一学期课程有明显区别。多数知识付费产品只能满足普及性需求,远远没有商家宣称的那么神的效果。

以学英语为例,“5天拼会所有英语单词”,明眼人一眼就能识破:如此广告纯属忽悠。很多大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也未必能在日常使用中熟练运用,就算在英语国家生活三年五载,也很难掌握和以英语为母语者相同的单词量。这样的知识付费产品,不过是过去速成式教育的改头换面,以另一种面貌“吸金”罢了。

目前,有的低端的知识付费产品已形成了一条侵权盗版的产业链。大量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盗版者转卖内容的渠道。这还是坦然打着“转卖”旗号的。更恶劣的商家,就像本文开头提及的那样,将收费内容换个标题、改个说法,公然把别人的产品“洗”成了自己的原创。如此知识付费产品,简直是赤裸裸地玷污知识。

一些知识付费产品的营销方式更让人心生厌恶。为扩大订户,一些商家像传销组织那样,穷尽手段鼓励用户发展下线。用户发展的下线越多,本人订阅所需支付的费用就越少,甚至还能反向获得提成。一些知识付费产品标榜“病毒式营销”,一味把心思放在如何扩大销量上,知识本身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媒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传播方式怎么变,人们获取和掌握知识都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前提上,一夜速成的奢望注定要落空。面向大众的知识具有公益属性,即便做成商品,也不能违背互联网社会的开放性。不管怎样,把知识开发成产品,前提是尊重知识、保护知识,而不是侵犯原创者的权益,成为“知识盗猎者”。

游戏推广员自曝像演员 这剧情真熟悉

据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报道,湖南市民方先生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专生。一个月前,他找到了一家网络公司应聘“游戏推广员”并成功入职,可是入职后却发现,自己的工作内容似乎不像是一名推广人员,更像是一名“演员”。而所谓的游戏推广员,就是游戏里边的托儿,到处忽悠,逮到一个是一个。

如果你对“游戏推广员”这份工作一无所知,没关系,只要你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口才好、有耐心,年薪有望高达几十万元。当你被这

样的宣传语诱惑时,恭喜你,你前脚跨入销售工作的大门,后脚就在考虑要不要跳坑了。笔者无意贬低销售行业,只是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正是这样被骗的。

所谓的游戏推广,不过是一些公司诱导消费的手段而已。之前就有人曝光雷同案例,说自己找到一份游戏推广的工作,却是用女性的身份,欺骗消费者去玩他们的游戏,并以各种理由暗示他们进行消费,甚至还让没钱的消费者贷款。

“游戏推广员”想要拿到足够的客源,首先需要混迹于各种网络游戏或者游戏论坛内,并以交朋友的身份与玩家成为好友,从而达到使其进入指定游戏的目的。光进游戏还不够,他们还会以伪装成女性玩家的方式,陪玩家闯关。

一些宣称“爆极品装备”“永不掉级”的宣传方式,其实就是先用低门槛或者不设门槛的方式,诱使玩家进入游戏,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陷阱,让玩家掉进反复充值的圈套中。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死结。

说白了,不管是游戏推广员,还是其他的营销工作,没有演技,还真的驾驭不了。就好比路边上随便一个发传单的都可以自称“健身教练”一样,类似虚假宣传都应当被整治。

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变成一种常态,势必降低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信任度。站在公司的角度,为了推广不择手段,显得唯利是图,缺乏商业责任,而如果站在游戏推广员的角度,以假扮年轻女孩与玩家“网恋”,诱导他们充钱,不仅不道义,更是涉嫌欺诈。

生活不易。对于年轻人而言,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要把工作做好,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一个好的职场人士,拼的不是演技,而是自己的人品,这份道理,既适用于工作,也适用生活。

恶心人的不仅有吓尿体,还有捧尿的文化怪胎

摘要:当下,对艺术和文化最大的危险在于失去标准,文化完全成了一个筐,什么垃圾都往里装。

朋友圈经常流传一些段子式作品,比如“尿诗”,连如厕也与职场联系。虽然俗,甚至是恶俗,却因为触及某种世象而获得传播。传播,也没什么,也有一定的价值,没什么不可以。但意义也仅限于此了,再去上升和拔高,就是胡扯。我竟然看到一群所谓专家在一本正经地胡扯,把最近流传的“尿诗”捧到了让人咋舌的高度,看那架势,这诗简直堪比李白、杜甫,秒杀北岛、海子了。

看看某些专家是如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有博士把这诗跟“现代性困惑”联系在一起,称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颠覆了人们习常的认知与礼俗,表现了职员与领导关系的异化。有博士盛赞这诗直指人性,以“非礼”的意味对“礼”进行了大胆的破坏,展现了“诗”与“礼”的这种微妙关系。有诗人称该诗堪称一幅精准的“中国式生存”的快门留影,还有的称“你说有多好,就是这么好,好得干脆好得直接”。 最近,媒体在批评自媒体流行的“吓尿体”,这些诗评用词之大胆,论断之高度,胡扯之用力,真得“吓尿体”之真传。告诉你,看到这些诗评,我立刻想到了一条“茶水发炎”的新闻:记者假扮患者看病,拿着茶水假扮尿去检测,然后检测出了炎症——当然,“茶水发炎”新闻里医生没错,是记者的错,仪器是识别不出样本到底是尿还是茶水的。这群诗评家对着“尿诗”的评论,真让诗发炎了,让文化发炎了。 说到这种后现代式的胡言乱语,我想到了学术界的一件事。1996年春季,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著名后现代学术季刊《社会文本》发表了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苏卡尔的一篇论文,题为《逾越边界:关于量子重力学的转化性阐释》。这篇论文引用了从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格到德里达、拉康、德勒兹、李欧塔等大家的219篇文献,有109个注释,以雄辩的文风“论证”:量子重力学摆脱了“绝对真理”与“客观现实”之类的传统观念束缚,是一门“后现代科学”。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苏卡尔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到3个星期时发表声明称,那篇论

文完全是他蓄意胡编的荒谬之作,是想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一次“物理学家对于文化研究的实验”,测试一份具有权威地位的、由著名学者等参编的文化研究刊物究竟有怎样的学术标准,看看它是否会采纳一篇漏洞百出、荒诞之极但编造得貌似有理且投编辑所好的文章。不幸的是,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

这首恶搞之作也检测出了诗界的鱼龙混杂。诗,本来很好的一种文体,却越来越沦落为一种没标准、任人打扮的地摊货。诗,作为文体,应该有一定的格式,有诗韵诗意,有诗的内涵和艺术的表现张力。当代诗却在世俗化、网络化、粗鄙化的过程被解构,什么玩艺儿都可以披着诗的外衣招摇撞骗,把正常的语言断一下句,就成诗,会用回车,就敢叫诗。段子改下格式,就摇身一变成为诗。这种自我矮化式解构,将一种好的文体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你是诗人吧?你们全家都是诗人!

不只是诗,很多文体和文化形式都遭遇着垃圾化的危险,完全没有了审美标准。前段时间,我看到网上一视频,一所谓艺术家,搞一张画布,让涂满油彩的猪嘴在画布上拱几下,就成后现代艺术品了。有些人留个长胡子染个白头发就敢叫艺术家。

不怕无调歌,不怕段子口水诗,不怕奇葩建筑,也不怕骗子的垃圾书法,就怕一群自命专家的人背着手围着这些作品,把尿夸成了花儿,把口水推荐成艺术奇葩。当下,艺术和文化最大的危险在于失去

标准,文化完全成了一个筐,什么垃圾都往里装。诗成了一个垃圾桶,胡言乱语别人看不懂。艺术是艺术,诗是诗,段子是段子,恶搞是恶搞,混淆界限而去无节操地审丑,这是对诗和文化的谋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