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桩基础课程设计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目

1 .设计资料 ........................................................ 1

1.1 上部结构资料 ............................................... 1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 1 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 ................................. 1

2.1 选择桩型 ................................................... 1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 2 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3

3.1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3 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 4

4.1 ①—C柱的桩和承台的确定 .................................... 4 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 5

5.1 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①—C承台) ............................ 5 6 .桩顶作用验算 .................................................... 6

6.1 四桩承台验算(①—C承台) .................................. 6 7 .桩基础沉降验算 .................................................. 7

7.1 C柱沉降验算 ................................................ 7 8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 9

8.1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 9 9 .承台设计 ....................................................... 10

9.1 四桩承台设计(C柱) ....................................... 10 10.参考文献 ....................................................... 13

1. 设计资料

1.1 上部结构资料

拟建建筑物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350mm。柱截面尺寸均为500mm500mm,横向承重,柱网布置如图

1.2 建筑物场地资料

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2.1米,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

蚀性。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

表3.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含水量 标准贯入 锤击数N 土层编号 土的名称 孔隙比e 液性指数 压缩 模量ES 承载力 特征值fak(kPa) ① ② ③ ④ 素填 土 淤泥质土 粉砂 粉质黏土 5.0 3.8 14 7.5 9.2 1.04 0.81 0.79 62.4 27. 6 31.2 1.08 69 115 170 0.74 续表 粉砂 ⑤ 0.58 31 16.8 285 层 表3.2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单位:土层 编号 ① ② ③ 土的 名称 素填土 淤泥质土 粉砂 侧阻力 23 28 46 端阻力 kPa 土层 编号 ④ ⑤ 土的 名称 粉质黏土 粉砂层 侧阻力 61 73 端阻力 920 2450 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

2.1 选择桩型

因为框架跨度大而且不均匀,柱底荷载大 ,不宜采用浅基础。

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因转孔灌注桩泥水排泄不便,为减少对周围

环境污染,采用静压预制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

2.2 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

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②层是灰褐色粉质粘土,第③层是灰色淤泥质的粉质粘土,且比较厚,而第④层是黄褐色粉土夹粉质粘土,所以第④层是较适合的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2d),工程桩入土深度为h。

故:h1.58.312122.8m

由于第①层厚1.5m,地下水位为离地表2.1m,为了使地下水对承台没有影响,所以选择承台底进入第②层土0.6m,即承台埋深为2.1m,桩基得有效桩长即为22.8-2.1=20.7m。

桩截面尺寸选用:由于经验关系建议:楼层<10时,桩边长取300~400,故取350mm×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1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本设计属于二级建筑桩基,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qsik --- 桩侧第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

范》JGJ 94-94

qpk---―

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桩侧阻力

表2.3.1 极限桩侧、桩端阻力标准值

层序

qsik。

液限指数 IL 0.867

经验参数法

② ③

粉质粘土 42.552 56.912

淤泥的粉质粘0.608 土

④ 粉质粘土 0.800 38.800 1391.428

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40.3542.552(8.30.6)56.9121238.81 0.35 =1469.152170.450

21391.428

kN =1639.602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sp1.65)

所以最终按经验参数法计算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即采用R993.698kN,初步确定桩数。 4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

下面以①—C的荷载计算。柱底荷载设计值如下:

最大轴力组合: 最大轴力3121kN, 弯矩32 kNm, 剪力20kN 最大弯矩组合: 轴力 3002 kN, 最大弯矩197 kNm, 剪力62kN 最大轴力标准值:2400 kN

4.1 ①—C柱桩数和承台的确定

最大轴力组合的荷载:F=3121 kN ,M= 32kNm,Q=20 kN

初步估算桩数,由于柱子是偏心受压,故考虑一定的系数,规范中建议取1.1~1.2,

现在取1.1的系数, 即: nF31211.11.13.14根 R993.698取n=4根,桩距 Sa3d=1.05m,桩位平面布置如图4.1.1,承台底面尺寸为1.9m1.9m。 5. 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该桩基属于非端承桩,并n>3,承台底面下并非欠固结土,新填土等,故承台底面不会于土脱离,所以宜考虑桩群、土、承台的相互作用效应,按复合基桩计算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目前,考虑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有两种方法。《地基规范》采用等代实体法,《桩基规范》采用群桩效应系数法。下面用群桩效应系数法计算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5.1四桩承台承载力计算(①—C承台) 承台净面积:Ac1.9240.3523.12m2。

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qck 分项系数s2fk2110220KPa

p1.65,c1.70

0.8,p1.64

ieAcAeccAcAc 因为桩分布不规则,所以要对桩的距径比进行修正,修正如下: 群桩效应系数查表得:si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cc

承台外区净面积

Ace1.92(1.90.35)21.2m2

2

ieAAcA 承台内区净面积cc3.121.21.92m

查表

iec0.11,c0.63

那么,C复合桩基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6 .桩顶作用验算

6.1四桩承台验算(①—C承台)

(1)荷载取C柱的Nmax组合:F=3121 kN ,M= 32kNm,Q=20 kN 承台高度设为1m等厚,荷载作用于承台顶面。 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物的重要性系数0=1.0.

由于柱处于①轴线,它是建筑物的边柱,所以室内填土比室外高,设为0.3m,即室内高至承

台底2.4m,所以承台的平均埋深d1(2.12.4)2.25m。 2作用在承台底形心处的竖向力有F,G,但是G的分项系数取为1.2. 作用在承台底形心处的弯矩桩顶受力计算如下:

M3220152kN

0N828.98kNR913.025kN 满足要求

(2)荷载取Mmax组合:F=3002 kN ,M= 197kNm,Q=62 kN 桩顶受力计算如下:

0N799.235kNR913.025kN 满足要求

7. 桩基础沉降验算

采用长期效应组合的荷载标准值进行桩基础的沉降计算。由于桩基础的桩中心距小于6d,所以可以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7.1 C柱沉降验算

竖向荷载标准值F2400kN 基底处压力pFG24001.91.92.2520709.820kPa A1.91.9 基底自重压力d15.51.517.30.62.133.63kPa

2.1 基底处的附加应力P0Pd709.82033.63676.19kPa 桩端平面下的土的自重应力c和附加应力z(z4p0)计算如下: ①.在z=0时: =172.54kPa ②.在z2m时: ③.在z4.3m时 ④.在z5.7m时

将以上计算资料整理于表7.1.1

表7.1.1c,z的计算结果(C柱)

Z(m) 0 2 4.3 5.7 在z=5.7m处,z计算如表7.1.2 Z(mm) 172.54 189.14 208.23 220.69 1 1 1 1 0 2.1 4.5 6.0 0.25 0.0785 0.0218 0.013 676.19 212.324 58.96 35.162 35.1620.160.2,所以本基础取Zn5.7m计算沉降量。 c220.69平均附 加应力系i 0 2000 1 1 0 2.1 0.25 0.17025 0 340.5 340.5 11000 83.72 4300 1 4.5 0.10175 437.525 96.025 11000 23.61 5700 1 6.0 0.0805 458.85 21.325 8200 7.03 故:S’=83.72+23.61+7.03=114.46mm

桩基础持力层性能良好,去沉降经验系数1.0。 短边方向桩数nb2,等效距径比

SaAe1.91.90.8860.8862.4,长径比dnb40.351.0,查表得:C00.031,C11.9,C217.59

ld20.70.3559.14,承台的长宽比LcBc'所以,四桩桩基础最终沉降量SeS=1.00.082114.469.386mm 满足要求 8.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8.1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两端桩长各11m,采用单点吊立的强度进行桩身配筋设计。吊立位置在距桩顶、桩端平面0.293L(L=11m)处,起吊时桩身最大正负弯矩Mmax0.0429KqL2,其中K=1.3;

q0.352251.23.675kN/m.。即为每延米桩的自重(1.2为恒载分项系数)。桩身长采用混

凝土强度C30, 级钢筋,所以:

桩身截面有效高度h00.350.040.31m

M24.8106274mm2 桩身受拉主筋Assfyh00.9735300310选用214(As308mm2274mm2),因此整个截面的主筋胃414,As615mm2,配筋率为

6150.566%>min0.4%。其他构造要求配筋见施工图。

350310桩身强度(cfcAfyAs)1.0(1.014.3350310300615)1736.05kNR =913.025kN 故满足要求 9. 承台设计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承台是正方形,双向配筋相同。

9.1四桩承台设计(C柱)

由于桩的受力可知,桩顶最大反力Nmax907.152kN,平均反力N828.985kN,桩顶净反

力:

(1) 柱对承台的冲切 由图9.1.1,

aoxaoy125mm2,承台厚度H=1.0m,计算截面处的有效高度

h0100080920mm,承台底保护层厚度取80mm.

冲垮比oxoyaox1250.14 h0920当00.20h0时,取00.20h0;当0h0时,取0h0,满足0.2—1.0

aox=125mm < 0.20h0= 0.20920184mm 故取aox=184mm。

即:冲垮比oxoy冲切系数oxoyaox1840.2 h09200.720.721.8

ox0.20.20.22C柱截面取600600mm,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t1100kPa

冲切力设计值FlFQi3121780.252340.75kN

a1y125mm,c1c2525mm

a1x1250.14,满足0.2—1.0,故取=0.2。 h0920(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由图9.1.1,a1x 角桩冲垮比1x1y 角桩的冲切系数1x1y0.480.481.2

1x0.20.20.2 1487.64kN0Njmax858.417kN 满足要求 (3)斜截面抗剪验算

计算截面为I-I,截面有效高度h00.92m,截面的计算宽度b01.9m,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fc9.6MPa9600kPa,该计算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ax1250.14 当0.3时,取=0.3;当3.0时,取3.0 剪跨比xyh0920 由于0.19,故取 剪切系数0.3

0.120.120.2

x0.30.30.3 fcb0h00.296001.90.923356.16kN0V1619.364kN 满足要求 (4)受弯计算

承台I-I截面处最大弯矩M2Njmaxy1716.834(0.125 级钢筋

0.35)515.05kN.m 2fy300N/mm2,fc9.6MPa.

2选用1514,As2307mm2073.47mm2

整个承台宽度范围内用钢筋取15根,即1514(双向布置) (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2A0.60.60.36m C柱截面面积t,

局部受压净面积A1nAt0.36m,

2局部受压计算面积Ab,Ab(30.6)(30.6)3.24m 混凝土的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 1.35fcA1n2AbAt3.243 0.361.35396000.259720kNFC3212kN 满足条件

10、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9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丁 星 编着·《桩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与设计实例》·成都: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06 【5】 王 广 月,王 盛 桂,付 志 前 编着·《地基基础工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6】 赵 明 华 主编,徐 学 燕 副主编·《基础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陈 希 哲 编着·《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熊 峰,李 章 政,李 碧 雄,贾 正 甫 编着·《结构设计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桩基类型和桩尺寸的选择并确定桩端持力层和承台埋深

桩型采用预制方桩,拟尺寸为300mm×300mm方桩。由于地面以下很大深度没有基岩(d>20m)所以采用摩擦桩,选第②层硬塑-可塑的粉质黏土作为持力层,承台埋深为1.9m,假设承台底面以下的柱长为4m,只穿越第②层土层。 二: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由表5-6查得桩的极限 阻力标志值qsik为 粘性土:Il=0.412 因为d=1.9+2=3.9<5.0m 所以qsik的修正系数为0.8,

0.4120.0.2582660.861kPa 所以qsik=660.50.25桩的入土深度:h=1.9+4=5.9m<9m

粘性土:Il=0.412,h=5.9m,查表得qpk=1600kPa 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

=2×(0.3+0.3) ×61×4+1600×0.3×0.3=292.8+144=436.8kN

三:初步估算所需桩数n

在估算桩数时,首先需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由于桩的布置和桩数未知,先不考虑承台效应和群桩效应。

从表5-19查得,sp1.65, c1.70 得RQskQpk292.8144264.7kPa 1.651.65sp确定桩数时,由于承台尺寸还未确定,可先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和上部结构物荷载初步估算确定

F中心荷载时,估算桩数n,μ=1.1,F=846.02kN

R取n=4,即采用4根桩。

四:进行桩位布置和确定承台尺寸

(1)桩在平面上采用行列式布置,由于预制桩根数<9,所以S≥3d=0.9m。

在x方向取桩间距Sx=1.1m,因为承台边缘至边桩中心的距离不应小于桩的边长,即承台bx=1.1+2×0.3=1.7m

在y方向取桩间距Sy=3d=3×0.3=0.9m,即承台by=0.9+2×0.3=1.5m 平面布置如下:

图3-1承台平面图

(2)承台埋深1.9m,承台高0.7m,桩顶伸入承台50mm,钢筋保护层取35mm,则承台有效高度h。

=0.7-0.050-0.035=0.615m=615mm 承台平面布置如下:

五:计算考虑群桩效应下的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并验算桩数是否合适

RsQsk/spQpk/pcQck/c,其中QckqckAc n(1)求系数s和p

Bc1.5s1.10.9/23.3 0.375,al4d0.3以

saB3.3和c0.375,按桩为粘性土、从表5-20得s0.83,s1.591

ld(2)求系数c,c按5-70计算,首先求出承台内区、外区的净面积Aci、Ace和承台底地基土净面

积Ac

查表5-21得,ci0.159 ce0.666

eAci1.320.87eAc得cc0.159*0.666*0.36

AcAc2.192.19ic(3)求R。

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t,极限抗力标准值Qck

经深度修正,d=1.9+1/2*1.5=2.65m;因为b=1.5m<3.0m,所以不需进行宽度修正。

qckfakdm(d0.5)=200+1.6*18.25*(2.65-0.15-0.5)=258.4kPa Ac2.19m2, n=4

从表5-19查得,sp1.65,c1.70且Qck141.47kN

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4)验算考虑承台 和群桩效应下的桩数

承台及其 G=1.2*1.7*1.5*1.9*20=116.28kN

nFG846.02R116.28316.103.04根

说明取n=4根可以满足要求 六:桩顶荷载设计值计算

竖向力:F+G=962.30KN;承台高0.7m,则承台底所受的弯矩(绕MymH(1.90.075)F2(0.1450.7/2)280501.825196.020.495274.22KNm

则桩顶平均竖向力设计值为NFGn962.304240.58kNR316.10kN NMyxmax.055maxNx2240.58274.22i20.550.552(0.55)(0.55)365.23KN,

七: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 基础是偏心受压: 两项验算均满足要求。 八:水平承载力验算

水平力H=50kN,水平力和竖向力的合力与铅垂线的夹角arctg50846.023.385,故可以不验算基桩的水平承载力。 九:承台抗冲切验算

(1)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在x方向a50100050mm,在y方向a0100mm 取a0275mm 故取o123mm,

0.2, 0.720.721.800 承台混凝土选用C20,ft1100kpa

oy0.20.200.2满足要求

(2)角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应验算受桩顶荷载最大的角柱对承台的冲切

所以取1x0.2,,ox0.2

y轴)

1y1x0.481.2 而c1c20.45m

1x0.2满足要求

十:承台受剪切承载力计算

最危险截面为A-A截面,因其右侧的两桩承受的荷载最大,且纵向两桩间的距离比横向要

大,见平面图,可知ax0.05m,ho0.65m

xax0.05/0.6150.3,取x0.3 h00.120.120.2,截面处的计算宽度为b01.5*0.91.35m

0.30.30.3所以满足要求。

十一: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 (1)计算柱边截面的弯矩

故剪切系数Ⅱ-Ⅱ载面,MyNixi2336.160.2134.46kNm

Ⅰ-Ⅰ载面,MxNiyi336.160.25(846.02/4124.65)0.25105.75kNm (2)配筋计算(采用HPB235钢筋,fy210N/mm2 fc9.6N/mm2)

a :沿x方向配筋:

按混规进行配筋,hoy615mm 得sMy2fcbyhoy1344600000.02469

1.09.615006152选用10φ12@160,As1131mm2沿平行于x轴方向均匀布置。

b :沿y方向配筋:由于沿短边方向的钢筋通常置于长边钢筋之上,并假设采用直径为10mm的钢筋,故h0x7008514/210/2603 bx1700mm 得sMx1057500000.01782 2fcbxhox1.09.617006032选用11φ10@160,As863.5mm2沿平行于y轴方向均匀布置。

致谢

在经历两个多星期的课程设计过程后,首先,我要非常感谢杨保存老师在这学期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他工作勤恳踏实,讲课认真严谨.在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在他孜孜不倦的讲解下我掌握了许多有关知识,如:桩基础的选泽,桩基础设计,柱基础设计,确定地基承载力等等,这些知识都将使我终身受益.在她的

教导下,我认真学习了有关基础工程设计的许多知识,我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很多,这不得不使我感激杨保存老师,是她给与我了这一生宝贵的财富.

在这次课程设计当中,杨保存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是极大的,他的每次指导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可以说没有杨老师就不会有我这次完美的设计,虽然我的设计当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我相信,在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会不断的进步.

最后,让我在此再一次由衷地感谢杨保存老师。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基础工程》,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 [7]《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8]《地基及基础工程》,顾晓鲁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9]《基础工程学》,陈仲颐、叶书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