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链结构图例:
按照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分析结果,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份额基本相当,即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一环节,如下表所示。
另外,从投资风险和收益对比角度来看,目前隔膜制造商的利润最高,但是其前期用地研发的投入也相当高,由于技术难度大因此风险也偏高。
高端锂电池制造的技术瓶颈依然突出
凭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的锂离子电池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深圳比亚迪为例,它成功开创了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电池生产模式,国内众多中小型电池企业在采用这种人工成本或半人工的生产方式,然而在高端锂电池方面,中国企业却一直停滞不前,这也是制约电池成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不久前,国内某知名证券咨询机构针对中国锂电池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仔细分析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局限性。
关键技术 竞争力分析
电池设计:国内小型电池设计能力尚可,但是大容量大功率电池方面,电池结构的设计,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匹配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电池组装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组装工艺要求较高,无水化,无灰化,机械化的生产线是产品性能稳定均一的保障,中国企业大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差距较大。
电池组管理与保护技术:为了解决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一致性问题,良好可靠的电池组管理与保护方案对于保证系统克放电性能、温度特性、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的意义尤为重要。
正极材料理化性能及一致性:正极材料质量与性能是影响电流品质的主要因素。国内厂商对小型二次电流用碳酸锂材料以及动力电池用锰酸俚、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均可以实现国产,甚至有供过于求的现象,而由于在材料配方及棒体制备工艺等关键环节上的技术
局限,纯度、轻度、粒度分布、工艺重复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差距。
隔膜材料工艺:隔膜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稳定工作的核心材料,隔膜这一高技术附加值与高利润附加值的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将是降低锂电池成本的主要突破领域,主要难点在于复合材料、厚度、密度、孔径等。
盐湖提锂技术:用盐湖内水资源提取锂或为全球成熟的主流技术。目前国内锂盐90%来自于锂矿资源,冶炼提取成本较高,西藏、青海等地的盐湖矿产是我国发展锂工业的资源优势,由于技术与地域等因素制约,开采技术仍未实现规模化突破,开采成本仍然较高。盐湖提锂与矿石提锂是并存的。
高性能电解液合成技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基本实现国产化,锂最为关键的电解质成份六氟磷酸锂仍需从日本等国进口,电解液添加剂以及提高锂离子的锂盐电解质的制备技术仍然是产业发展热点,难点在于:电解质的制备、电解质粘度、高稳定性、温度范围、电解液的阻燃添加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