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牙周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引起牙周病的因素多,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疗效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就现代牙周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牙周病的病因及防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病因 防治 牙周病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083-03
牙周病是人类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牙周疾病的患病率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也逐渐增高。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牙周病患者还不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以致牙周病成为成年人拔牙的首要原因。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牙周病,尤其是牙周炎更将成为突出的保健问题。但是,现有的专业知识表明,牙周病是可以通过有效地控制菌斑而预防的,早期治疗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这主要靠口腔医务工作者加强口腔健康宣教和重视早诊断、早治疗。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它有两种含义,广义的牙周病泛指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性改变,主要包括牙龈病
(gingi val diseases)和牙周炎(periodont itis)两大类;狭义的牙周病则仅指造成牙齿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不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因而牙周炎则又称为破坏性牙周病。 1、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病因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疑难的研究领域,祖国医学辩证注重内因与外因,全身与局部的关系,对其病因的认识归纳为口腔不洁,胃肠积热,气血虚弱和肾元亏损等因素,很早就认识了肾虚是引起牙周炎的内因。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牙周病的病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目前公认牙周病是一类具有多种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各异、涉及多数牙齿的疾病。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引发牙周病必须的始动因素,但单有细菌还不够,近代的观点认为细菌激发的宿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也是造成和影响牙周组织破坏的重要原因。此外,生活方式、口腔卫生状况、医疗条件等都可能对牙周健康产生影响。 1.1牙菌斑:
牙菌斑是粘附于牙体表面而不易被水冲洗掉的细菌团块。大量的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观察证明,牙周病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素,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必需因素,其依据如下: 1.1.1菌斑量增多,牙龈发生炎症,红肿、出血,当采取口腔卫生措施,清除牙面菌斑后,炎症逐步消退,发炎的牙龈也随之恢复健康;
1.1.2流行病学调查:牙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菌斑积聚的量成正比;
1.1.3机械性清除菌斑或抗菌药物治疗,可使牙周病患者牙龈炎症和肿胀消退,出血溢脓停止;
1.1.4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病患者的血清或龈沟液内常可检测出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高滴度特异抗体,这种抗体反应在牙周治疗后下降。 1.2细菌:
牙周菌斑中绝大多数细菌为口腔正常菌丛,仅有少数细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目前,专家们一致认为下列几种微生物与牙周病密切相关,为主要的牙周病致病菌。
1.2.1伴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中分离出该菌的阳性率高达97%,其致病作用为:(1)降低宿主抵抗力,阻止白细胞向炎症部位集中,降低牙龈局部的防御力;(2)具有内毒素及破骨细胞激活因子,造成牙槽骨破坏;(3)具有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和胶原酶,抑制牙周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降解牙周组织中的胶原和结缔组织,促使牙周附着丧失。它是公认其与牙周炎特别是侵袭性牙周炎有密切关系。
1.2.2牙龈卟啉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球杆菌。它分泌大量的毒力因子,如牙龈素、胶原酶、吲哚、有机酸等代谢产物,破坏牙周组织细胞,造成炎症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促进细菌生长,干扰宿主免疫反应。牙龈卟啉单胞在慢性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感染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不同的种族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检出率为28-97.4%,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检出率为46.5-100%,它是目前公认的牙周致病菌[1]。
1.2.3福赛拟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棱形拟杆菌。主要产生毒性产物,如吲哚等,导致牙周组织损伤破坏,目前该菌已被公认为重要的牙周病致病菌之一。
1.2.4粘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近年来,粘放线菌与牙周病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一般认为它直接损伤牙周组织的毒力较弱,但它定植牙面、龈沟后的环境,适合许多有毒力或需复杂营养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生长,同时它可影响牙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功能,产生抗原刺激宿主过敏反应,刺激破骨细胞,造成骨吸收。
1.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1.3.1牙石:牙石是一种沉积于牙体或修复体表面的已矿化或正在矿化的菌斑软垢,它是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盐等无机盐逐渐沉积而形成。它的机械刺激和牙石中的细菌毒素及代谢产物可引起牙龈炎症,导致牙龈出血,牙周袋加深,牙槽骨吸收。
1.3.2食物嵌塞:由于牙与牙相邻间的紧密接触关系丧失或牙错位,接触点异常;咬合面过度磨耗,溢出沟消失,合边缘嵴变低平,相邻两牙的边缘嵴高度不一致或牙尖磨损不均时,易造成食物嵌塞,由于其机械刺激作用和细菌的定植,引起局部牙龈及牙周组织炎症,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也可以加重牙周组织原已存在的病理变化。
1.3.3合创伤:牙在咀嚼运动中咬合力过大或咬合力受力不均,可造成局部牙周组织受压、损伤,牙周纤维破坏,牙骨质破坏,牙槽骨吸收,导致牙松动。 1.3.4吸烟(不良行为因素):吸烟严重影响牙周健康,吸烟者患慢性牙周炎的概率是非吸烟者患慢性牙周炎的4倍,因此,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吸烟牙周病患者可能是;①烟草内尼古丁刺激牙龈血管收缩,局部血循环差,血流量减少,使牙周组织细胞营养障碍;②抑制成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和骨吸收,③抑制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的防御功能。有学者观察到86-90%的顽固性牙周炎患者均是吸烟者。因此,戒烟应是牙周病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1.3.5其他:如夜磨牙症、咬过粗硬食品,单侧咀嚼,不良的刷牙方法,不良修复体,不良的正畸治疗等均可导致牙周组织损伤。
1.4全身因素:
1.4.1糖尿病:糖尿病是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而且互为高危因素,两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牙周炎发病率和病变程度都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原因是:(1)糖尿病可引起骨代谢紊乱并导致骨质疏松,然后引起牙槽骨吸收;(2)糖尿病可影响胶原的合成、成熟和降解,破坏牙周膜细胞的结构;(3)高血糖可导致牙周微小血管病变,使牙周组织营养代谢及愈合修复能力降低。
1.4.2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妊娠期、青春期等,牙龈细胞中含特异性的雌激素和睾丸素受体,牙龈是一些性激素的靶器官。
1.4.3遗传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菌是引发牙周炎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宿主也起重要作用。与遗传有关的宿主易感性可能是侵袭性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发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它能影响和改变宿主对微生物的反应,并决定疾病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遗传因素在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1.4.4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异常,影响骨内环境稳定,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得平衡
调节失调,T细胞异常活化,会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直接参与骨吸收。使骨吸收速度远远超过骨形成速度,同时免疫功能异常与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有密切联系,是牙周炎发生的病理学基础[4]。 1,4.5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日益密切。牙周病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精神压力,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作为全身因素之一,与牙周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其机理可能是:⑴精神压力能影响人的行为,如营养摄入,口腔卫生,间接影响牙周状态;抑郁能影响个人精力,破坏个人的自身修养,导致口腔卫生恶化,加重牙周破坏;⑵压力和抑郁能影响机体生物因子分泌水平,影响免疫功能,导致牙周健康受损;⑶压力能增加糖皮质激素水平,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心理因素影响使吸烟量增加,牙菌斑增加和口腔卫生差;心理因素影响可刺激植物神经系统,使血管持续收缩,牙龈牙周血供差,导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降低牙周组织对细菌的抵抗力。 2、牙周炎的症状
牙周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及牙周溢脓、牙槽骨破坏吸收,牙松动和移位乃至全牙脱落丧失。 3、牙周炎的并发症
牙周炎不及时治疗,可并发牙周牙髓病、牙周脓肿,牙龈萎缩,牙松动乃至脱落,影响咀嚼功能和面容;感染病灶,可引起全身性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源性疾病、关节疾病,牙周炎组织释放前炎性细胞因子可通过外周血循环到达肺部组织,导致肺组织损伤等;同时,孕产妇牙周病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有研究提示:牙周炎是脑血管意外,特别是非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平均牙周附着丧失超过6mm的牙周病患者发生脑缺血危险性是非牙周病组的7,4倍,重度牙周炎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性比轻度牙周炎和牙周健康者高4.3倍[6]。 4、牙周病防治
4.1控制牙菌斑,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须的首要措施,是牙周病的基础治疗的重点,是关系到牙周系统治疗能否持续,疗效能否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
4.1.1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将沉积和粘附在牙体表面及牙间隙内的食物残渣和软垢及时地清除。因此,必须坚持每天三餐饭后刷牙,应按顺序依次顺着牙缝仔细竖刷,不要遗漏,随时保持口腔及牙面清洁卫生。 4.1.2牙线:一般刷牙方法只能清除菌斑80%左右,在牙刷不易清除的地方如牙的邻面,常需要用牙线方法来辅助清除。 4.2洁治术
牙菌斑和牙石是牙周病的主要的局部刺激因素,洁治术是去除龈上和龈下菌斑和结石的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洁治术,消除了菌斑和牙石的刺激,可使牙龈炎症完全消退或明显减轻,恢复牙周组织健康。 4.3牙合的治疗
牙周炎的治疗,除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外,还应当实施全学科的综合治疗,以维护牙周健康,防止牙周病变加重。如:磨改牙齿的外形,消除早接触和牙合干扰,进行牙体修复,牙列修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牙周夹板,牙合垫以及拔牙等治疗,达到建立平衡协调的功能性咬合关系,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的恢复以及症状和功能的改善。
4.4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的应用及局部用药),以及牙周手术,松牙固定等治疗。
4.5中医中药治疗:
牙周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历代中医书籍对它的病因,症状都有许多记载,认为其病因为胃火、肾虚所致,利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固齿等治疗,这样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牙周病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4.6牙周维护;
4.6.1定期复查: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以预防和减少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炎的复发。
4.6.2口腔卫生保健宣教,进行口腔卫生保健指导,纠正个人的口腔卫生不良行为,消除不良习惯,如:吸烟、咬过硬食品、夜磨牙、单侧咀嚼等,提高患者对牙周病的认识,激发患者维护口腔卫生的主观愿望,建立起主动保持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全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等)以利于控制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参考文献
[1]潘玉萍、刘静波等,牙龈卟啉单胞菌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2):125-127
[2]李如凡、欧龙等,糖尿病对牙周组织的影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8(4):247-249
[3]李德懿,牙周病基础研究前沿[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0,19(4) 198-203 [4]段莉、林典岳等,NOtch信号对骨免疫的调控及其在牙周炎发生中的可能作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12,22(9):547-549
[5]朱丽红、邹韵秋等,性牙周炎併咬合紊乱的多学科治疗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10):632
[6]张正,郑友丽等,牙周炎与脑卒中危险性[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5)498-4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