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新

2020-05-0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word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徽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某某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等信息可知是明清时期,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某某某某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 ) 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 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某某某某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B.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 / 13

word

答案C 解析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某某的市井风情。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盛世滋生图》局部

A.某某商品经济繁荣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某某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某某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

2 / 13

word

6.史学家X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C.社会规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故A项正确。

7.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 A.主X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某某自由 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答案A 解析“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特点,故A项正确。

8.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D 解析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四大徽班进京,是由多剧种综合发展而来,故D项正确。 9.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 )

B.自然规律 D.天的意志

3 / 13

word

A.《西游记》 C.《水浒传》 答案C B.《儒林外史》 D.《红楼梦》

解析《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典X,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杰作,故B项错误;《水浒传》开英雄主义小说的先河,故C项正确;《红楼梦》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故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并非都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当天亨玉的东家将要破产时,便登门求大盛魁拉一把。作为“相与”,大盛魁慷慨借银数万两,帮助天亨玉改字号为天亨永后继续经营。后来,当大盛魁也面临困境时,天亨永也回报以鼎力支持。

闻名全国的渠家“旺财主”渠源浈是乔家的女婿,太谷“三多堂”曹克训娶的是乔景俨的二女儿乔湘,某某“常家庄园”常赞春娶的是乔景俨的大女儿乔映漪,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

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D.与农业息息相关

4 / 13

word

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祁县的巨富如城内的何家、北梁的李家、贾令的李家等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摘编自路康《晋商的群体精神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兴起的“十大商帮”中,徽商以独特的“左儒右贾”风格区别于其他商帮。“躬虽服贾,有儒者风”是徽商鲜明的特色。徽商主X“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颂扬“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重”。所以人们又称徽商为“儒商”。

——摘编自艾敏、赵国艮《论徽商精神

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商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徽商与晋商的共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我们做人行事的启示。 参考答案(1)原因:讲诚信义利;团结互助;善于利用政治等社会关系;发展姻亲关系,壮大实力。

(2)共性:诚实守信。

启示:做人行事讲信誉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得出讲求诚信;由“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得出生意上团结互助;由“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得出善于利用政治等关系;由“祁县的巨富……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得出通过姻亲关系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第(2)问,第一小问共性,根据材料一“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根据材料二“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得出他们都注重道德和个人的诚信;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诚信角度分析即可。

等级考专练

5 / 13

word

1.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非常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人,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各种商帮。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唐朝 C.明朝 答案C 解析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最早出现在明朝,故C项正确。

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某某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某某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某某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纺织业,某某发展瓷器业,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材料反映了区域特色,未涉及分布不均匀,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与材料中“当时手工业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元朝 D.清朝

6 / 13

word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仍然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主X发展工商业。 4.据统计,道光以前某某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 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 D.清朝前期某某的商贸经济发达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道光以前某某商业规模较大,贸易形式多样,说明清朝前期某某的商贸经济发达,故选D项。

5.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6.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反映其政治主X是( ) A.维护旧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X君主立宪

7 / 13

word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黄宗羲的“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当时的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礼教的内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这一时期仅仅反对专制,并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D项错误。

7.李贽在某某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他和某某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 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答案D 解析李贽招收女弟子,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教条,故选D项;李贽的言行并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不足以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明朝末年还未产生,排除C项。

8.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某某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某某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答案C 解析京剧不属于民间通俗艺术,没有体现出其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故B项错误;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可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 )

8 / 13

word

9.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答案C 解析西方传教士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即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故C项正确。

10.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答案D 解析汉赋的创作得益于大一统的时代背景,而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发展历程与趋势,故A项错误;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是不同时期文学的表达形式,但不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故B项错误;理性化的诉求与明清时期的小说不相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可知文学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11.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剧作家,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这种新文化反映了( ) A.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 )

9 / 13

word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明代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是儒学,未发生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世俗化思想和理念传播的广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C项错误;《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代表作,体现了文化是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的,是世俗的,故D项正确。

12.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心态 C.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D.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士大夫西算借根的中国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可知士大夫如此借根,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数学进步,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困难,故C项错误;题干不是反映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而是出现了不便,故D项错误。 13.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

2

10 / 13

word

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等

材料二 (乾隆初)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清)徐孝常为X坚《梦中缘》传奇所作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初人“所好惟秦声”“厌听吴骚”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地位: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理由:昆曲具有“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特点。

(2)原因:以秦腔为代表的“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观众;昆曲则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在花部戏剧的冲击下,被观众抛弃,日趋衰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昆曲具有“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辄哄然散去”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14.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某某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

11 / 13

word

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

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某某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X《明清江南市镇

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某某某某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

(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 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12 / 13

word

(3)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第(3)问,据材料三“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据材料三“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