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初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正成为广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热点。这里结合《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建立具有职教特色课程理论体系,寻求职教课程开发模式。

1 能力为本位,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高职教育在能力本位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为了适应这种教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引导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是促进学生提升应用能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鉴于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建立旅游资源开发模拟实验室,模拟旅游资源开发和导游服务的相关场景,例如,讲东北旅游区时,让来自该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或让学生先收集资料,自己总结出课程教学内容;在展示旅游图片或旅游音像资料时,可让学生开展讲解竞赛。学习任务精心設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上课;参与课题研究和交流;参与教师课题工作;参与课外见习、调查,综合报告等,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边学习、边实习、边操作,实践教学贯穿全程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动机,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 项目为载体,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项目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推行,项目教学遵循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典型情景为逻辑线索,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我们打破了原教材知识框架体系,使用“项目教学法”,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从导游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把《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重新整合为三大项目,即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方法、中国旅游资源概述、中国各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例如:学习我国常见的花岗岩类地貌旅游资源的成因、分布及特点时,选择花岗岩类山脉的典型旅游景点泰山、黄山、华山、衡山,展示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从花岗岩的形成启发学生思维,讨论这些以花岗岩为基础形成的山脉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岩石缓慢冷却而具有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衡山与泰山所在地的气候对植被与河流

的影响思考,为什么衡山以秀丽闻名而泰山、华山不修饰为秀丽?最后总结出泰山具有巍峨挺拔,以“雄”著称;黄山具有“四绝”,气势宏伟著称;华山山崖陡峭,以“险”闻名;衡山山水辉映,五岳独秀。旅游资源项目学习后承接旅游资源保护项目,展示网上下载的各种旅游资源破坏的图片、案例等,引导学生就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展开讨论引出新的课题,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关注点从岗位技能转向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劳动是在工作情境中的活动,是寻找、确定和描述包含这些工作情境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教学化处理。例如,《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业务能力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紧抓“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三大环节。教学中利用学校先进的“模拟导游微格实训中心”开展情景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逐步探索出一种从旅游欣赏的角度的“模拟旅游情景教学法”,在“模拟情景”中让学生自己解说,培养学生用形象准确地语言表达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让学生“观其表”、“说其景”、“解其因”。同时,结合景点参观、考察、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中国旅游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通过与旅行社合作,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景区景点做实地考察,让学生描述景点,写解说词等,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对旅游地理基础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教师设计各种任务,以“行动导向”促进工学结合,学生以行动参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合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建构相关知识,掌握职业技能。

4 以“双核心”能力培养,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进行锻炼与考核,即“双核心”能力培养考核,既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又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鉴于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建立了体现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两大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学习评价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公布

成绩,及时调控和激励;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论文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各种评价对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各有侧重,有明确的比例分配。闭卷成绩占40%,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占60%并采用现场实践形式;其中30%的课堂表现制定了评价量化表,从课题作业质量、小组协作、探索和创新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由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三项各占1/3产生,加重平时学习权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一些综合能力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报告、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加以考核,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重在考理解、考应用,既保证学生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稳固的知识结构,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品质多方面发展,使评价更全面、反馈更及时、激励更有效,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