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桥梁博士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盖梁柱式墩模型基础知识算例手册计算报告三合一

2020-09-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桥梁博⼠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盖梁柱式墩模型基础知识算例⼿册计算报告三合⼀

桥梁博⼠V4案例教程抗震分析解决⽅案---延性设计

桥梁博⼠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录

使⽤本资料前应注意的事项 (4)桥梁博⼠V4构件法基本原则 (5)⼀、地震概述 (6)⼆、结构动⼒学基础 (7)三、抗震分析概述 (8)3.1 抗震分析规范 (8)3.2 抗震分析⽅法 (8)3.3 抗震分析名词 (11)3.4 延性抗震设计 (13)四、抗震设计流程 (14)五、实例 (15)5.1 ⼯程概况 (15)5.2 计算参数 (16)5.2.1 采⽤规范 (16)5.2.2 混凝⼟参数 (17)5.2.3 普通钢筋参数 (17)5.2.4 ⽀座参数 (17)5.2.5 恒荷载 (17)

5.3 抗震基本要求(对应于CJJ 166-2011第三章) (18)5.4 场地、地基与基础(对应于CJJ 166-2011第四章) (19)六、地震作⽤(对应于CJJ 166-2011第五章) (20)七、抗震分析(对应于CJJ 166-2011第六章) (21)⼋、模型建⽴ (22)8.1 新建项⽬ (23)8.2 总体信息 (23)8.3 结构建模 (25)8.3.1 建模 (25)

8.3.2 截⾯ (29)8.3.3 安装截⾯ (30)8.4 钢筋设计 (31)8.4.1 盖梁钢筋布置 (31)8.4.2 桥墩钢筋布置 (32)8.4.3 桩基础钢筋布置 (33)8.5 施⼯分析 (34)8.6 抗震分析 (35)

8.6.1 E1地震作⽤验算 (35)8.6.2 E2地震作⽤验算-弹性 (37)8.6.3 E2地震作⽤验算-弹塑性 (38)8.6.4 能⼒保护构件验算 (39)8.7 执⾏计算 (39)

九、桥梁动⼒特性分析 (40)

⼗、抗震验算(对应于CJJ 166-2011第七、⼋、⼗⼀章) (42)10.1 抗震输出参数 (42)10.1.1 桩基础m法参数 (42)10.1.2 配筋率 (43)10.1.3 塑性铰属性 (44)

10.2 E1地震作⽤下抗震验算 (45)10.3 E2地震作⽤下抗震验算 (46)10.4 能⼒保护构件验算 (48)10.5 抗震构造设计 (51)10.6 抗震措施 (51)10.7 结论 (52)

使⽤本资料前应注意的事项

本资料重点讲述桥梁博⼠V4(Dr.BridgeV4)系统的使⽤⽅法和步骤,⽂中涉及的结构尺⼨

和设计数据均为假设,⽤户不能认为是本公司推荐的同类桥梁设计的参考数据;桥梁博⼠系统基于的计算理论、约定的坐标系、单位制以及数据输⼊的格式,这些信息

的详细解释⽤户可以查阅随软件提供的帮助⽂件或⽤户⼿册;

使⽤桥梁博⼠系统进⾏桥梁结构分析,其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户对结构模型简化的合

理性和对规范的充分理解;因此使⽤程序之前,⽤户必须充分理解结构受⼒特点,充分理解桥梁博⼠系统的结构处理⽅法;程序的执⾏结果也需要⽤户的鉴定;

本资料使⽤的符号均与系统⽀持的规范⼀致,具体的含义请参考有关规范。

本资料所使⽤的相关名词介绍如不详细,可参考程序帮助⽂件及⽤户⼿册,并参考

其它相关书籍以及资料进⾏学习理解。

由于编者⽔平有限,资料中不可避免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将意见发送邮

箱:331784438@http://www.doczj.com/doc/490c9d8c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1.html 。谢谢!桥梁博⼠V4构件法基本原则

桥梁博⼠V4系统中,创新使⽤构件法,基本的建模操作对象为⼀个构件,在进⾏结构建模中,⾸先要根据桥梁结构⽅案和施⼯⽅案建⽴构件;其次采⽤特征节点、施⼯缝节点以及⼀般节点进⾏构件划分,对于构件的划分⼀般遵从以下原则:特征节点:对于构件所关⼼的位置须设特征节点。⽀承处应设置特征节点并定义为跨径分界线;

梁跨中、拱顶等在后处理的关键位置处应设置特征节点,便于后处理查询;构件连接处应设置特征节点,便于边界条件定义;构件变截⾯的起点和终点应编制特征节点;

不同构件的交点或同⼀构件的折点处应编制特征节点;

当施⼯分界线的两侧位移不同时,应设置两个不同的特征节点,利⽤主从约束关系考虑该节点处的连接⽅式;施⼯缝节点:对于构件在施⼯过程中有施⼯分界的位置须设施⼯缝节点。构件的起点和终点编制施⼯缝节点,程序可以⾃动考虑;

构件的施⼯分界线应编制施⼯缝节点,⾃动形成施⼯段,如悬臂浇筑(拼装)的节段处、预制拼装梁的湿接缝处等位置。⼀般节点:其余针对构件的划分须设⼀般节点。

对桥⾯单元的划分不宜太长或太短,可以采⽤标准单元长度1~2m,须保证每跨⾄少8个单元。应根据施⼯荷载的设定并考虑活载的计算精度统筹兼顾,因为活载的计算是根据桥⾯单元的划分,记录桥⾯节点处位移影响线,进⽽得到各单元的内⼒影响线经动态规划加载计算其最值效应,因此对于考虑特征节点、施⼯缝节点等以后的模型,⽤户可以采⽤⼀般节点进⾏加密。对于索单元⼀根索应只设置⼀个单元。

命名原则:除⼀般节点外,特征节点与施⼯缝节点为了区分以及避免混乱皆需⽤户⾃定义命名,命名原则:字母+数字;如S0、Z12等。⼀、地震概述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地震波的⼀种⾃然现象。地震震级:衡量⼀次地震⼤⼩的等级。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破坏作⽤⼤⼩的⼀个指标,它表⽰某⼀地区的地⾯和各类建筑物受某⼀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对于⼀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个,烈度随着地点的变化有若⼲个。

基本烈度:该地区今后⼀个时期内,在⼀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地震动:地⾯运动,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层的振动。特性:地震动三要素,即地震动强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和强震持续时间。(划分场地类别的依据-四类)?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引起剧烈的振动,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分为体波和⾯波。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P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周期较短,振幅较⼩,波速较快。使结构产⽣上下颠簸;

横波:S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周期较长,振幅较⼤,波速较慢。使结构产⽣⽔平摇动。

⾯波:在地球表⾯传播的波。即产⽣上下颠簸⼜产⽣⽔平摇动。

先后顺序:P波>S波>⾯波。由S波和⾯波产⽣的⽔平振动是导致结构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

⼆、结构动⼒学基础基本物理公式:

⽜顿第⼆定律:F=ma(最⼤特点:瞬时性)⾃振周期:T=2π√mk

频率:f=1T

参考书籍:

结构动⼒学(第⼆版)R.克拉夫@J.彭津桥梁抗震(第三版)叶爱君@管仲国胡⾀贤.《地震⼯程学》,地震出版社,2006范⽴础.《桥梁抗震》,同济⼤学出版社,1997应⽤弹塑性⼒学(第⼆版)卓卫东

达朗贝尔原理 (D’Alembert):直接考虑作⽤于质量上全部⼒的平衡,即任何质量m的动量变化率等于作⽤在其上的⼒。质量所产⽣的惯性⼒与它的加速度成正⽐,但⽅向相反。基本动⼒体系的运动⽅程:f I(t)+f D(t)+f S(t)=p(t)

考虑⽀座激励:mu?(t)+cu?(t)+ku(t)=?mu?g(t)(即考虑地⾯加速度)三、抗震分析概述3.1 抗震分析规范中国现⾏规范:共计5本

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 B02-2013 公路⼯程抗震规范?CJJ 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 铁路⼯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909-2014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3.2 抗震分析⽅法

表3.2-1 抗震分析⽅法汇总概述

静⼒法:假定结构物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把结构物在地⾯运动加速度a作⽤下产⽣的惯性⼒视做静⼒作⽤于结构物上作抗震计算。

PUSHOVER分析:考虑构件的材料⾮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弹塑性状态直⾄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法。是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法。

则是评价结构在⼤震作⽤下是否满⾜预先设定的⽬标:“⼤震不倒”。

实现:逐渐加⼤预先设定的荷载(推覆荷载,尽量接近于地震惯性⼒的分布)直到最⼤性能控制点位置,可获得荷载-位移能⼒曲线来进⾏抗震评价。

⽬的:①桥墩墩顶位移:是否满⾜规范的弹塑性桥墩墩顶位移限值。②构件的局部变形:塑性铰的变形以及允许变形。

③构件截⾯的最⼤内⼒:取⽤设计内⼒⽀持能⼒保护构件的验算。计算⽅法:⽜顿第⼆定律。地震⼒F=m?a。

反应谱:反应谱是单⾃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下,某个最⼤反应量(位移、速度、加速度)与体系⾃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规范反应谱:在⼤量地震加速度记录输⼊后回执得到众多反应谱曲线的基础上,再经过平均与光滑化之后,才可以得到供设计使⽤的规范反应谱曲线(加速度与体系⾃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规范采⽤。规范08细则反应谱:通过对823条⽔平强震记录统计分析得到的,有效周期10s;规范11城市规范反应谱: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效周期6s。

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单振型反应谱法:计算单⾃由度体系的最⼤地震响应的分析⽅法。

多振型反应谱法:是将多⾃由度体系视为多个单⾃由度体系,通过计算各⾃由度体系的最⼤地震响应后再进⾏组合的⽅式计算多⾃由度体系的最⼤地震响应的分析⽅法。计算⽅法:

单⾃由度:同时考虑了地⾯运动(特征周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和结构的动⼒特性(⾃振周期、阻尼⽐等):mu?(t)+cu?(t)+ku(t)=?mu?g(t)。

多⾃由度:振型叠加法,利⽤振型的正交性,将多⾃由度体系的复杂振动分解为单⾃由度的独⽴振动再进⾏叠加(在单⾃由度运动⽅程中考虑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主振型的正交性:相应于某⼀振型作简谐运动的能量不会转移到其它振型上去,也就不会引起其他振型的振动。因此,各个主振型可单独存在⽽不互相⼲扰。

动态时程法:由时程分析可得到各个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动⼒反应,进⽽计算构件内⼒和变形的时程变化。从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出发,采⽤多节点多⾃由度

的结构有限元动⼒计算模型建⽴地震振动⽅程,然后采⽤直接积分法(或振型叠加法)对⽅程进⾏求解,计算地震过程中每⼀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从⽽分析出结构在地震作⽤下弹性和⾮弹性阶段的内⼒变化以及构件逐步开裂、损坏直⾄倒塌的全过程。计算⽅法:

直接积分法:根据已知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荷载条件,从前⼀时刻计算下⼀时刻地震反应(不需结构⾃振计算)。适⽤于各种单⾃由度体系和多⾃由度体系,⽽且,适⽤于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也适⽤于⾮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振型叠加法:利⽤振型的正交性,将多⾃由度体系的复杂振动分解为单⾃由度的独⽴振动再进⾏叠加(需要结构⾃振计算)。适⽤于多⾃由度体系且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凡是涉及⾮线性都不能采⽤此⽅法,包括:⾮线性计算、⾮线性连接单元-减隔震桥梁、考虑塑性铰等)。3.3 抗震分析名词

设防标准:根据地震动背景,为保证⼯程结构在寿命期内的地震损失(⼈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不超过规定的⽔平或社会可接受的⽔平,规定⼯程结构必须具备的抗震能⼒。(抗震设计准则)

设防原则:总要求和总⽬的。CJJ 166-2011:使城市桥梁经抗震设防后,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避免⼈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设防⽬标:具体⽬标。CJJ 166-2011:在E1地震作⽤下,各类桥梁结构总体反应在弹性,基本⽆损伤,震后⽴即使⽤;在E2地震作⽤下,甲类桥梁结构轻微损坏,震后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继续使⽤,⼄类桥梁有限损伤,经抢修可恢复使⽤,永久性修复后恢复正常运营功能,丙类桥梁不产⽣严重的结构损伤,经临时加固,可供紧急救援车辆使⽤,丁类桥梁震后不⾄倒塌。

设防环境:拟设防⼯程的地震危险性。

设防参数:在考虑⼯程抗震设防时,采⽤哪种物理量(参数)来进⾏⼯程设防。(地震动参数)

设防⽔准:确定设防地震概率⽔平,⼀般⽤地震超越概率或地震重现期来表⽰。(E1、E2地震作⽤)?设防等级:设防⽬标以及设防⽔准不同导致不同的设防等级。(通过调整重要性系数Ci来调整重现期进⽽体现)设防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取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抗震设计思想:‘⼩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抗震设计⽅法:两⽔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结构是否满⾜强度和延性要求来判断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常规桥梁的两种抗震设计策略:延性抗震设计和减隔震设计。抗震体系:延性抗震体系和减隔震体系。

常规桥梁的两种地震动输⼊: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法)和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动态时程法)。?E1地震作⽤:⼯程场地重现期较短的地震作⽤,对应于第⼀级设防⽔准。

E2地震作⽤:⼯程场地重现期较长的地震作⽤,对应于第⼆级设防⽔准。

能⼒保护设计⽅法:为保证在预期地震作⽤下,桥梁结构中的能⼒保护构件在弹性范围⼯作,其抗弯能⼒应⾼于塑性铰区抗弯能⼒的设计⽅法。

能⼒设计⽅法的基本原理:在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保护构件(脆性构件以及不希望发⽣⾮弹性变形的构件,统称为能⼒保护构件)之间建⽴强度安全等级差异,已确保结构不会发⽣脆性的破坏模式。与常规的强度设计⽅法相⽐,采⽤能⼒设计⽅法设计的抗震结构具有明显优势。

能⼒保护设计⽅法基本思想: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不发⽣脆性的破坏模式。基于能⼒保护设计⽅法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般都具有以下特征:(1)选择合理的结构布局;

(2)选择地震中预期出现的弯曲塑性铰的合理位置,保证结构能形成⼀个适当的塑性耗能机制;通过强度和延性设计,确保塑性铰区域截⾯的延性能⼒;

(3)确⽴适当的强度等级,确保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脆性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粘结破坏等),并确保脆性构件和不宜⽤于耗能的构件(能⼒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具体到梁桥,按能⼒保护设计⽅法,应考虑⼀下⼏⽅⾯:

(1)塑性铰的位置⼀般选择出现在墩柱上,墩柱作为延性构件设计,可以发⽣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2)墩柱的设计剪⼒值按能⼒设计⽅法计算,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剪⼒,在计算剪⼒设计值是应考虑所有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的设计剪⼒;

(3)盖梁、基础及⽀座按能⼒保护构件设计,其设计弯矩、设计剪⼒和设计轴⼒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弯矩、剪⼒和轴⼒;在计算盖梁、基础和⽀座的设计弯矩、设计剪⼒和轴⼒值时应考虑所有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的设计弯矩、剪⼒和轴⼒。3.4 延性抗震设计

延性: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情况下的⾮弹性变形能⼒。它包括两个⽅⾯的能⼒:⼀是承受较⼤的⾮弹性变形,同时强度没有明显下降的能⼒;⼆是利⽤滞回特性吸收能量的能⼒。

从延性的本质来看,它反映了⼀种⾮弹性变形的能⼒,即结构从屈服到破坏的后期变形能⼒,这种能⼒能保证强度不会因为发⽣⾮弹性变形⽽急剧下降。

对结构和结构构件⽽⾔,如果结构或结构构件在发⽣较⼤的⾮弹性变形时,其抗⼒仍没有明显的下降,则这类结构或结构构件称为延性结构或延性构件。结构的延性称为整体延性,结构构件的延性称为局部延性。

延性指标:确定度量延性的指标。最常⽤的两个延性指标:曲率延性系数(简称曲率延性)和位移延性系数(简称位移延性)。

曲率延性系数:截⾯的极限曲率与屈服曲率之⽐,公式:µφ=φu φy

式中,φu、φy分别表⽰塑性铰区截⾯的极限曲率和屈服曲率。

屈服曲率φu:指截⾯最外层受拉钢筋初始屈服时的曲率(适筋构件)或截⾯混凝⼟受压区最外层纤维初次达到峰值应变值时的曲率(超筋构件或⾼轴压⽐构件)。

极限曲率φy:通常由两个条件控制。⼀是被箍筋约束的核⼼混凝⼟达到极限应变值(规范采⽤);⼆是临界截⾯的抗弯能⼒下降到最⼤弯矩值的85%。位移延性系数:构件的极限位移与屈服位移之⽐,公式:µΔ=Δu Δy

式中,Δu、Δy分别表⽰延性构件的极限位移和屈服位移。

塑性铰:就是认为⼀个结构构件在受⼒时出现某⼀点相对⾯的纤维屈服但未破坏,则认为此点为⼀塑性铰,这样⼀个构件就变成了两个构件加⼀个塑性铰,塑性铰两边的构件都能做微转动。就减少了⼀个约束。计算时内⼒也发⽣了变化,当截⾯达到塑性流动阶段时,在极限弯矩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两个⽆限靠近的相邻截⾯可以产⽣有限的相对转⾓。

塑性铰与⼀般理想铰的区别:

塑性铰不是集中在⼀点,⽽是形成⼀⼩段局部变形很⼤的区域;

塑性铰的存在条件是因截⾯上的弯矩达到塑性极限弯矩,并由此产⽣转动;当该截⾯上的弯矩⼩于塑性极限弯矩时,则不允许转动。因此,塑性铰可以传递⼀定的弯矩,⽽在理想铰中弯矩为零,不能传递弯矩;

理想铰为双向铰,即可以在两个⽅向上产⽣相对转动,⽽塑性铰的转动⽅向必须与塑性弯矩的⽅向⼀致,不允许与塑性铰极限弯矩相反的⽅向转动,否则出现卸载使塑性铰消失。所以塑性铰为单向铰。规范主要以横桥向和顺桥向来区分塑性铰的转动⽅向。塑性铰与⼀般理想铰的相同之处:

铰两边的截⾯都可以产⽣有限的相对转⾓。

等效塑性铰长度:在墩底截⾯达到极限状态时,沿墩⾼的实际曲率分布曲线如下图。为了便于计算,引⼊“等效塑性铰长度”的概念(经验长度),即假设在墩底附近存在⼀个长度为l P的等效性曲率段,在该段长度内,截⾯的塑性曲率等于墩底截⾯的最⼤塑性曲率φP。由等效塑性铰长度l P计算墩顶塑性位移。具体推导公式可参考相关书籍。实际应⽤中⼤都以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来近似估算(规范主要采⽤欧洲规范公式)。

四、抗震设计流程

参考?CJJ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可结合规范具体理解。五、实例5.1 ⼯程概况

本⼯程设计为双向6车道,桥⾯全宽60m。横断⾯分左右两幅布置,单幅桥宽为30m,设计桥型为三跨25m简⽀T梁桥,各桥上部结构按标准图设计,桥底净空满⾜⾏洪要求,下部结构根据⼯程地质及⽔⽂条件进⾏设计,根据地基情况,两端桥台基础采⽤桩基础,直径1.8m,为摩擦桩。桥墩采⽤盖梁柱式墩,桥墩下部为桩基础,桩基础采⽤混凝⼟灌注桩,直径1.8m,为摩擦桩。如图5.1-1所⽰。在抗震分析是采⽤1#中墩为例建模计算分析。如图5.1-2所⽰。

图5.1-1 总体布置图1(mm)

5.2 计算参数5.2.1 采⽤规范

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3)《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G D60-2015);;

4)《公路钢筋混凝⼟及预应⼒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 B02-01-2008);7)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座》(JT/T 4-2004)。5.2.2 混凝⼟参数

盖梁以及桥墩采⽤C45混凝⼟;系梁以及桩基础采⽤C35混凝⼟。

5.2.3 普通钢筋参数

普通钢筋直径⼤于或等于12mm者⼀般采⽤HRB400钢筋,直径⼩于12mm者⼀般采⽤HPB300钢筋。表5.2-2 普通钢筋材料性能表

5.2.4 ⽀座参数

⽀座采⽤板式橡胶⽀座;型号:GJZ300(顺)X 450(横)X 85(NR)。5.2.5 恒荷载

⾃重:在程序中按⾃重输⼊⾃重系数为1;上部结构⽀反⼒: 计⼊上部结构恒荷载。

5.3 抗震基本要求(对应于CJJ 166-2011第三章)

根据规范3.1.1。本项⽬位于规划的城市主⼲路上,本桥的抗震设防分类:丙类;

根据规范3.1.2。丙类桥梁设防标准体现为:E1地震作⽤下:震后可⽴即使⽤,结构总体反应在弹性范围内,基本⽆损伤;E2地震作⽤下:震后经临时加固可供紧急救援车使⽤,不产⽣严重的结构损伤。根据规范3.1.3。本项⽬地段地震基本烈度:8度(0.20g),必须进⾏抗震设计。

根据规范3.1.4。丙类桥梁抗震措施:当地震基本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提⾼⼀度的要求。本桥梁抗震措施提⾼⼀度,按9度设防。规范表3.1.1 城市桥梁抗震设防分类

规范表3.1.2 城市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规范3.2.2。丙类桥梁地震调整系数E1:Ci = 0.46,E2:Ci = 2.0。

注:括号内数值为相应于规范表1.0.3中括号内数值的地震调整系数。

根据规范3.3.2。本桥梁采⽤A类抗震设计⽅法,抗震设计⽅法具体如下:

A类:应进⾏E1和E2地震作⽤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并应满⾜规范3.4节桥梁抗震体系以及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

B类:应进⾏E1地震作⽤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并应满⾜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C类:应满⾜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不需进⾏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

根据规范3.4.2。本桥梁下部结构为盖梁双柱墩,采⽤类型Ⅰ的抗震体系,即延性设计:地震作⽤下,桥梁的塑性变形、耗能部位位于桥墩,塑性铰区域见图。

根据规范3.4.3。本桥梁盖梁、基础、⽀座和墩柱抗剪的内⼒设计值应按能⼒保护设计⽅法计算,根据墩柱塑性铰区域截⾯的超强弯矩确定。

5.4 场地、地基与基础(对应于CJJ 166-2011第四章)

根据规范4.1.7以及本项⽬地质勘测报告,可知该⽚区钻孔剪切波波速多分布在140-250(m/s),覆盖⼟层厚度多在3m-50m之间,确定⼯程场地类别:Ⅱ类,主要为中软⼟场地⼟。规范表4.1.7 ⼯程场地类别划分

根据规范4.3.2,地基抗震容许承载⼒调整系数K E=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