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原来的“考试能力要求”改称为“考试目标与要求”,有突出“目标”的迹象。将原来的“考试内容”改称为“考试范围与要求”,提法更为严谨规范,避免“误解”。
2.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中,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
3.古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里的要求,将原来“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一句中的括号部分删除了,这一“提示”其实在古诗鉴赏时也同样要特别留意,此次删除应该不是淡化。
4.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求更简明。原来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标点符号”,现在简述为“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命题”。这一变化更好地呼应了作文中对标点的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考生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对这一“基础等级”严加关注。
5.对错别字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去年要求“(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今年将括号去掉,明确要求“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中的致命隐患。 6.有两处难易度的变化:一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中,原来是“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删除了“较好地”这一限制词;其二是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方面,原来要求“‘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现在将其中的“深刻的”删去了。这细微的“易化”应该是个积极的信号。
另外,“附录二”的“古代诗文篇目”中对“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也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总之,《考试说明》总体变化不大,重点能力点依然是“阅读”和“表达”,在卷面结构和分值的分配上也没有变化,这种“稳定”有助于今年考生的稳定发挥。
在未来近三个月的复习中,广大考生在语文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的《考试说明》的精神,让复习的思想更加明确。
2.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在规范性“模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增强第二轮复习的针对性,消化弱点难点,提高复习效率。
3.进一步增强实战性,在实战训练中优化解题的节奏,以便在高考中能充分发挥。
4.注意新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新近发生的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表达”做充分的素材储备。
稳定第一,方向如一
——2010年高考安徽省语文科《考试说明》解读
2010年高考安徽省语文科《考试说明》终于走出深宫,来到了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公众面前。撩开其面纱之后,我们发现,语文科《考试说明》体现了命题决策者“稳定第一”的思想,我们此前所坚持的复习方向不必改变,大可如一。
“稳定”体现在“不变、少变”上。这是说语文考查的“目标与要求”“范围与要求”、卷面的结构和分值分配,和2009年相比,几无变化。大家一直比较担心的“选修”课程的考查,也将一如去年,是“全卷指定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查”,而指定的选修课程,仍是“散文和小说”。这保证了本省试题的平稳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广大师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稳的情绪,有利于当前高三学生按部就班地复习备考,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方面的细微变化,可能体现了命题的新走向,这些微调,类似信号,多加注意,于有效复习,当不无裨益。 以下几点也许是比较重要的变化:
1、“古代诗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一处,原要求“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新的表述是“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括号中的内容删去了。这一变化,是因为原来暗示性太强,还是担心举例不够详尽以免误导考生,不得而知。但是,有经验的师生都知道原来括号中的说明,对解题的引导意义、启发意义。文言文阅读,它重要;古代诗歌鉴赏,乃至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它也是很重要的。
2、“语言文字运用”中,去年的表述是“„„并在具体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今年删去了“较好地”一限制语。这一表述上的变化,可能暗示着“语用题”难度会有所降低。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考查说明,和去年一样,强调了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强调了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但也有一明显变化,那就是它删除了原表述中“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这句话。我个人以为,去年《考试说明》的表述,容易使人认为,高考作文评分,肯定会体现出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要求,然而,去年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并没有关于标点使用的明确规定。实际阅卷中,也几乎没有老师单因考生标点使用错误而扣分。那这一句特加的说明,也就不仅形同虚设,而且扰乱“军”心,所以删去拉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考生可以完全忽略对标点符号使用的复习,在语言应用中设题考查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就是在写作中,一名考生不能正确地使用常见标点符号,他的语文素养就会被阅卷老师看低,他的作文分数必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4、“写作·基础等级”第6小点,关于“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一项,去年的表述“(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今年的《考试说明》删去了小括号,直言“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这一改动,说明高考语文对“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重视程度,哪怕是选择题里已经考查了这一考点,在写作时仍要高度重视。这体现了《考试说明》制定者对母语汉字书写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们考生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5、“写作·发展等级”中“深刻”“有创新”二处,有细微变化。
“深刻”条,原“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鼓励见解多种多样”改为“高考作文鼓励见解精辟、独到”;“有创新”条,原“‘见解新颖’指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改为“‘见解新颖’指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这个变化,有同志认为要求变得宽松了,也有同志认为难度可能与去年持平。我个人以为,这个变化,基本上是逻辑归类和语言表述方面的自我完善。当然也不排除决策者对写作审题中“见解多种多样”的保留态度。 6、最大的变化,当属“2010年语文科考试常见名句名篇默写范围”篇目的调整。 列入默写考查的中学古诗文名篇,今年和去年都是30篇。做了调整的,有六分之一,共5篇。即抽掉了去年划入范围的《陋室铭》《望岳》《泊秦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锦瑟》(前4篇为初中内容,后1篇为实验教材课程中建议诵读的诗词),新增《爱莲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蜀道难》(前4篇为初中内容,后1篇为实验教材课程中建议诵读的诗词)5篇。变化比例不算小,但是它对广大考生应该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因为考生稍加调整便可解决此一变化带来的小问题。
另外,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语文典型试题分析》一部分非常重要。这部分“典型试题”即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后的“试题立意”“试题分析”对于我们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对于廓清我们解题中存在的迷雾、掌握解题技巧,具有极大的价值,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
解读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命题改革
作为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后的首本高考说明,承载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仅就语文学科而言,变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试卷结构和分值改变。整张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大部分。阅读部分的分值比去年增加了3分,应该是加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上;表达部分所减的分值可能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选择题,由原来卷首的四道题减为三道;总题量不变,所少的一道选择题也许来自诗歌鉴赏(原来的两小题变成两大题)。 二、考试能力层次和要求。能力层次增加了一个难度最高的“F.探究”,较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原来的能力层次次序也做了调整,“鉴赏评价”难度降为D级,“表达应用”则升为E级,这很值得关注。 三、考试内容追求创新。“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识记”的难度降低,再次突出“常用”性;“表达能力”的要求提升了,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强调了“在具体语境中”。这都突出了“能力”“运用”这些课改理念。
“现代文阅读”方面,将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改为“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并将这两类文章分开来作要求;删除了“分析综合”中“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原来较有争议的能力要求;对“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变化最大,突出了“作品题材的基本特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等,尤其要关注“F.探究”这一全新的能力要求。
“古代诗文阅读”方面,难度进一步降低,主要在“鉴赏评价”上。另外还有两处微调也应注意:一是对虚词的掌握增加了“意义”的要求;二是将“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
“写作”方面,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在“思想健康”方面增加了“符合主流文化导向”的要求,富有时代感。对“有创新”的要求更加具体,要认真阅读体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依然对错别字提出要求,写错一字扣一分。 复习建议
一、认真研读“高考说明”,准确理解并领会其中的精神,合理地调整旧的复习计划和内容,更好地完成新“说明”中的新的能力要求。
二、注意对新试卷结构的适应,调整并优化新试卷的解题节奏。可以参照宁夏、海南08年高考的试卷结构。
三、强化对新能力要求的训练,尤其是“探究”能力的提升。可多关注新课改较为成熟省市的高考原卷和最新的模拟题,例如江苏,海南等。
四、强化作文规范和创新意识。力求书写规范,文章内容更富有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009年高考安徽卷考试说明(语文)》解读
自2006年秋季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了国家新课程实验,2009年是安徽省实施新课程后的首次高考。2009年安徽省的高考统考科目全部实行自行命题,2009年2月,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了《2009年高考安徽卷考试说明》(2009年2月黄山书社版)。现就语文科相关说明,解读如下: 一、考试能力要求
六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 解读:D级的“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个能力层级的考查,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类文段的阅读题目中,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可以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也可以是小说(尤其是名著节选和小小说)和散文阅读类题目,分值估计在6-8分。
F级的“探究”,是新提出的一个要求,基于新课程教学而出现。探究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注意,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探究”的,这很可能意味着“探究题”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可能性更大)题目中,而且按照“课改区”的2008年试卷结构来看,大多把这类“探究题”安排在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有压轴之意,分值约在8分。 对于“探究”,《考试说明》在“阅读文学类文本”第三条解释道:(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求。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做出正确的把握。(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以上三个方面,第一点要求重在深入分析作品的主旨和意蕴,要求考生能从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层面做出正确把握,选文应该侧重于中国现当代时期的名家名作,安徽籍的名家名作也是命题者的不错选择。第二点强调“知人论世”,选文应该给出相关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降低难度。第三条考生在理解的时候,要注意那个“整体把握的前提”,正确处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关系,不宜一味强调“独特”和“新颖”,要能“自圆其说”。
二、考试内容
内容组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中的“散文”与“小说”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会牵涉到“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中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六个方面,能力层级分别是理解、分析综合。这一部分的要求,较以往没有本质的改变,个别措辞有不同,要求更具体、合理,难度有下降的趋势。
阅读“文学类文本”,会涉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八个方面,能力要求有明显变化,尤其是在“探究”层面。涉及的能力层级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
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生要求“准”,注意答题的规范;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生要求“稳”,做到合理创新,自圆其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三个方面的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些考查内容也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
要求: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增加了“反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比以往的说法更加合理,更有逻辑性。关于这六点的解说也很清晰。 (四)写作
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这样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重点在于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命题出新很难。
三、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阅读题(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选修课程内容),占分比例约为44%(约66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占分比例约为56%(约84分)。全卷指定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查,占分比例约为15%(约22.5分)。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论述题很有可能体现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内容及占分比例: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约占23%(约34.5分)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约占21%(约31.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约占16%(约24分) 写作,约占40%(约60分)
《考试说明》所列举出的题型示例,涉及2008年海南、宁夏卷,2008年全国卷,2005年全国卷,2007年安徽卷,2008年江苏卷,2008年浙江卷,2007年海南、宁夏卷,2007年山东卷【以上示例均为“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
涉及“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示例有2007年山东卷、2006年全国卷、2008年江苏卷、2005年福建卷、2007年全国卷、2008年安徽卷、2008年广东卷、2007年安徽卷、2005年重庆卷、2007年天津卷、2008年海南宁夏卷、2008年浙江卷。
作文部分的题型示例共列举了12个题目,其中命题类4个,材料类4个,话题类4个。
其他题型变化不大,题型示例略。
语文
崭新模式闪亮登场
合肥一中高级教师汪梅林
考纲解读:
一、试卷结构的设置,凸显新高考理念。
09安徽卷将以崭新模式闪亮登场:设置以阅读和表达为主线的卷面结构,切进新课程,撑起全卷内容。着眼于考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运用”,注重对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二、阅读题考试内容及其能力层级的划分,贴近新课程的设置。
09《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题,由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基础性阅读能力(理解B、分析综合C1)的考查,逐步延伸到对文学类文本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分析综合C2鉴赏评价D、探究F)的考查。论述类文章考点有三处变化,一是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更明确,突出基础性;二是将“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着眼于阅读信息处理,变得更全面;三是取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降低难度。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新高考最具创新的内容,“探究”考点首次写进新课程高考方案,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古代诗文阅读变化不大,只是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纳入框架,取消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三、表达题考试内容层次分明,彰显新课改精神。
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要求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突出了“应用”和“表达”,强化了语境应用性的特点。语音点上,重新加上“常用字”的界定,范围更明确;字形点上,明确要求能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与写作中“不写错别字”一脉相承。常见修辞方法
增加了“反复”。语言表达具体考查点的语序有所变动,由08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调整为“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更加科学严谨。写作中的发展等级的各考查点表述语言均有删减,明确的限定减少了,学生临场发挥的余地增大了。
复习建议:
接下来的紧张复习中,考生应在前一轮全面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推敲各考点的解读语,琢磨外省市近年来高考的经典题目示例,尽快熟悉新的高考模式。其次,加强探究题研究,解题时既要进入文本,揭示深刻意蕴,又要走出文本,结合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同时,对于新老高考内容变化不大的知识点,要继续重视,正确处理好稳定和创新的关系。另外,新老考生要强化各自名句名篇默写的“软”;作文训练要在规范化之上体现个性化;关注试题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