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 ,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在中国,酒文化更对伦理道德,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社会理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酒文化以酒为载体 , 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 。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 、 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 ,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 、 自成体系 ,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
酒文化概念的引入
“ 酒文化” 一词 ,是由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 。 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 、 技艺的 、 精神的 、 习俗的 、 心理的 、 行为的现象总和 。 围绕着酒的起源 、生产 、 流通和消费 , 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 ,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 。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 ,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 。 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 , 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从本质上说 ,酒既具有自然属性 , 又具有社会属性 。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 、 器具 、 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 ,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 , 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军事 、 宗教 、 艺术 、 科学技术 、 社会心理 ,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酒文化的历史
从现存的文字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酒 在古代就有深远影响其中,纵情肆欲,荒淫透顶者有
之:殷纣王荒淫无道,喜作长夜之饮,以酒为池,县(悬)为肉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身无羁绊,放浪形骸者有之:晋朝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经常乘一辆小车,提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叮嘱仆人:如果我死去,就地随便埋掉;饮酒为文,才思奔涌者有之:李白斗酒诗百篇,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浅斟细酌,交谊叙旧者有之: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寂寥落寞,有酒无朋者亦有之:无人竭浮蚁,有得至昏鸦 凡此种种,蔚为大观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甲骨文就已有了 酒字,写法是中间是个酒瓶,两侧曲线表示酒溢出,显然在甲骨文以前酒就出现了。据载:公元前 21 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喜欢饮酒,尤其夏朝末代帝王桀,每天只知和宫女侏儒等喝酒玩乐 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统治者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之事为戒,开始实行酒禁政策 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祭祀 会盟用酒和各阶层人们饮酒的礼仪规格与限制越来越松两汉施行酒禁政策,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远比不上秦代严格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酒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虽说时有酒禁,但是总起来看是放纵饮酒的 隋唐的统一,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欢饮酒 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宋人不再具有唐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转而在酒色之乡寻求安慰,及时行乐 于是统治者对酒采取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所以宋代酒禁是松弛的,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古代人做官不仅仅以科举谋仕,在宦海沉浮中,酒文化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酒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民俗事项中,比如:朋友相聚 红白喜事乔迁庆功过诞辰造房打基占卜祭天祭祖重大节日等。
酒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
伦理道德
以酒礼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少长、贵贱等关于忠诚孝道、尊长崇贵等伦理
关系,构成了传统酒的伦理道德。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在古代饮酒君子的人格身上,就体现了令德(品德涵养)、令仪(容止风度)之统一,体现了内(德)与外(仪)的统一。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文化性格
酒文化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苛繁、规范、约束,严于律己律人,失之呆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上的内向、克制、封闭、保守等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对礼教的冲破,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机体上注入了开放、豪放、狂放的一剂强针,特别是文士阶层饮酒,导致他们在特有的生活模式—— —清狂之外复开醉狂一途。前者偏于日神精神,后者偏于酒神精神;前者是主体精神,后者为补充精神。与之相应,产生了中华酒文化的日神酒文化模式和酒神酒文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明了酒,酒也塑造了人。
文化心理
与文化性格相适心,酒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上也产生了两种演变轨迹:一是因为政治失意、生活坎坷等诸种人生因素而壮志难酬、襟怀难舒,以及对时光短暂、世态炎凉的敏感反应和深刻反思,导致人们对现世利禄、来世功名的厌倦,强烈要求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现时解脱,以酒韬晦解愁,形成了文人士大夫的酒文化心理趋向。二是伴随着对改造自然的无可奈何和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代之而起的是在酒祭、酒卜、星占、神供、禁忌等酒事信仰活动中形成的趋吉避凶的心理倾向和“有求必应”的巫术化倾向,构成了中国大众酒文化心理。
思维方式
从广义来说,上述酒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评判以及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方式,都体现了酒文化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向。从狭义上说,酒文化在形象思维方式上的渗透已经为人注目,特别是
文学艺术家饮酒,有利于创作思维进入一种下意识状态,排除“事障”、“理障”,突破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物象的束缚,促进创作灵感的来临,开拓艺术思维的路子,从而信手拈来,冲口而出,自由挥洒,创作出诗、书、画的妙品来,谓之醉吟、醉墨、醉画。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无理性思维形式下攫取营养的。
审美情趣
中华酒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酒的色、香、味、格,酒具器的色、形、纹、饰,酒令的雅俗共赏,酒艺文的疑义相析,既是一种定格、评酒、鉴赏、游戏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酒中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饮酒审美范畴,诸如真、味、道、形、神、适等,都深深渗透进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中:一方面从维护酒礼角度来说,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酒以成礼”,“宴以合好”,以及由此在酒礼场合下显现出来的酌献酬酢的礼仪之美,强化了饮食文化美感中的中和之趣;另一方面,文人名士对世俗社会的伪、范、利、俗表现出鲜明的叛逆立场,追求以真、怿、达、雅为核心内容的酒中之趣,凝结成为文士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性格特征乃全醉态艺术审美情趣,形之作品,往往表现宁丑勿媚的丑怪之美。
伦理道德
以酒礼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少长、贵贱等关于忠诚孝道、尊长崇贵等伦理关系,构成了传统酒的伦理道德。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在古代饮酒君子的人格身上,就体现了令德(品德涵养)、令仪(容止风度)之统一,体现了内(德)与外(仪)的统一。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文化性格
酒文化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苛繁、规范、约束,严于律己律人,失
之呆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上的内向、克制、封闭、保守等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对礼教的冲破,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机体上注入了开放、豪放、狂放的一剂强针,特别是文士阶层饮酒,导致他们在特有的生活模式—— —清狂之外复开醉狂一途。前者偏于日神精神,后者偏于酒神精神;前者是主体精神,后者为补充精神。与之相应,产生了中华酒文化的日神酒文化模式和酒神酒文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明了酒,酒也塑造了人。
当今酒文化现象
内涵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酒的增多,相应的酒文化包含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各类与酒有关的内容,最为着名的就是 喝酒辞令 古代社会传统宴席中,大小酒宴,头三杯都得干,叫做见面礼见面礼,三杯都见底 然后陪酒者开始敬酒,为了表示诚意,自己先干一杯,才开始敬客人,三干一敬之后,开始喝感情酒,可互喝 现代社会也对劝酒词琅琅上口: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赏个脸;看不起,洒一地。然后喝宴酒,喝到高潮时,就开始喝游戏酒,以猜拳行令者为多
交往功能的增强
酒是一种中枢抑制剂,可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使皮层下低级中枢脱抑制而产生出兴奋话语增多欣快情绪释放消除焦虑和对抗其他负性情绪等作用,如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欣快满足感,一醉解千愁的消除负性情绪作用,酒壮英雄胆 时对焦虑和恐惧的弱化,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兴奋作用等 正因为酒的这种不同于其他食品和饮料的特性,使酒具备了促进情感交流沟通的社交属性 饮酒行为除了个人的需要和满足之外,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还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是人类生存实现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酒往往是某种期望情感和信息的载体,有人则是透过酒品看人品。因此,酒喝得多
与少实与虚,意义远远超过喝酒本身
我们对酒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古往今来,有人以酒为乐,每饮必醉,无所作为,有人却以酒激志,饮而不醉 战国时的楚怀王便是视酒如命,沉湎于酒色的昏君,最后终于把国家丧失了 而爱国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后,以酒为伴,杯不离手,时刻不忘国家的安危他在畅饮之后,挥笔写成了 离骚 九章 天问 九歌等壮丽诗篇,开创了诗韵的先河他在投汨罗江前,引杯痛饮,仰天长叹众人皆醉我独醒,成了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酒文化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酒在发挥其强大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酒后滋事 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以及酒依赖酒精肝胰腺炎胎儿酒精综合症等医学问题,而所有这些危害当中以酒依赖最为严重
因此,我们对待酒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酒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承这么久,足以证明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但是当我们面对它时,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助手,但是如果你不能适度地控制,它的作用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凡事要有度,这是我们在接受酒文化并将其传承所应有的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