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

2020-09-0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与朱元思书》习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互相轩邈 猛浪若奔 任意东西 蝉则千转不穷

(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12、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语段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 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 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是,抓住了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花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花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

2

样写好在哪里?

7、从写景方面看,甲文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一)略(二)略(三)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四)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五)①尽,完 走完 ②停止 消失 ③至 叫 (六)山水小品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二、1.C 2.B 3.①形容词作动词 消失 ②使动用法 使……平息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7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10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2望峰 窥谷 七、1 D 2知了长久不停的叫,猿猴接连不断的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5、 奇(清急) 水

异(高险)沉迷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6、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与朱元思书》习题精选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

3、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

4、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_______ __ 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22、《五柳先生传》 1、略 2、①对书的旨意有独到的体会 ②就 ③冷清的样子 ④安然自若的样子 ⑤忧愁的样子 ⑥心情急切的样子 3、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4、传记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5、①往、到 ② 酒杯 6、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7、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 8、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9、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五柳先生传 》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⑵ 往,到;希望、愿望。 ⑶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⑷ 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3、⑴ 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⑵ 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4、不求甚解

5

5、不汲汲于富贵。 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记叙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回答者:fufujiang - 魔法师 四级 12-24 19:35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⑵ 往,到;希望、愿望。 ⑶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⑷ 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3、⑴ 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⑵ 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4、不求甚解

5、不汲汲于富贵。 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记叙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五柳先生传》练习

一、自主练习

⒈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选出加黑字拼音有误的一项( ) A.欣然xīn 吝情lìn 萧然xiāo

6

B.嗜酒shì 短褐hè 俦 chóu C.辄zhá 屡空lǚ 衔觞shāng

D.好读书 hào 宅边zhái 以乐其志1è 3. 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5.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6. 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8. 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7

二、阅读延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9.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10. 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12.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13. “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4. 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五柳先生》答案

⒈ 略 ⒉ C 3 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4.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5. B 6 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7. 略 8.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9. ①往,到 ②酒杯 10.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 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13.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4.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8

《马说》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粟( )外见( ) 食马( )祗(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___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9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不以千里称( )⑤其真无马邪( ) 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⑦骈死于槽枥之间( ) 2、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4、“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 5、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既克,公问其故。

8、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9、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文。

10、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 )②食马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10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13、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1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 8全文的主旨句是: 。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_______”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______; “伯乐”指___________ ; “食马者” ____________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17.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3* 马 说答案

12

一、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3.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二、(一)5.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6.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 耶吗,表疑问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8.①shí吃②sì喂 sì喂 ③shí吃 ④sì喂9.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10.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11.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参考答案: 1、①材cái:同“才”②石:dàn 十斗为一石;③见:xiàn 同“现”;④称: chēng称号⑤邪:yé同“耶”; ⑥祗:zhǐ同“只”;⑦骈:pián两马并驾,2、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3、《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4、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5、其真不知马6、D 7、B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9、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10、①安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11、①此、这②同“饲”,喂养③鞭打(驱使)④有时12、C13、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1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13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4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马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翻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15

“ ”,而伯乐喻指 ,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训练2

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4.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5.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 ”的命运。 6.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7.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6

训练3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本文

中韩愈说明

庸者

\"不

\"的具是: , , 。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

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 其真无马邪?

17

体表现

句子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粟( )外见( ) 食马( )祗(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 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_____ 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 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18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 食不饱,力不足。( )( )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9.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1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1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17、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18、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19、《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

20、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2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19

2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24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

25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

2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27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

2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29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

30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31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4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37.本文采用“_______”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______; “伯乐”指___________ ; “食马者” ____________ 。

38.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___________

40.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42.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如果你是伯乐,你会怎样多发现人才,并人尽其才?

44、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

☆23* 马 说(参考答案) 45、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你也写个对联: , 。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一、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3.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二、(一)5.①有时 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6.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 耶 吗,表疑问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8.①shí吃 ②sì喂 sì喂 ③shí吃 ④sì喂9.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10.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11.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参考答案: 1、①材cái:同“才”②石:dàn 十斗为一石;③见:xiàn 同“现”;④称: chēng 称号⑤邪:yé同“耶”; ⑥祗:zhǐ同“只”;⑦骈:pián两马并驾,2、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3、 《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4、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5、其真不知马6、D 7、B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9、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10、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11、①此、这②同“饲”,喂养③鞭打(驱使)④有时12、C13、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1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21

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送东阳马生序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参考答案:

22

1.C 2.B 3.A 4.B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 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 取得,买到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

(7) 既加冠( 指成人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才学渊博的老师 ) (9) 尝趋百里外( 快步走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 (14) 俟其欣悦( 等到 ) (15) 负箧曳屣 ( 书箱;鞋 ) (16) 持汤沃灌( 热水 ) (17) 以衾拥覆 ( 被子 ) (18) 寓逆旅主人( 旅社 ) (19)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20) 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21) 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22)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23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

24

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2) 岁有裘葛之遗(夏衣; 给予) (3) 无冻馁之患矣 ( 饥饿 ;忧患 )(4)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1“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

25

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2)乡人子谒余( 拜见 )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 (5)自谓(说) (6)论辩 (指谈论道理) (7)是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和议论。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26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

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7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8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② 录毕,走送之 走: 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

答: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答: 七、(2008年泉港区),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29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八、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15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九、(2008年安徽省)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媵人持汤沃灌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十、(2008年南宁市文言文阅读(18分)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0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十一、(2008年泉港区)读文言文,完成5—10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十二、(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 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31

十三、.(2008湖北省咸宁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答: (十四)(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撰长书以为贽 C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其借书亦类予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这一语句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濂具以实对 (4)间召问群臣臧否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32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6.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六、16.① 假:借;② 走:跑;③ 谪:降职远调;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

七、5、C 6、D 7、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八、5.B ,6.A,7.①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8.B 9.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33

九、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十、B\\A 8\\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9\\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 十一、5、(2分)C 6、(2分)D 7、(6分)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 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8、(2分) 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十二、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十三、22、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23、A(2分) 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25、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十四)1.A.朝廷 B.长信 C.平和 D.像 2.假诸人而后见也 3.(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2)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4.(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2)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十五)1.(1)担心 (2)周到 (3)全,都 (4)好坏 2.(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十六、答案: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7.3分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8.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9.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诗词曲五首》习题精选

【基础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烂柯(kē) 酬乐天(chóu) 折戟(jī) B、干戈(gē) 认前朝(cháo) 宫阙(què) C、琼楼(qióng) 贬谪(zhāi) 零丁(dīng) D、婵娟(chán) 踌蹰(chǔ) 绮户(qǐ) 2、选出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萋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4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平。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选出下面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4、选出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以诗答谢) 长精神(振作) 自将磨洗(将要) B、折戟(古代兵器) 铁未销(销蚀) 叹零丁(孤苦无依)

C、丹心(比喻忠心) 不胜寒(承受、经受) 干戈寥落(指代战争) D、经行处(经过) 共婵娟(指月亮) 照汗青(指史册) 5、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⑴ _______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

⑵ 《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⑶ 《过零丁洋》中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⑷ 《水调歌头》中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⑸ 《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曲人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说出你对下面名句的理解。

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极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1、下面这幅画中包含着刘禹锡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请读画写出诗句并完成文后问题。 ⑴ 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它出自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一诗。 ⑵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⑶ 诗题中含有唐朝另一大诗人的字是_____________。 ⑷ 诗中概括其被贬谪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

⑸ 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⑹ 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⑺ 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⑻ 诗中写归来感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5

2、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创新题】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请写出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两句。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

⑴ _____________,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三句(其中一句是课外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不少于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一、1、B 2、D 3、B 4、A

5、⑴ 今日听君歌一曲 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⑶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⑸ 望西都,意踌蹰

6、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是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⑵ 作者在问天、问月、问人生后,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此句道出了千载离人之心。把它变成美好的愿望: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月光。

二、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 3、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能力题〗1、⑴ 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⑵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⑶ 乐天(白居易)⑷ 巴山楚水 ⑸ 二十三年弃置身 ⑹ ①闻笛赋②烂柯人 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⑻ 到乡翻似烂柯人2、D

〖创新题〗1、⑴ 必须善于学习,勤奋学习。──叶剑英 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2、略。3、略。

文言文一课一测(八下一)

一、诗词曲默写、填空:(22分)

36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7、苏轼,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 8、《水调歌头》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填空:(18分)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 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5分)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从 、 两个角度写景状物。(10分)

(3)本文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 体;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 ;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 。(3分) 10、用原文填空。(10分)

(1)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 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缥( )碧 轩( )邈( )泠( )泠 千转( )不穷 柯( ) ......鸢( )飞戾( )天 经纶( ) 窥( )嘤( )嘤成韵( ) ......12、在正确的译句后面画“√”,在错误的译句后面画“×”。(4分) ①猛浪若奔 译句:凶猛的波浪好像奔跑一样。( )

37

②直视无碍 译句: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 ③天下独绝 译句:世上独一无二。( )

④窥谷忘反 译句:偷看山谷忘却返回的路。( )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 风烟俱净( ) 一百许( )里 猛浪若奔( ) ...蝉则千转( )不穷 窥谷忘反( )横柯( )上蔽 ...经纶( )世务者 鸢飞戾( )天者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5选择题:(6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2)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下列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佛印绝类弥勒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6结合文中的语句,简析作者的志趣和情怀:(3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可以看出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两句中可以看出 17、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2分)

1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9、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8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刘禹锡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白居易

7、宋 文学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1)吴均 南朝 叔痒 “吴均体” (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比喻 夸张 清澈 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3)书信 游记(写景)散文 骈文 10、(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1、piǎo xuān miǎo líng zhuàn kē yuān lì lún kuī yīng yùn 12、①× ②√ ③√ ④×

13、消净,散净 左右,上下 飞奔的马 通“啭”,鸟叫声 通“返”,返回 树木的枝干 筹划,治理 至 14、(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4)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15、(1)D 动词作名词,奔马 (2)C (3) D 16、(1)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17、先总后分

1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20、言之有理即可。

《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河东人,也称“柳河东”。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 韩愈 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二人并称为韩柳。又和刘禹锡交好,与其并称为刘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永州任上所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凄苦忧伤的感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三、解词: 1、心乐之(高兴)2、水尤清冽(格外) 3坻 (水中高地) 、屿(小岛)5、堪(不平的岩石) 6、蔓 (藤蔓) 7、蒙络摇缀 (遮掩)(下垂) 8、 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9、 下澈(照到水底)影10、布(映在) 11、怡然(呆呆的样子) 12、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蜿蜒)13、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14凄神寒骨(感到凄

39

凉)15、 叔尔(忽然) 16、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7、悄怆(忧伤的样子)18、幽邃(深远)19、以其境过清(凄清) 四、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五、阅读分析类:

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翻译过来) 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1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

40

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2、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3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5、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16(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7、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分析吴均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以及郦道元写的“绿水平潭,千丈见底,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就选材来说,与本文有何不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B、吴均、郦道元都概括地、抽象地写这些事物、是从人的直观感受来写的,客观地体现山水的特点。而柳宗元自己感受写得少,大部分内容刻画了鱼的形态、神情。是以山水之美排遣被贬后抑郁的心境。)

18、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0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1、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1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 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4、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6 小石潭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42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ò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近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

课文优化测控

☆26 小石潭记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

43

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27 岳阳楼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 ) 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樯倾楫摧( )( )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增其旧制( ) ②前人之述备矣( ) ③沙鸥翔集( )

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_”一句照应。 ④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然则: ②去国怀乡: ③南极潇湘: ④连月不开:

6.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

7.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二)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44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13.最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4.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 (三)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因以与之。( )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说服。( )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三、作文

19.学习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处你游览过的风景名胜,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27 岳阳楼记答案

一、1.zhé yín fēi zhǐ tīnɡ qiánɡ jí shānɡ háo 2.①规模 ②详尽 ③栖止 ④做太守

3.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一)5.①既然这样,那么。②离开国都。③尽。④放晴。 6.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45

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感极而悲。

9.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二)10.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3.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14.可用现代汉语,也可仿文言风格。 (三)15.资治通鉴

16.①……的原因 ②于是,就 ③这样 ④同“悦”

17.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三、19.提示:情景要有机结合。 岳阳楼记 习题精选 一,基础练习题

1.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霪雨 yín 朝晖夕阴 huī B.皓月 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 zhǐtīng C.骚人 sāo 潜形qiǎn 薄暮冥冥 mǐng D.怒号 háo 舟楫 jí 心旷神怡 yí 2.解释下面句中的多义词.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 C.而或长烟一空 ( ) 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 )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 此乐何极 ( )

3.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46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5.将下列各句填入原文空白处.

原文:若夫霪雨霏霏,________,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______,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薄暮冥冥,________.

① 虎啸猿啼 ② 樯倾楫摧 ③ 连月不开 ④ 日星隐耀 参考答案: 1.C

2.A.取胜 好,美 B.散尽 放晴 C.全 表数量 D.到 穷尽 3.B 4.C

5.③④②①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练习. 1. 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 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习题精选 一、基础练习题

1.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霪雨 yín 朝晖夕阴 huī

B.皓月 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 zhǐtīng

C.骚人 sāo 潜形qiǎn 薄暮冥冥 mǐng

D.怒号 háo 舟楫 jí 心旷神怡 yí

2.解释下面句中的多义词。

47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

C.而或长烟一空 ( )

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 )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

此乐何极 ( )

3.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

48

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5.将下列各句填入原文空白处。

原文:若夫霪雨霏霏,________,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______,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薄暮冥冥,________。

① 虎啸猿啼 ② 樯倾楫摧 ③ 连月不开 ④ 日星隐耀

参考答案: 1.C

2.A.取胜 好,美 B.散尽 放晴 C.全 表数量 D.到 穷尽 3.B 4.C

5.③④②①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练习。

1. 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 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9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练习题

一、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2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萧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1)胜状__________ (2)骚人__________ (3)去国__________ (4)仁人__________ (5)庙堂__________ (6)微:__________ 2、写出文段中的四对反义词:(4分)

(1)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提到的“二者之为”是哪二者?试找出原文句表示。(4分)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文中的“进”是指______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摘录原句填空,4分) 6.文段中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2分)

【1.(1)美好景色 (2)诗人 (3)离开国都(京城) (4)品德高尚的人 (5)朝廷上 (6)没有 2.(1)喜 悲 (2)进 退 (3)先 后 (4)忧 乐3.略 4.(1)“感极而悲者矣”;(2) “其喜洋洋者矣”5.居庙堂之高 处之远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二、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或/异二者/之为

C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 处/ /之远/则忧/其君 2. 解释文中加点词: (2分)

尝: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 3.“古仁人”指什么人?联系全文看这里说的“古仁人”是与__ __相对而言的。 答: (2分) 4.“二者之为”是指什么?(用上面词语概括) (1分) 答:

5.文中是怎样概括“古仁人之心”的?(1分) 答:

6.文中的“进”指________ _____,“退”指_____ ________。(2分)

50

7.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成现代汉语。(1分) 译文: 8. 形式上看,“吾谁与归?”是 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达作者阔大情怀、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1分) 三、阅读: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

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出对文中对比手法运用有误的一项( )(2分)

A“迁客骚人”情怀与“古仁人之心”的对比。

B“春和景明”的美景与“霪雨霏霏”的悲凉景色的对比。 C“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两种心情的对比。

D“先天下之忧而忧”与“ 后天下之乐而乐”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增其旧制: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备矣: (4)去国怀乡:

3、范仲淹借此文来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 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2分) 4、“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3分) 【1、D 2、规模;通“嘱”,嘱托;详尽;离开。 3、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在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4、略(可围绕政治理想或旷达胸襟或远大抱负或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问题。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51

(1)山岳潜形 潜:—— (2)薄暮冥冥 薄:——

(3)把酒临风 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 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1.D2.(1)隐没 (2)迫近 (3)持、执 (4)曾经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4.居庙堂之高处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1、(3分)(1)居:处、处在 (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3)归:归依(各1分) 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各2分)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每空1分)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六、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

52

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 处之远则忧其君( ) (2) 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安用重法耶?译文:

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1.(2分) (1)他的 (2)这 (每小题1分)2.(2分) B3.(4分) (1)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分)4.(3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1分)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分)】 七、理解填空:

1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7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9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10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之远。

12《岳阳楼记》中,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岳阳楼记 习题精选

一,基础练习题

1.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霪雨 yín 朝晖夕阴 huī B.皓月 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 zhǐtīng C.骚人 sāo 潜形qiǎn 薄暮冥冥 mǐng D.怒号 háo 舟楫 jí 心旷神怡 yí

53

2.解释下面句中的多义词.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 C.而或长烟一空 ( ) 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 )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 此乐何极 ( )

3.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5.将下列各句填入原文空白处.

原文:若夫霪雨霏霏,________,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______,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薄暮冥冥,________.

① 虎啸猿啼 ② 樯倾楫摧 ③ 连月不开 ④ 日星隐耀

参考答案: 1.C 2.A.取胜 好,美 B.散尽 放晴 C.全 表数量 D.到 穷尽 3.B 4.C 5.③④②①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练习. 1. 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 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4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选

2004江苏省淮安市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 ④射者中,弈者胜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3分) 5.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2005常德市(新课标版)(15分) 6.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2分)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朝 暮 也。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颓然乎其间者 D而不知人之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8.填空。(4分)

⑴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 (1分)

⑵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9.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3分)

2006(百色非课改) (13分)

11.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12.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55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5.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06 (衡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饮少辄醉。 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然: 17.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18、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2006吉林省

2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代的文学家。(1分) 2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2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2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2007遵义市

3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伛偻提携 ④觥筹交错 3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6

35、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2006(安徽非课改)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欧阳修《醉翁亭记》第③节

3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3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3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2004、靖西县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4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1、[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4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情怀。

44、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1. ①就 ②情趣 ③尽兴地喝酒 ④下棋2.C3.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4.水落而石出。5.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⒍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⒎B ⒏(1)佳木秀而繁阴(1分) (2)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3分)

57

⒐(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⒑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11.B 12.背 摆放 酒杯 蔬菜1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1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15.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6.①就②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评分标准:2分。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否则不给分。 17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评分标准:3分。“蔚然”和“深秀”是主要计分点。翻译正确各计1分,整个句子翻译通 顺计1分。) 18.D 2分。 参考答案(甲)21、宋(北宋)(1分)22、(1)倾泻(倾注或快速地流)(2)离开(共2分,每小题1分)23、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2分)24、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共2分,每点1分)25、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共3分,启示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33、①情趣②昏暗③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④交互错杂。(答对一词给1分,共4分)34、①峰回路转,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对一句给2分。共4分)35、体现了作者寄情山奈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意思接近即可。共4分)3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3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3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0D 41、居庙堂之高 处江之远42、见翻译书43、忧 醉与乐 44、先天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汇编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

58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 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7.B

28 醉翁亭记

一、积累与运用

59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 ) 环滁( ) 晦明( ) 伛偻( ) 觥筹( ) 林霏(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泉香而酒洌( ) ③负者歌于途( ) ④树林阴翳( )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 ) 表示解释语气的:( ) 表示肯定语气的:( ) 表示感叹语气的:(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9.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60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11.概括本段大意。

12.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 14.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5.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16.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17.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三、作文

18.我们的家乡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一处向游人介绍。

要求:自拟题目,语句通顺,200字以内。 ☆28 醉翁亭记 一、

1.lánɡ yá chú huì yǔ lǚ ɡōnɡ fēi 2.①情趣 ②清 ③背负东西 ④遮盖 3.①醉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①③ ②⑥ ④⑦ ⑤ 二、(一)5.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6.B

7.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8.B

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二)10.醉翁亭记

11.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12.醉能同其乐 13.人 太守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三)15.①三十里为“一舍” 房舍 ②抬 全

16.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61

17.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三、18.提示:要写出概貌和特点,条理清楚。

《醉翁亭记》测试题

班级__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10分)

1、环滁皆山也( ) 2、林壑尤美( ) ..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5、饮少辄醉( ) 6、名之者谁( )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8、醉翁之意不在酒( ) ...二、翻译句子。(12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三、回答问题。(12分)

1、文段出自《 》作者__________是 (代)著名文学家。(3分) 2、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 。(1分) 3、描写琅琊山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描写景物由远而近的句子是从 到 (2分) 5、写醉翁亭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1分) 6、文段中直抒作者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文段写琅玡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 ,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 。(2分)

8、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2

(二)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 , , , ,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原文。(4分)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9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2、山间之四时也( ) ......3、云归而岩穴暝( )( ) 4、发( ) 5、芳( ) ....6、秀( ) .三、翻译。(6分)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答问题。(9分)

1、文段中写到有一年四季的景色依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春: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 ___ 冬: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文中描写从早到晚的句子是从 到 。(2分) 4、文中描写自春至冬的句子是从 到 。(2分) 5、“乐亦无穷”的“乐”指 。(2分)

(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用双竖线把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答:第一层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第四层__________。 二、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19分) 1、至于负者歌于途( ) 2、行者休于树( ) ...3、伛偻提携( )( ) 4、临溪而渔( )( ) ......5、泉香而酒冽( ) 6、山肴野蔌( ) ..7、杂然而前陈者( )( ) 8、非丝非竹( )( ) ......9、觥筹交错( )( ) 10、弈者胜( ) ...11、苍颜白发( ) 12、颓然乎其间者( ) ...13、宴酣之乐( ) 14、往来而不绝者( ) ...三、翻译。(6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苍顔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3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四、回答问题。(12分) 1、表现宾客宴饮的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文中描写由外而内的句子是从 到 。(2分) 3、文段叙述的事有 、 、 、 。(2分) 4、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 。(2分)

5、表现太守与众宾出游,不事铺张,不事排场的句子是: 。从而通过“ ”字来表现太守之乐。(2分)

6、作者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7、本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1分)

(四)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9分) 1、已而夕阳在山( ) 2、树林阴翳( ) 3、鸣声上下( )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6、醒能述以文者( ) 7、太守谓谁( ) ..8、醉能同其乐( ) 9、乐其乐( ) ....二、翻译句子。(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三、回答问题。(14分) 1、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1分) 2、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以 字贯穿全文。(1分)

4、描写山间夕照全景的起句是: ,结句是: ________(2分)

5、写出众人归时的情景的句子是: 。(1分) 6、写出众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 。(1分)

7、文段中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乐,其中最高境界的乐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64

参考答案:(一)

一、解词

1、环:环绕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辄:就 6、名:命名 7、得:领会;寓:寄托 8、意:情趣 二、翻译

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而寄托在酒上

2、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5、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6、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三、回答问题 1、《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2、环滁皆山也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从“环滁皆山也”到“醉翁亭也”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醉翁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

一、填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二、解词

1、若夫:像那;霏:雾气;开:散 2、四时:四季 3、归:聚拢;暝:昏暗 4、发:开 5、芳:香花 6、秀:发荣滋长 三、翻译

1、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这

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

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3、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四、回答问题

1、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3、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4、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5、欣赏山中四时之景的乐趣

(三)

一、滁人游 || 太守宴 || 众宾欢 || 太守醉 二、解词

65

1、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休:休息 3、伛偻:驼背,指老人 提携:指小孩 4、临:靠近;渔:打鱼 5、冽:清 6、蔌:菜蔬

7、杂然:杂乱的样子;前陈:摆放在面前 8、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9、觥:酒杯;筹:酒筹 10、弈:下棋 11、颜:脸色 12、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13、酣:尽兴地喝酒 14、不绝:络绎不绝 三、翻译

1、老年人弯着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2、脸色苍白,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3、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的欢乐。 四、回答问题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2、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众宾欢也”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 6、为太守宴创设氛围,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中心 7、借代

(四) 一、解词

1、已而:不久 2、翳:遮盖 3、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 4、从:跟从 5、去:离开 6、述:记述 7、谓:为,是 8、乐:乐趣 9、乐其乐:自有他的乐趣 二、翻译

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三、回答问题 1、醉能同其乐

2、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乐在与民同乐 3、乐

4、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太守乐,众宾乐,禽鸟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29* 满井游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 ) 廿二日( ) 燕地寒( ) 呷浪之鳞( ) 曝沙之鸟( ) 泉而茗者(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66

①局促一室之内( ) ②土膏微润( ) ③娟然如拭( ) ④泉而茗者( ) ⑤红装而蹇者( ) 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3.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____________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他是明朝“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5.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 6.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7.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9.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67

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 ) ③数之辄不尽( )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 )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三、作文

16.田园风光是无比美丽的,田园生活是令人向往的。根据下面四句古诗中的意境,发挥想象,描绘出“邀我至田家”的场景片断,字数150字左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9* 满井游记

一、1.lì niàn yān xiā pù mínɡ 2.①拘束 ②肥沃 ③擦 ④烧茶 ⑤骑驴 ⑥湿遍 3.袁宏道 公安派

二、(一)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68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 柳条……寸许 8.廿二日 稍和 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0.①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②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二)11.①初生的 ②回头看 背着 ③查点 ④一般人 雕刻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卢沟桥。重点是桥侧雕刻的石狮。

13.村头上防御敌人侵犯的碉堡,顺河蜿蜒曲折,望去如同城墙上的女墙。

14.以“桥北而村”为界,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桥。下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村。 15.最大的感想应是:中国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具有高超的聪明才智。 三、16.提示:认真体会诗歌意境,想象要合理。 满井游记 习题精选

一、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脱笼之鹄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鳞鬣liè

答案:B

二、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69

A.饮少辄醉 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 游人虽未盛

答案:C

三、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答案:D

四、问答思考题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70

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70回答者: 刍阝 - 千总 五级 2009-4-12 17:32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了相关内容

71

• 满井游记练习题及一个课外题

• <<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所有的虚词的解释. • 袁宏道满井游记 • 满井游记 夏景

• 《满井游记》的作者是谁? 更多关于满井游记练习题及答案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练习题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满井游记 习题精选

一、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脱笼之鹄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鳞鬣liè 答案:B

二、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 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 游人虽未盛 答案:C

三、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答案:D 四、问答思考题

72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0 诗五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 )投箸( ) 突兀( ) 大庇( ) 岑参( )狐袭( ) 布衾( ) 己亥(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②问君何能尔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3.默写。

73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5.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6.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7.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9.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10.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74

14.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二)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7.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作文

18.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叙事散文。 ☆30 诗五首

一、1.zūn zhù wù bì cén shēn qiú qīn hài 2.①构筑房舍 ②这样 ③渡 ④渐近 ⑤沙漠 ⑥花

3.①悠然见南山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愁云惨淡万里凝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4.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

75

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5.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6.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 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7.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二)8.①铁甲编成的战衣 ②织锦的被子

9.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10.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11.送别

12.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1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4.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6.孤独(凄凉、失意等)

17.哪一句都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三、18.提示:改写要符合原文文意。

诗五首 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荒秽 ( ) 道狭草木长 ( ) 轩 ( ) 面场圃 ( )苔 ( ) 排闼 ( ) 腊酒浑( ) 鸡豚( ) 二、解释词语。 1.把酒话桑麻 话: 2.还来就菊花 就:

76

3.几年早莺争暖树 暖树: 4.两山排闼送青来 闼: 三、填空

1.《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的诗句是 2.《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诗是 3.《钱塘湖春行》中的颈联是 4. ,但使愿无违。 5.一水护田将绿绕, 。

6.《钱塘湖春行》表示最美景色的地方的诗句是 四、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将下列作品、作者、所处时代联接起来。

《游山西村》 陶渊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过故人庄》 陆 游 《归田园居》 孟浩然 六、体会这五首诗的意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2.《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3.《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几种景物描绘西湖风光的?

4.《书湖阴先生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然景物?

77

唐 唐 晋 南宋北宋

5.《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七、阅读下面两文,回答文后问题。【甲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乙文】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

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是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劳动的 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吴伯箫《菜园小记》)

1.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为:( ) 斜 轩 煦 稠

A.xié xiān xùn zhòu B.xiā kān xū chuó C.xiá xuān xù chóu D.xié kàn xūn zhōu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把酒话桑麻”与“谈谈话”中的“话”表意不一样。( )

②“还来就菊花”与“中耕得是深还是浅”中的“还”读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 ) 3.甲文作者,乙文作者 处在不同的时代,选用不同的体裁,甲文为 ,乙文为 写下了反映 生活这一同一题材的篇章。

4.从内容上看,甲、乙两文都描绘了田园风光。甲文作者选取 这一场景加以描述; 乙文作者选取暮春中午 和夏夜 两个片断来表现。

5.在写法上,两文作者都在平淡的描述中蕴藏着深厚的 ,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田园情趣的 。如乙文中最明显的一句是“ ”。

78

6.甲、乙两文中都写了“闲话”的情况,但闲话的方式不同,甲文边 边闲话;乙文是边 边闲话,体现出一种悠闲自乐的心境。

7.甲、乙两文中都充满了“田园情趣”,同是田园情趣,但有本质上的区别,甲文是所

具有的;乙文则是 所具有的。因此,乙文中用“ ”一词,一方面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对甲文的那种“田园情趣”加以 。

8.甲文中描写“故人庄”景象的句子是“ ”;乙文中反映“沁人心脾”原因的句子是“ ”。 9.朗读诗要讲究节奏。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你按音节划分的方法,选出“邀我至田家”一句划分正确的一项:( ) A.邀/我/至田家 B.邀我/至田家 C.邀我/至/田家 D.邀/我至/田家 参考答案

一、huì zhǎng xuān pǔ tái tà hún tún

二、1.说,闲谈 2.靠近 3.向阳的树 4.小门三、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衣沾不足惜 ⑤两山排闼送青来 ⑥绿杨阴里白沙堤四、C

五、《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书湖阴光生壁》—王安石—晋 《过故人庄》—陆游—南宋 《归园田居》—孟浩然—北宋

六、略七、一、1.C 2.①√ ②× 3.孟浩然 吴伯萧 古诗 散文 田园 4.朋友邀我做客 间苗 谈话 5.情味 感受 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6.喝酒

吸烟 7.封建士大 夫、封建文人 劳动人民、革命知识分子 真正 否定 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新鲜 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 9.C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