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10)
李仕才
一、古诗词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诗人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AC [B项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D项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错,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 2.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凄凉。
⑥
④
⑤
②
③
①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节。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__
__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__以母忧去职。服阙,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
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
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
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
[解析] A“出仓米”与“振救之”同时属于“表”的内容,不可断开。B介词短语“以防海抄”表“修沪渎垒”的目的,意思完整,断开后语意不通。D兼有A项与B项的错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
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 “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并非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
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功,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
B.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
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任总督后并没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
D.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
[解析] “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分析有误,他的屯骑校尉一职是元帝直接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5分) 译文:__恰逢朝廷军队战败,皇上被逼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挽救大局,就先坚定地防守来等待四方发兵救援。__
(2)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5分)
译文:__虞潭表面上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明确,有胆识有决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__
[解析] (1)译出大意给3分,“俟”“逼迁”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3分,“貌”“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他的父亲虞忠,官至宜都太守。虞潭清正坚贞有品行节操,州郡征辟他为从事、主簿。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酒,出任祁乡县令。时逢张昌造反,很多郡县都跟着他作乱,虞潭独自领军斩杀了张昌别部邓穆等人。平乱后襄阳太守华恢上书推荐虞潭兼任建平太守,虞潭以生病为由坚决拒绝。此后相机征战,凭借军功被赐封都亭侯。虞潭安抚了荒乱后的灾民,让他们都各得其所。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
被派遣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虞潭到庐陵时,正赶上华秩已经被平定,但湘川乱贼杜弢还声势旺盛。当时,甘卓在宜阳驻军,被杜弢军所逼迫。虞潭便领军前去解救甘卓,甘卓向上级推举虞潭兼任长沙太守,虞潭坚决地推辞,不去就任。
元帝即位,称为晋王,虞潭被封为屯骑校尉,升任宗正卿。后来他因病请假回家休养。正赶上王含、沈充等人进攻逼近京城,虞潭便在本县内招揽聚合宗族众人,以及郡中大户人家,一起组织义军,参与人员数以万计,他借用明威将军之名。于是他领军前去勤王救国,到了上虞。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了诏书任命虞潭担任冠军将军,兼任会稽内史,虞潭立即领受了任命。义军汇集时,有野鹰飞来,聚集在屋梁上,大家都感到害怕(认为是不祥之兆)。虞潭说:“我们凭大义起兵,连这刚烈凶狠的猛禽都前来集结,一定会打败反贼的军队!”虞潭派遣军中长史孔坦率领前锋先过浙江,追击沈充。
晋成帝即位后,虞潭出任吴兴太守。苏峻造反,朝廷提拔虞潭总领三吴、义兴等五个郡的军事事务。恰逢朝廷军队战敗,皇上被逼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挽救大局,就先坚定地防守来等待四方发兵救援。恰逢陶侃领军南下,虞潭率领众将士与各路兵马合并势力,东西各路义军便互相借势而起。后来虞潭派督护沈伊在吴县抵挡苏峻的将领管商,却被管商击败,虞潭自己贬了自己的职,归还节度之权。
不久,苏竣之乱被平定。虞潭以母亲老迈为由,就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余姚。朝廷下诏让他转任镇国将军。因之前的各种功绩,提升他的爵位为武昌县侯。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俄殍遍野。虞潭于是上表请命,取出官仓中的粮食賑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来防御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
虞潭表面上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明确,有胆识有决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敗。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谥号孝烈。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 A“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D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
多的社会功能。
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
[解析] 重点论述了“诗”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 C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