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念经式的喃喃自语,它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字字响亮”、自然流畅、忠于文本,对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思想上的共鸣与再创造。朗读指导贯穿文言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在开始教学时宜以教师范读和领读为主,之后可以逐渐进行诵读指导。文言文因其本身的特点,在朗读时要注意生僻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断句要正确,语气词的长短音控制要适宜。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句,“要”通“邀”,意为邀请,读四声。
二、释词解句,抓牢基础
文言文中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常见,实词、虚词在句子结构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特殊句式也俯首皆是,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看懂文言文。
三、“文”“言”并重,共同提高
做到“文言并举”,寓“文”于“言”。“文”是指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评价、思想感情等;“言”指的是构成文章的字词和语句。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既要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又要注重对文本的分析鉴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水平,达到美文美教的目的。
四、建立知识之间横向联系,加强文言知识积累与整合
积累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候,学生们具备了一个个的文言知识点,缺少的恰恰是一条将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的线索,以致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看起来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积累方法,给学生们牵一条知识“线”索,做到“温故知新”、“以旧带新”。 【对策、方法】 1以情动人,消除隔阂
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在于文言文年代 久远、古奥难懂、教学枯燥,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源于文言,我们的语言系统中还保留有文言的一些习惯,如“所见所闻”、“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等。文言文学习的现代意义要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就向他们阐明。
其次,文言文教学要注意情感教学,以情动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根据文本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运用实物、借助图画、播放音乐、扮演角色或以语言描绘等。 2、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美文美教,陶冶审美情趣
首先,要增强语文课本本身的审美性。 (1)增强教材的情趣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首先教师本身要有高雅的情趣,文化修养高,教学语言丰富、幽默,对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局限于前人之说或教参。其次,教师要适当开发新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2)鼓励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发挥。
文言文教学应更重视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开发,文言中的“空白点”、作者只想意会而不愿言传的情感都是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力的舞台。
(3)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能力。
判断考验的是审美主体对自身以及审美对象本质上的“真”、“善”、“和谐”的反思与鉴赏。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无疑都是“美”的,学生可以对其中描写的景物、人物、思想做出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或真或假的判断。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自觉进行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审美创造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要让学生
有进行审美创造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打压、不排斥学生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 4、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课堂中穿插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典故,注意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知人论世,增加课堂厚重感
文史不分家,特别是文言文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如果能善加利用,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课堂教学沉闷无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典故的讲述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文言文的题材都属于初中生不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避免生硬的导入,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教学支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文言文的内容联系起来
(3)适当组织学生自学、自讲,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难度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以后可以借助工具书、注释进行自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