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结庐在人境, ①。 ②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小题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诗经·蒹葭》
【小题3】你的同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非常苦恼。经过观察了解,你发现是他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请选用《论语》中的原文来帮助对方。
【小题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列举了历史上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成就大业的人物;还论述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内有贤臣辅佐、外有敌国外患的观点。用以阐明“①__________,② ”的道理。
2.填写名句或按要求填空 (1)酒困路长惟欲睡,。 (2)妇姑荷箪食,。
(3)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4)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两句话是:__________,。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__________,。”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1.镜子(20分)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
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小题1】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小题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6分)
(2)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6分)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2)卿今者才略。(者:) (3)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4)见往事耳。(往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3】甲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阅读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前面两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3分) 【小题4】甲乙两篇文章所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能写出几句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至
少两句,3分)
2.12分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魏闻之,袭楚至邓 ”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怅恨久之B.属予作文以记之C.水陆草木之花D.何陋之有【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这个人才。 【小题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惠王患之②乃令张仪详去秦 ③大破楚师于丹、淅④复释去张仪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2 1——22 题.(共5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这首词上阙和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 【小题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①自悄然②。寒灯思旧事,断雁③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④,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①凝情:专注深沉的思虑。②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③断雁:失群之雁。
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④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①诗中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2分) ②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21---22题。(4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小题1】.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分)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