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镇中心小学 李婷
《清平乐 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
一、诵读词句,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组词导入,之后让他们发现问题,找到词与古诗的不同。并通过初步朗读,把学生从文本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图画感知中,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激活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
二、感受画面,悟出词意。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因为这首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五年级的孩子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引导学生立足于文
本整体,让学生看着画面找出对应的词句,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理解难理解的词如“相媚好”“无赖”等的意思,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让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
在学习这首词时,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立体的画面。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一个难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入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
歌。在这首词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首先在品人物,作评价这一教学环节中,应该让学生多展示一下,如:请两个学生上台对话后由其他组的同学作评价„„其次,最后在朗读升华阶段,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
总之,通过《清平乐 村居》一课,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之路,就是文化寻根之旅。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寻求和开辟一条通往感悟和积累的文化之路,责无旁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