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得 分 评卷人

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答题册

考试科目: 姓 名: 程兵 学 号: 12544004 培养单位: 国际商学院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考试时间: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经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一科学创举主要表现在:对市场、商品、计划等经济要素进行客观的中性化界定,并解除其被人为强加的意识形态羁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济转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其科学内涵包括按照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连接并促成其前进的动力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展开来说,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应该包括五个环节,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 包括方法) 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实践形态的经验化、经验形态的理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就是进行语境的转化, 由欧式的语言变为中国民族的语言, 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民族气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 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此指导中国亿万群众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实践活动。实践形态的经验化, 就是把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加以系统总结, 使之成为经验形态的财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质, 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对于理论创新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的本性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和现实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方向完全一致。因此, 它必然要求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法是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 它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认为, 那种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

1

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科学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论整体, 也必然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如若不是那样, 而是固步自封, 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终极真理, 没有使结论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 这种学说就是不完备和不可取的。因此, 马克思主义者若要不落后于时代, 就要与时俱进, 从各方面把自己的理论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要求创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实践及其发展同社会实践的主体及其发展是共存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 还在延续, 社会实践就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提升到更高程度, 这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始终自觉地面向社会, 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论必然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 不可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群众基础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离不开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 义的群众基础就是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总要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 不断寻求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 它必定随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创新, 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三、中国社会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从2008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上了,但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有些问题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首先,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所谓“双转”交织,就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经济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种“双转”来得快,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实际上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如社会道德底线一个一个被击穿等。再加上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更加复杂。

第二,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社会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离开了土地。一方面,农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初中以上的合格劳动力,但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群没有平等的待遇,干最脏最累的活,工资待遇却是最低的,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圈地化,没有使农民比较公平地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这种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背离,尽管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但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没有破解传统的二元社会根基,反而演变成三元社会结构。中

2

国社会过去是农村和城市两种结构,通过严格的户籍制,把所有中国人固定在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上。现在,户籍在一些地方松动了,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根基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还在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又演变出一个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这些人既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市民,因为即使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但并没有城市市民的身份和生活。中国社会在转型中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三元社会结构了。这是当初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性,使我们在这一过程付出了比较高的代价。首先,使社会矛盾凸显。特别是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这方面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四大差距被放大了。再次,政府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受到社会的质疑。有人说,现在政府的政策制定,越来越有利于富人,越来越有利于强势集团,越来越有利于垄断行业。而弱势群体、下岗的、打工的在公共政策制定上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此外,在社会转型中,中国公民社会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快速发展、成熟,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而政府的管理服务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常常受到公众的诟病,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四、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决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与发展性,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重大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的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重要阶段,改革、发展和稳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就要丰富和发展我党的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这些则需要在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最终完成。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的主流地位就至为重要。

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

其次,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领先地位。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化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我党自觉站在时代前沿、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特征、前瞻未来和发展趋势。

最后,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抓住解决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还要坚持尊重和学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概括和总结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初步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来自于实践的新思想、新认识而向前发展。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期我国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实际上没有任何侥幸和退路,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化险为夷,到达另一个境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动力和

3

源泉。这个动力和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变革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 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 也不能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事实上, 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创新, 都源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党。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 从理论上不断做出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正确把握了这些基本观点, 才创立出来并形成科学体系的。

从目前我国的改革实践看,首先是让民众树立起对改革的信心,重构改革的共识。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围绕执政党和政府自身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自我改革,如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废除不合理的特权、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给民众更多的选拔官员的选择权等。同时,要尽快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行业、城乡差距等,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上述问题不管涉及的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要敢于触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正面加快社会转型的步伐,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案例表明,中国政府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模式,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也会存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战略与制度体系;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未必能取得成功;与其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如客观分析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在此基础上量体裁衣,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政策与制度。 未来10年,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革命”。

五、总结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十大辩证要求[J]. 公安研究 , 2008,(05)

[2] 张月群. 坚持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6,(05) [3] 曾学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04)

[4] 周杨. 突发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关系[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10,(05) [5]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2008,(05) [6] 彭贵平. 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J]. 毛泽东思想研究 , 2008,(03) [7] 惠晓峰. 新时期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J]. 长白学刊 , 2008,(06)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