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值的研究

2023-08-2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Discussion 探讨

关于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值的研究

文|胡雁宾 刘君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比对了国内外在非机动车道宽度值设置方面的相关规定,总结归纳了我国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取值的要求,并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标准的意见建议。0.9米。另外,在设计自行车道时,重视保障骑车人的安全,有专门的缓冲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在设置自行车道宽度时,考虑了隔离设施、骑行速度差、停车泊位对骑车人安全的影响,并设置了安全距离。英国《公路工程师手册》规定,双向主干线上的自行车道一般设置3.5米,双向次干线一般设置2.7米,单向线一般设置2.7米。一、国外有关规定的分析2011年,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制定了《城市自行车道设计指南》,分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设置停车道的路段,骑行专用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外侧(停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而普通自行车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内侧。各类车道宽度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美国根据车道设置形式和安全等级划分自行车道种类,其中一条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表1 自行车道类型及宽度

类型传统自行车道定义通过路面标志系统划分出骑行专用空间,通行方向与相邻机动车道行驶方向一致设置缓冲区域的传统自行车道,将自行车道与相邻的机动车道分隔开。适用于有额外车道宽度的街道或车速较快、通行量较大及重型车辆较多的街道骑行方向与相邻机动车道行驶方向相反设置于单行路或(中间有分隔的)双向车道左侧骑行空间的传统自行车道等级较高的自行车道,通常采用物理隔离在高差上将骑行空间与机动车道分离由相分离的骑行专用道组成,在道路一侧的车道内同时满足两个方向的通行需求宽度理想骑行宽度(外侧骑行边界距离路缘或纵缝的距离)为4英尺(1.2米),最小为3英尺(0.9米)在靠近护栏等物理屏障时,应宽出2英尺(0.6米),以保证最小安全距离设置缓冲区域时,车道宽度可视情适当缩减,如路边3英尺(0.9米)宽的缓冲区与4英尺(1.2米)宽的骑行空间可视作7英尺(2.1米)宽的自行车道。设有停车泊位的路段,骑行车道应大于5英尺(1.5米),以降低车门开合引发的交通风险自行车流量较大、骑行速度差异较大且需要并排骑行的路段,自行车道理想宽度为7英尺(2.1米)参见传统自行车道参见传统自行车道自行车骑行专用道的理想宽度为5英尺(1.5米)。在自行车流量较大的路段或上坡区域,理想宽度为7英尺(2.1米)单向的抬升式骑行专用道的理想宽度为6.5英尺(2.0米)。骑行专用道在接近交叉口或路颈时变窄,最小理想宽度为5英尺(1.5米)双向骑行专用道的理想宽度为12英尺(3.7米),最小宽度为8英尺(2.4米)二、我国有关规定的分析中国公路学会编制的《交通工程手册》规定,一条自行车道总宽度为1米,如果两侧有高出地面的路缘石,那么骑车时靠近路缘石每侧的0.25米难以利用,故在车道总宽度中还应加上0.5米,即1条自行车道应为1.5米,两条车道为2.5米,以此类推。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规定,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城市和城自行车道缓冲自行车道逆流自行车道左侧自行车道单向受保护的骑行专用道骑行专用道抬升式骑行专用道双向骑行专用道34 | 道路交通管理 2019/10

市片区,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5米;非机动车专用路、非机动车专用休闲与健身道、城市主次干路上的非机动车道,以及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客运走廊500米范围内城市道路上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单向通行宽度不宜小于3.5米,双向通行不宜小于4.5米,并应与机动车交通之间采取物理隔离;当非机动车道内电动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物流配送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时,非机动车道宽度应适当增加。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规定,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2。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条,宽度不应小于2.5米。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不宜小于3.5米,双向不宜小于4.5米。表2 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单位:m)

车辆种类非机动车道宽度自行车1.0三轮车2.0米,比美国高出0.1米。但精细化设计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安全因素应予以重点关注:自行车道宽度阈值跨度较大,落地应用效果不佳;缺乏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骑行速度差、停车泊位等对自行车道宽度的影响;没有关于非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宽度衔接的表述等。三、结论新建道路应满足我国标准导则规定要求,改建道路应参照执行。应综合考虑现状及预测的自行车交通特征、所在自行车交通分区、城市道路等级、周边建筑和环境等要素确定自行车道等级,进而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道宽度,不能仅通过道路设计等级确定自行车道设置等级。城市新建道路自行车道宽度下限值不得低于表3中规定,当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3.5米时,应采用物理隔离,防止机动车借道行车或占道停车。改建道路若受实际条件限制,改建路段自行车道为机非混行或划线隔离形式的,最小宽度应不低于1.5米;当为物理隔离时,自行车道宜设超车道,最小宽度应不低于2.5米。我国标准规范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一是建议根据自行车交通流量将自行车道等级定量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二是考虑车道宽度衔接。一方面,要建设连贯的出行网络,避免出现断头路;另一方面,同一路段的自行车道宽度应保持一致,有条件的地方,交叉口宜施划非机动车过街专用道,建议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三是综合考虑骑行速度差、交通设施、停车泊位等因素对非机动车道宽度的影响,给出相应情形下的宽度值。四是研究对电动自行车道宽度或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混行的非机动车道宽度进行细化。应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导则。各地应充分考虑本地交通特性及各区域、路段非机动车出行特点,在国标要求的范围内,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地方标准,确定合理的非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宽度。(作者单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将自行车道分为一级自行车道、二级自行车道和三级自行车道,并进一步明确除快速路主路外,各等级城市道路应设置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宽度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等级和自行车道功能分级。新建道路的自行车道宽度应符合表3规定。表3 自行车道单侧宽度取值(单位:m)

自行车道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辅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自行车专用路一级 二级三级3.5~4.53.0~3.52.5~3.04.0~6.03.5~5.02.5~3.54.0~5.53.5~4.52.5~3.53.5~5.03.0~3.52.5~3.0≥3.5(单向),≥4.5(双向)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标准导则划分了不同等级的自行车道,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自行车道宽度;自行车道设置考虑了路缘、隔离设施对自行车出行安全的影响,每侧各设定0.25米的安全距离,低于美国0.3米的安全距离;一条自行车道净宽度为12019/10 道路交通管理 |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