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陈列馆有感
郭 劲 东
2012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10月26日,校庆大喜之日,我随着参观校友的人群步入校史馆追寻生物工程的沧桑足迹、品读学校的六十年的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生物工程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江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生物工程经过六十年的风雨,通过参观校史馆,我知道学校创办于1952年,挂牌“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1958年创办“江苏盐城农学院”,1961年江苏省农林厅批复为“盐城农业专科学校”,1975年经江苏省委同意建立“盐城地区五·七农业大学”,1978年经江苏省革委会决定恢复“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 2004年6月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与盐都南洋高级职业中学经过资源整合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更名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校牌。目前,学校正积极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是盐城唯一的农业类学校。
校史馆中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珍贵的笔记和书籍无不向我们展示: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地方农业战线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导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农技铁人”姜德明,全国人大代表、蚕桑专家卢克松等一大批优秀的校友,在为国家的“三农”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承传,言传身教,历史性地形成了“严谨朴实”的育人品格,
练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近几年,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学历+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采取“一凭多证制”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强化各类职业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4人、创新发明奖2人、专利2项;省级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105人、创新发明奖2人;市级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544人,连续2年被评为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其中顾金龙同学200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数控车加工中心组合一等奖第一名,为我省荣获自参赛以来含金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几十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67000多人。学校以“德技双馨”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和谐奋进”的优良校风。
参观过程中,一组学校校舍发展的照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只看到了如今崭新宽阔的校舍,却全然不知在此校区建成之初,这片土地原来是一整个村庄。校领导为校址奠基与在新建成的校门口揭幕的两张相片之间,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与奋斗,又有多少人的奉献。 学校现有建湖上冈、亭湖南洋两个校区,校园面积902亩,建筑面积149315.6平方米。学校现有在校生6108人,教职工3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5人,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162人。现有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动物工程系、数控技术应用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贸与服务系等七个系,有高职、中职和高技(技师)三个办学层次,18个专业。我校特色专业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特别是盐土农业、滩涂绿化、海水养殖、园林设计与城市绿化等专业,重点专业是数控技术、汽车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校建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数控技术、机电技术,1487台计算机信息中心、维修与驾驶员培训一体化的汽车实训中心、服装制作与设计中心、财会实训中心、咖啡师培训中心等85个实验室,105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园环境优美、典雅,绿草茵茵,树木葱茏,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
位”、“江苏省农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教学管理示范学校”、“江苏省人事考试标准化考点”、“省文明单位创建先进集体”、“江苏省职教名校” 等荣誉称号,是盐城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成员单位,江苏省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基地。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物工程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以崭新的姿态,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生物工程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六十年的风雨使生物工程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60年的春去秋来,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光辉岁月承载着60年春华秋实。
作为一个参观者,我深深的感觉到这里的历史厚重感,并且也充满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祝福。“弹指一挥六十年,桃李芬芳春满园”。60年来,生物工程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技能型人才;60年来,生物工程的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奉献。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生物工程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对我而言,身处生物工程,我不仅仅只接受着生物工程带给我机会、让我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我也希望生物工程能因为有了我们这一群蓬勃向上的年轻一代而拥有更多的发展,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发扬传统精神,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