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鲁峰
(黑龙江电视台,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经济建设是我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如今,财经、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经济类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占的比重愈来愈突出,数量喜人,质量却良莠不齐。本文将对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的写作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说明经济新闻记者如何才能把经济新闻写得更好,使经济新闻报道更理想。
关键词:经济新闻;写作技,j;专业化;通俗化;矛盾;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4—0113~01
律。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大主题,往往也可以
从小地方、小问题切入。例如介绍北国风光,可以先从雪乡和亚布力小一点的地方,再着眼于冰雪节、雪博会。选择切13小,展现在受众面前的都是一些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和故事,就能带给受众更真实可信的感觉,从而使受众更容易接受。
证券和股票类的金融信息,非专业人士可能对报道就很难理解,在写稿时,尽量采用故事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材料说明观点,从利益和感情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报道应“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性化处理
在经济报道中,要尽量贴近人的角度去发掘新闻;针对不同的媒体,需要提供不同内容和深度的经济新闻报道。因此,在采访中需要了解不同受众想知道什么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将实用信息及时、有效、规模化地传递给受众。经济新闻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更要深入人的心灵。经济新闻应该更具有人性化的理想色彩,充满人文关怀。
四、提高记者自身的素质。从国际和社会角度拓
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在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已经是各媒体报道的重点。经济新闻,从内容上看,它不仅仅是财政、金融方面的东西,还包括证券、投资理财、工商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当前的报道定位不明确、宣传与工作味太浓,形式乏味,受众兴趣不大。大多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共性值得注意的现象:内容不新,写法老套,不是“概念+数字+例子”,就是“过程+措施+效益”,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报道效果不理想。
有关经济形势、经济事件的报道过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判断。记者在后续报道中如果仅仅告诉公众一些谁都能想到的“联想”,那这个报道是失败的,有时甚至有误导性。同时,目前的经济新闻的采写也存在专业化和通俗化的矛盾,只有我们把这些问题和矛盾都解决了,经济新闻报道才能写得淋漓尽致,才能更好地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记者的才能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下面我简要谈一谈我对经济新闻的写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报道应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经济新闻属于“硬性新闻”,因此,信息的严谨度、精确度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写经济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和精准,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要求。
尤其是有关数据统计之类的新闻,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有可能或者差不多之类的词,可信度必须高,且符合实际。
二、报道力求创新思维。独辟蹊径
关于老问题总报道就没有什么新意,怎样才能让同样的问题报道出新?一个有效的办法是采取新视角来反映。当记者遇到此类问题时,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虑,去研究,找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尽量发现以往没报道过的主题。
人们每日生活与经济相关的大到购车买房,小到
通讯和菜筐子工程,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且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但如果总是一个形式的报道,就不会引起受众的更多注意。因此,应寻找“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只要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和角度去报道,自然就会深刻而新颖地反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来。这样的经济新闻既具有深度,也具有可观性,自然鲜活无比。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
就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个人而言,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注意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使经济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其次,要善于抓经济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热点,人们普遍关心它,想知道它的台前幕后。提出经济工作中的社会热点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且能为媒体取得大范围的受众效应。
最后,经济新闻要放眼国际,这是受众的需要,也是全媒体新闻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界人士,特别是经济界人士需要了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新闻报道的国际视角已成为媒体竞争的有力武器,国际内容和国际视角成为衡量经济新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
总之,要想使经济新闻拥有大量的受众,要就尽可能采用以上的写作技法,追求通俗化,制造可读可观性。这样,才易于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最终体现出经济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实用性和服务性。
(责任编辑:杨晓娜)
f收稿日期12013—05-20
【作者简介】任鲁I暾1979一),男,黑龙江电视台记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