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幸福是什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双语班汉语八年级
上册第三课。《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这篇童话主要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②能力目标: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③情感目标: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1
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二、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等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说教学程序 (一)歌声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导语: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是怎样理解“幸福”的呢?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对于幸福,大家都说出了各自的理解,你们所说的幸福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我们到《幸福是什么》这一篇童话故事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由歌曲导入,把音乐带进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幸福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感悟幸福,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
3、检查阅读效果:抢答以下问题。
①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三个牧童、智慧女儿)
②课文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③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④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简单梳理、把握内容的要点、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幸福。
这一环节学生默读,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针对这一中心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和同坐讨论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重点段,思考: 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a第一个青年做了医生。
他对幸福的理解:“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读出幸福、自豪的语气)
b第二个青年做了许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
他对幸福的理解:“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c第三个青年留在村子里耕地。
他对幸福的理解:“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
3
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此部分,进一步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教师适时启发,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从中明白幸福其实是为
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与延伸,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用的事情。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幸福和快乐的!
(六)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他人听。 ②收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4
十年前 三个牧童 挖泉水 靠劳动 治病人—恢复健康
十年中 三个青年 做很多事—对别人有用 尽义务 幸福 是什 么
耕地—养活很多人 十年后 再次相聚,畅谈幸福
5
做益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