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教学设计

2023-10-2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月光曲》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培养自己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5.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1.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月光曲》?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2.助读资料: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双耳完全失聪后他还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有交响乐、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众多作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谱:“普” 上边点和撇与横不相接,“亚”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窄小。

莱:“艹”的横要长,“来”两横上短下长,中间是点和撇,下边撇和捺要舒展。

纯:右边上横与框分开、居中,竖弯钩的竖贯穿上下、要长, 弯要直、短些。

缕:“纟”要窄, “米”的竖下边要短,下边撇和捺稍长;“女”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亲自为他们弹琴的美好品质。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重点) 2.培养自己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3.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4.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5.讨论交流:《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6.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 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芬在附近演出,这让懂音乐的盲姑娘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的激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7.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首?(课后第一题)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在贫困的生活中热爱音乐,渴望听到他的演奏,并在琴声中辨认出了自己,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8.讨论交流: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9.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把月光比喻成“银纱”,准确、形象。

10.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

11.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

12.阅读方法解密:环境描写

(1)概念: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以及民风民俗等。作用: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运用:仔细阅读本课第4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部分,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体会贝多芬弹琴时的心理状态。

13.讨论交流: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2)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舒缓、柔和

(3)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平静柔和、逐渐增强

(4)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急骤奔放

14.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

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是由于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琴声而产生的。

15.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16.小练习: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7.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课后选做题)

我喜欢的一首钢琴曲名叫《吻雨》。当旋律响起的时候,优美而舒缓的旋律与清脆有力的钢琴声融合在一起,悠悠扬扬地弥漫在空气里,这让我想起曾经只是单纯听雨的那段日子。雨洒在树叶上,叶下有虫在避雨,雨落教材课后习题在屋檐上,汇聚成大滴滴在瓷砖上,雨落上伞的面颊,伞下的人依旧坚定地向前……这首曲子完全把我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这是雨的世界,纯洁不含一点杂质,没有黑暗,没有压抑,没有寂寞。钢琴声活泼地跳动着,跳进我的心坎,像单纯的孩子,高兴地和同伴嬉戏。原来雨也可以是这样的,并不只是孤单和寂寞,也可以快乐,可以旷达。我想这钢琴声营造的雨的世界,若有颜色,一定是绿色的,象征着春天,象征着新生。乐曲结束了,我点了循环播放,一遍遍地听着。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3.写作方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

(1)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旋律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常见的联想方式有:

①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②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2)举例: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些天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了老人忠厚诚实的形象。

(3)练一练: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4.课堂小结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温馨的人间之爱和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是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

5.主题延伸

读了本文,我也仿佛听到了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联想到了海上月亮升起的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平日里接触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吧。

示例:我喜爱听音乐,音乐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慰藉。激动时,它使你快乐;焦躁时,它使你平静;苦闷时,它使你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沉重的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音乐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和平女神像》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

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形状。第二部分(4~6):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点缀 幽静 优雅 方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花蕾 衣襟 怨恨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丫伸出宅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①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颜色:紫色、白色。③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明确: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象征意义: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对待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巧用比喻,形象生动。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再如“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__

明确: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己家屋外的丁香花,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