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友好互助行为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好吃的东西一个人独自享受,好玩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凡事都要别人“谦让”。这种不良习惯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而游戏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发展动作灵活性、协调性、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幼儿手脑一致、开发幼儿的智力,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为幼儿今后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正确地引导幼儿,使其体验友好互助的快乐
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友好交往教育时,就要把启发引导作为经常性的方法贯穿始终。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引导他们友好相处,通过大家一起玩,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情趣,这样幼儿可从内心萌发一种交往的欲望。与此同时,组织幼儿走向社会,广泛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横向、纵向的交往。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与其交往,与其争吵、竞争,所以缺少冲突的体验。这就会使幼儿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也不知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说,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抓住教育契机,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如: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友好互助”为主题的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程度,避免说教。教师要将五大领域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活动中处处渗透合作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习,使幼儿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友爱,怎么样才是合作。如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在设置情景时,教师故意为幼儿准备了多于幼儿人数的皮球,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协商想办法,将皮球运到指定的地点。要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运与合作运的不同感受,逐渐让他们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地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创编诗歌、舞蹈可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体验到了合作的需要,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友好互助的行为
当今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就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遇到事情总是强调“我想怎么样”,根本忽视了别人的
存在和需要,他们缺少与人友好合作交往的机会。因此,在幼儿园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优势增长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同时利用家长会告诉家长要充分重视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倾向,给孩子提供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完成任务的机会。
在游戏活动中,只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合作交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培养他们乐于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这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区域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对幼儿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建立各个活动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合作的具体目标,在每一个活动区都蕴含有合作性的培养。“小巧手”中孩子们共同享有美工材料,合作制作美工作品。“图书馆”里有幼儿从家中带来的自己喜爱的图书,和同伴一起交换图书、讲故事。在建构区,针对孩子们无目的地乱搭、积木铺满地的现象,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建构之前先商量商量要搭什么,确定内容后,大家一起动手。同时,教师在活动区里投放利于合作的材料,如提供幼儿合作组画的图画本、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益智玩具,帮助幼儿提高合作技能。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工作,我们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1.我们的教师逐渐转变了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友好互助行为”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2.家长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增强了科学育儿的意识,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行为,幼儿的自信增强了。
3.幼儿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友好互助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友好互助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友好互助行为更加稳定,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友好互助的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