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迎面而来。从1.0跨到2.0,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更宏观,总体方向更明确,积极推动“三全两高一大”建设,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构教育生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很显然,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应用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正处于从量走向质的过渡阶段。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认真分析在融合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据此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实现真正有效的深度融合。本文从上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实录出发,聚焦于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主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一)关注教学主体,发挥师生间双向强交互的主体地位
1.教师教学责任的集成化与广泛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角色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被取代,教师教学责任既是集成的也是广泛的。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基本职责就是完成知识灌输的教学任务。在“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师的教学职责不单纯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教学责任担在教师的肩上。而随着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的进程深入推进,时空统筹化、教学客制化、课堂社会化、学习组合化的特征愈发显著,一些教师容易形成职能依赖或放弃的错误观念,把教师本身的职能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过度投靠于社会阶层,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弱化为简单的资源提供者、学习组织者、疑惑解答者和学习评价者,逐步软化教师的教学力量,使教师教学责任错误式地转嫁和推卸。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专业的教学功底,更要具备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与技术相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持续性的行动研究能力以及反思与改进能力等。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恰当保持“教书”与“育人”的黏性,把情操培育工作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周围的技术与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研发,发挥学习情感帮促作用,维持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渗透更多的人文关怀,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欲求,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发展,做好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的工作,使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胜任力。
2.学生学习收获的显性化与隐性化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学习收获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在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多维、多元的。学生成长的多重需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教育的价值不单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满足学生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自
我实现需要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心理念,关注学生细微的学习需求,切实把信息技术与教法、学法深度融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学科教学服务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使师生双方形成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的强交互关系,在探讨中互相启迪、教学相长,在共融中不断发展进步。
(二)理解信息技术,把握各信息媒介与教学的技术融合特性
1.对技术耐性与技术惯性的把持
技术耐性,即对某项新技术应用保持的时间忍耐度,变革教育教学须呼唤技术耐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是昙花一现、一闪而过的,不能走“技术快餐化”的邪路。技术应用的效益发挥最大化需要“耐性”,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时间去努力思考、努力磨合,改进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使技术应用常态化、成熟化。而技术耐性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促使技术使用者获得技术惯性。
技术惯性,即对某项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习惯,变革教育教学须辩证对待技术惯性。技术惯性一方面促成了一种技术使用习惯,便于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变革学科教学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惯性影响下对某项旧式技术的长期依赖以及技术使用者间的社群效应,逐渐僵化人们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当中的应用思维与方式,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多借助典型简单的演示型多媒体61课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仍处于初级层次徘徊,机械流水式地套用某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
排斥和不适应感。因此,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忌走“技术保守化”的老路,正视新技术的教育教学适应性,勇于探索并善于将新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
2.对技术单一与技术泛用的认知
信息技术既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又是支撑学生学的工具,对其融入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能促进学生认知、交流协作、情感体验与内化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富媒体技术等新兴的技术形态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带来强大的支撑力,容易使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模糊化,不知如何把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更不知应用多少技术能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对技术的单一性应用和广泛性应用认知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这无疑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要有所造诣。所谓教无定法,重在用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施时,要充分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独特性作用,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的融合点,精心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让技术适应教学,保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黏合度,促进智慧教学发展,达到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的质性目标。无论是一种技术还是多种技术,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学需要,适度应用某种技术或多种技术,在融合过程中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的价值信息,促使教学实施张弛有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