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
郑晓媚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内涵、动力机制、发展路径、效应和质量这五个方面综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ꎬ指出现有研究的空白ꎬ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ꎮ
关键词:乡村振兴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ꎻ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8-0025-02
一、引言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在各产业间相互渗透ꎬ带来新增长动力和新业态的一种经济现象ꎬ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ꎮ西方学者最早从技术发展以及产业间技术联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融合的问题ꎬ并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思想ꎮ随着研究的推进ꎬ从以技术角度逐渐拓展为以产品、服务和市场的角度来研究产业融合问题ꎮ最先的产业融合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工业和服务业ꎬ并没有涉及农业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ꎬ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最早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思想ꎬ打破了先前产业研究的局限ꎬ将农业纳入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范畴ꎬ并提出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互动ꎬ以第一产业为依托ꎬ第二、第三产业依附其上ꎬ使农业变为综合性产业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ꎬ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ꎮ一、二、三相加等于六ꎬ一、二、三相乘也是等于六ꎬ于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思想也被称为六次产业化思想ꎮ日本的六次产业化运动和韩国的新村运动ꎬ都遵循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思想ꎬ整合农村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ꎬ推进了农业现代化ꎮ随着我国农村发展战略从建设新农村过渡到振兴乡村战略ꎬ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课题逐渐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ꎮ2015年ꎬ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ꎮ众多学者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下文简称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这个领域做了大量学术研究ꎬ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动力、路径、效应和质量这五个方面展开ꎮ
二、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
当前ꎬ学术界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定义并没有形成明确且统一的标准ꎮ不同的学者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时ꎬ会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ꎮ具体而言ꎬ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强调融合目标、融合过程和融合的本质等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界定ꎮ
农村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ꎬ创新农村产业结构ꎬ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ꎬ以此带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ꎮ基于融合目标的角度ꎬ何立胜等(2004)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即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市场、技术、服务和产品等方面相互融(2015)合ꎬ创造出新产业属性和新型产业形态ꎮ第二、第三产业不管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ꎬ延伸拓展了这个观点ꎬ认为农村第一姜长云ꎬ都必须、有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诞生ꎬ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ꎮ农村三产融合发展ꎬ以农村的资源要素为基础ꎬ集聚第二、第三产业的资源要素ꎬ通过技术渗透和体制创新ꎬ深度延伸农村产业链条ꎬ发挥农业多功能性ꎬ培育农村新型业态ꎬ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ꎬ打造农民增收2018)ꎮ
、农村发展良好的农村发展新格局(王丽娜等ꎬ农村三产融合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ꎬ产业融合的过程统一论则是认为产业融合是从技术层面开始ꎬ到业务层面ꎬ再到市场层面的融合这样一个逐渐推进的互相融合的动态过程ꎮ王昕坤(2007)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在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ꎬ或者农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跨越自身产业边界ꎬ出现产业边界模糊化(2015)ꎬ逐渐融合为一体化的动态过程ꎮ马晓河农业资源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ꎬ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ꎬ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ꎬ跨产业配置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ꎬ使第一产业生产的原材料及其资源、第二产业的技术、第三产业的渠道和模式等服务业实现互相融合的一个过程ꎮ
农村三产融合本质上是归属于产业融合的范畴ꎮ基于产业融合本质的角度ꎬ胡永佳(2007)根据劳动分工理论将产业融合定义为: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实现内部化ꎬ或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转化为同一产业内部分工的过程和结果ꎮ苏毅清ꎬ游玉婷和王志刚(2016)在胡永佳研究的基础上ꎬ提出农业内部细分的产业与二、三产业中细分的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ꎬ所形成的产业之间分工在农村实现内部化ꎮ这是学术界首次强调三产融合发展必须控制在农村地区实现内部化分工ꎬ目的是要将其产生的利益尽可能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ꎬ避免资本与劳动力的趋利性而脱离农村和农业ꎮ谭明交(2016)基于趋同理论的基础ꎬ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农业与其他产业间或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在趋同过程中的稳态收敛或达到均衡状态ꎬ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相互融合、联动发展ꎬ形成交易成本不断降低ꎬ经济收益不断增加的一个过程ꎬ使得农村就业岗位增多、农民收入提高ꎬ从而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趋同发展ꎮ
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力
农村三产融合虽然是新的产业现象ꎬ但也是符合经济学行为的一般规律ꎬ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ꎬ因此成本最小(2016)化和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最根本的动力ꎮ谭明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力进行分析在这个思想上ꎬ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建立成本函数对农交ꎬ采用趋同理论(这里的趋同是指工业和服务业的收益应该与农业的收益几乎持平ꎬ否则资本和劳动力会由于趋利性而脱离农业)ꎬ建立收益函数ꎬ推理论证了交易成本最小化和融合收益递增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力ꎮ梁立华(2016)也认同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农村三产融合最核心的动力ꎬ此外ꎬ她还聚焦创新驱动ꎬ从科技、体制和组织等创新角度阐释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ꎮ科技创新为农村三产融合带来正的外部性ꎬ为三次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创造了技术条件ꎻ体制创新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制
—25—
度保障ꎻ组织创新积极引导了产业间的相互融合ꎮ此外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ꎬ需求结构升级ꎬ产业规制放松等也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外在驱动力ꎮ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现阶段ꎬ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利用产业集群、产业联动的方式所形成的集聚效应来实现互融互动发展ꎮ梁树广和马中东(2017)利用案例分析法ꎬ提出农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路径ꎬ建设信息化农业ꎬ创新生产模式ꎬ提高生产效率ꎻ提出农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ꎬ建设农产品加工业ꎬ延伸农业的产业链ꎻ提出了农业与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ꎬ建设新型生态农业ꎻ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ꎬ建设旅游观光农业ꎻ多种产业的渗透融合ꎬ建设综合型农业的发展路径ꎮ根据日本的六次产业、韩国新村运动的产业融合、荷兰的农业产业链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精致农业等这些典型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ꎬ杨云霞(2018)提出建立农村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融合发展路径、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路径以及功能拓展型的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径ꎮ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组织在农村地区集群化ꎬ建立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的新型经营模式ꎬ更有利于把握市场动态以及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销售渠道ꎮ姜长云(2015)认为走农村三产融合道路是主动适应国民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ꎬ并提出农业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性ꎬ为农业赋予人文和环境价值ꎬ打造地域品牌ꎬ发展特色经济ꎮ王丽娜和汪长明(2018)考虑不同区域的异质性ꎬ提出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ꎬ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ꎮ
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效应
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ꎬ都得出一致的结论:农村三产融合能够使农民实现增收“农民收入乘法效应(”周立创造新供给和新业态ꎮ三产融合的、方平等ꎬ2018)ꎮꎬ“加法效应”和三产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推进农村产业振兴ꎬ提高化2004)ꎮ、提高农业竞争力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何立胜等ꎬꎬ增进社会福利ꎬ创造出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ꎬ促ꎬ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0)ꎮꎬ实现农村增效、农民增收(梁分享融合带来的红利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伟军ꎬꎬ从而提高农户收入(马晓河ꎬ有利于农民ꎬ2015)ꎮ农村产业融合程度越完整越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加(苏毅清ꎬ2016)ꎮ李云新、戴紫芸和丁士军(2017)研究2016年345个农户调查的家庭微观数据ꎬ发现相较于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ꎬ农村三产融合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ꎬ增收效应在50%以上ꎮ
六、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质量分析
梁树广ꎬ马中东(2017)利用2004~2016年的数据ꎬ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农业与其他18个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发现:农业与交通、物流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关联度为0.8ꎬ表明农业与交通、物流产业紧密关联ꎬ后者为前者与其他产业融合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ꎻ此外ꎬ农业与科学技术的关联度最低为0.5以下ꎬ说明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的融合情况不乐观ꎬ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很薄弱ꎮ苏毅清、游玉婷和王志刚(2016)建立指标体系分析我国6个代表性省份(包括浙江、湖北、重庆、河南、安徽和山东)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状况ꎬ发现具有融合程度不一致、融合方式单一的特点ꎬ有较好的经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浙江和重庆两地的农村三产融合情况较为良好ꎬ其余四个省份的农村三产融合则是正在计划中或者是还没被观察到ꎮ谭明交(2016)通过测算农村三
—26—
产融合发展系数ꎬ发现中国各省市融合水平有较大差距ꎬ总体上ꎬ东部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系数大ꎬ融合程度相对较高ꎬ中部地区融合水平次之ꎬ西部地区融合水平整体最低ꎮ
七、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现有的研究成果已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ꎬ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对其含义、动力和效应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ꎬ或者以具体地方案例经验研究其路径、效应ꎮ鲜有研究具体从政府、企业和农村本身这三者具体的角度去厘清它们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扮演的角色与职能ꎮ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仍然存在研究空白的领域ꎬ应该采用多重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ꎬ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启发ꎮ联系当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ꎬ以问题为导向ꎬ从政府、企业和农村这三个层面考虑ꎬ破除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ꎬ推动未来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ꎮ因此建议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应该采用多方视角:政府层面的研究应该基于深化改革与制度供给(包括制定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ꎻ企业层面的研究应该以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切入点ꎻ农村层面的研究应该基于农村人口外迁或者农业土地使用改变等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ꎮ
参考文献[1]:
(6):59何立胜[2]-ꎬ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J].中州学刊ꎬ2004业融合发展姜长云62.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3]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实践与现实启示王立娜ꎬ[J].汪长明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一二ꎬ2015(3):5-10.
———以湖南涟源为例[4][J].行政与法ꎬ2018(3):37代化研究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43.[5]作经济马晓河ꎬ2007(3):303[J].农业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06ꎬ321.
[J].中国合[6]校胡永佳ꎬ2015(2):43.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44.
[D].北京:中共中央党[7]ꎬ2007.
探讨苏毅清ꎬ游玉婷ꎬ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8]武汉谭明交、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软科学:理论与实证研究ꎬ2016(8):17[-D].28.[9]:华中农业大学ꎬ2016.
模式及实施策略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10]析梁树广ꎬ马中东[J]..改革与战略ꎬ2016ꎬ32(8):74-77.
[11][J].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融合的关联度ꎬ2017(6):79-84.
、路径与效应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杨云霞.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究[J].[12]ꎬ2018ꎬ34(5):84-88.
合和六次产业发展周立ꎬ李彦岩ꎬ王彩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ꎬ方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哲学社会科学版[13])ꎬ农业大学梁伟军2018(5).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14]ꎬ2010.
收效应研究李云新ꎬ—戴紫芸——基于对ꎬ丁士军345.个农户调查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PSM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4):37-44ꎬ146-147.作者简介:
郑晓媚ꎬ女ꎬ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投资经济与消费经济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