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本文赏析了《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望江南·超然台作》等几首苏轼的茶诗,分析了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音韵及文化,从而感悟茶诗中传达的情怀。
关键词:苏轼;茶诗;语言美;意境美;格律;音韵;文化
苏轼又被称为苏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在诗词方
面,苏东坡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评价苏轼,认为他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推动了文体的进步和发展。苏东坡的词作突破了传统词作“艳科”的格局和特点,使词从音乐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单独的抒情文学体例,促进了词作的创新。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苏轼的诗词具有寓情于景、寓情于茶的特点。苏轼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懂得生活的艺术家。随着北宋茶文化的盛行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苏轼生活的年代大家以饮茶为时尚,尤其在苏东坡的心中,他认为茶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可以清心静气、忘忧怡情,更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悟人生。1苏轼茶诗赏析
本章对苏东坡的两首茶诗:《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望江南·超然台作》进行原文展示和赏析,从两首茶诗中感悟苏东坡的语言美与意境美。1.1《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
原文: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翻译:已经下过好几次春雨了,昨夜的一声雷结束了这场连绵的春雨,唤醒了沉睡着的万千茶树。茶树争相长出了鲜嫩的茶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致,建溪的春色占据了第一位。采取这茶树枝梢上的如雀舌般鲜嫩的茶芽,将茶芽带着天地玉露和云雾烟气一同碾压捣碎,按压成紫色的茶饼。轻轻掰下几块茶叶,将其放入黄金碾中轻轻碾碎,只见空气中弥漫着绿色的烟雾颗粒,十分优美。陈年的龙团茶,才是真正的青凤髓茶,给我煮上一壶好茶。一口饮下兔毫盏里的美味茶汤,马上感觉齿颊之间回甘强烈。使我的好友青州从事精神百倍,困乏疲劳全无。感觉自己两腋习习风生,要飞到蓬莱山去了[1]。1.2《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翻译:春天还没有过去,感到细细的微风,把柳枝吹的稍有倾斜,随着微风翩翩起舞。我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2]。2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与音韵
苏东坡的茶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一方面,从上文两首苏东坡茶诗中可以看到,他用词准确,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另一方面,苏东坡的诗词是从音乐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因此苏东坡的茶诗带有音乐独有的韵律感,使茶诗像音乐一样具有魅力。2.1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
我们以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为例,词的上片,主要侧重于以景衬哀,从作者苏东坡的用词当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望江南的情感,文中的春花春水既与新茶相呼应,又增加了诗词的美感,进一步引出下片思乡之情。从这篇词的格律中,可以体会到苏东坡苦闷的情绪,上片以烟雨暗千家作为结尾,实现了格律上的对仗工整,也运用了色彩的杜比,用明暗相交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春天的时间变幻。《望江南·超然台作》的下片侧重于触景生情,与前文相呼应,词中的酒醒却咨嗟一句,交代了时间,是清明前后,而这一时节正是饮茶的季节,所谓清明茶是新茶,正是此时。茶的运用,在这篇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品茶过程中勾起了作者苏东坡对故乡的相思之情,二是,作者苏东坡通过新火试新茶来自我调节、宁心静气,隐含作者寄情于茶的忧闷情绪。茶在此文中的应用,既贴切又应景,体现了词的格律,即春未老、诗酒趁年华的洒脱超然格调,这一境界既是苏东坡内心的写实,也是苏东坡在密州时对故乡生活还念的超然[3]。
2.2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音韵
苏东坡的茶诗,除了上文赏析的两首外,还有人们所熟知的《汲江煎茶》、《西江月》也是了解苏东坡茶诗和茶文化的入门诗: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杨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这两首诗歌是苏东坡专门为茶所做,《汲江煎茶》表达了煮茶品茶的步骤,《西江月》则写出了茶叶的幽香。从音韵的角度来品评这两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平仄平仄的韵律感,句与句之间的押韵,让人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如《西江月》的“泉”“苑”“圆”“面”发“uan”的音,《汲江煎茶》的“清”“瓶”“声”“更”,都是非常完美的押韵。可以说,苏轼在诗词与音韵
[4]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就是应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配以现代乐曲。将韵律感带到茶诗中,有利于营造有关茶叶的画面感,使读者朗读时仿佛置身情境中,也由于这种音韵美,使茶诗经久流传,成为人们口中传唱的经典。3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诗词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
中国的诗词文化渊源留长,尤其在唐宋时期,是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当代人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这些诗词是中华文化灿烂的体现,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从诗词当中,能够体会到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茶诗,是作者寓情于诗、借茶抒情的作品,宋朝人对茶叶的热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原因在于茶叶具有独特的功效:凝神、养生、降脂等,还在于茶叶体现的品格:淡泊名利、历久弥新。本文主要欣赏了苏轼的茶诗,在苏轼的茶诗中感悟诗词文化与茶文化的精髓。以《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为例,词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的过程,使整首词情趣盎然,词的上片将地点设定在福建建溪,那里也是北宋时重要的种茶基地,那里的茶叶吐露芬芳、蓬勃生长,在春日里尤其抢眼,体现了茶叶勃勃生机的生命力,作者采摘下春茶的嫩芽,混合着露水进行鞣制,结成一团团如紫云般美丽的茶饼,再将其碾开,绿色的茶末便飘散出来了。这体现了茶叶的可塑性,从嫩芽到茶饼,是成熟的过程,是沉淀的过程,是茶叶能够具有悠扬回甘的关键所在。从这首词的上片中,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觉到采茶制茶的乐趣,即使身为前往,却已心向往之,这就是中国诗词文化、语言魅力的所在,也是茶文化的传播[5]。词的下片主要侧重描写了点茶和品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都是苏轼对茶的称呼。从作者的用词上,可以看出苏东坡豪放的性格,一壶好茶呈上来,苏东坡端起茶盏,轻轻抿一口茶,那种美好的茶香立刻在舌尖山回荡,久久不散,茶叶沁人心脾的味道不仅能够令人心情愉悦,还能梳理人们繁乱的思绪,这让词人禁不住感叹:我从睡梦中清醒,因为这飘香的茶叶,帮助我战胜了百万睡魔,我好像长上了翅膀,飞上蓬莱仙境了。
总而言之,苏轼的茶诗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在欣赏茶诗的同时,既能感受到词语的美妙,也能领略茶文化的魅力。4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茶的见解很深刻,无论是对茶叶本身还是水质、器具等,都有研究。苏东坡发挥他文学上的特长,创作了茶诗,除了文中列举的几首,还有《安国寺寻春》、《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汲江煎茶》、《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等广闻人知,苏东坡是文学家、书法家,实际上,更是一位资深的茶人,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茶诗中,进一步感悟诗词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晋文,王登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诗赏析[J].广东茶业,2010(3):16-17.
[2]钱时霖.茶诗谈趣(四)———苏东坡茶诗赏析[J].茶叶机械杂志,1995(3).
[3]刘岳耘.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上)[J].茶叶,2016(3):170-174.[4]陈文慧,朵云峰.苏东坡《七绝一首》茶诗文化负载词英文转换解读[J].昆明学院学报,2015(5):132-136.
[5]刘思龙.咏茶诗赏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5):460-461.
作者简介:尹绪彪(1986-),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78
2018年第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