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漫步宋词 14 苏轼词二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1-09-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精 品 试 卷 ※

14 苏轼词二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 ) (2)欹.枕( ) (3)杳.

杳( ) 孤鸿((4)天籁.

( ) (5)料峭.

( ) (6)没没

. )没.

有( ) 绣帘卷( )(7)卷.试卷.

( ) 【答案】 (1)wò quán (2)qī (3)yǎo (4)lài (5)qiào (6)mò méi (7)juǎn juàn 2.词语释义 (1)欹枕..

江南烟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

没孤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

醉翁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道..

有雌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点浩然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

且徐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

轻胜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料峭..

春风吹酒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1)落日绣帘卷,________。 (2)_______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荐 下 载※

最高(5)的正气和人格节操※推※精 品 试 卷 ※

(4)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 (1)亭下水连空 (2)欹枕江南烟雨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名片]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东坡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推 荐 下 载※

※精 品 试 卷 ※

[探究·精研文本]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助的姐妹篇来读。

[文脉梳理]

上片:胜景《水调歌头·黄州

江面(动静结合)

快哉亭赠张偓佺》下片

用典→旷达豪迈

[文本深读]

1.作者在快哉亭所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抓住意象的特征——落日、水连空、碧峰。上片写快哉亭远眺所见的苍茫秀丽之景。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在夕阳映照之下,“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的壮观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下片写俯瞰所见,词人将目光从天际收回,放眼江面,这无边无际的一片,像镜子一样平展、洁净,碧绿的山峰倒映其中,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秀色可餐,令人销魂。

2.明明是在快哉亭观赏眼前的美景,可为什么苏轼要“长记平山堂上”,追想回忆登临平山堂之胜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语境的空灵飞动。

3.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作什么写法?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 荐 下 载※

※精 品 试 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四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4.“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出没。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名句鉴赏]

1.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鉴赏】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刚刚还风平浪静,忽然之间就浪涛汹涌,巨浪中一位白发老人从容不迫地驾驶着一叶扁舟,与风浪搏斗着,飞驶而来。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景忽变动景,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鉴赏】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

※推 荐 下 载※

※精 品 试 卷 ※

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定风坡[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文脉梳理]

上片:面向风雨泰然自若

《定风波》

下片:雨过天晴→未来人生→超脱旷达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表现了作者的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的超旷、达观。

2.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名师讲坛 情感主旨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所谓的“评价”,大多只要求判断写了什么,进而对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出判断,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考题还是不多,少数考题即使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 考查方向: ※推 荐 下 载※ ※精 品 试 卷 ※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意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名句鉴赏]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鉴赏】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鉴赏】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推 荐 下 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